房企暗戰粵港澳大灣區

房企暗戰粵港澳大灣區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作為改革開放最前沿的廣東,正面臨產業轉型升級的歷史性任務。恰逢其時,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創新“橋頭堡”、建設“世界級城市群”被提升至國家戰略層面。

值得關注的是,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出臺在即,區域房地產業的未來走向成為焦點。各大房企在排兵佈陣方面如何重新調整,也將是獲取更大區域升級紅利的關鍵。

近日,包括碧桂園集團、金地集團、佳兆業集團在內的多家房企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採訪時表態,看好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前景,未來順勢深耕區域市場,將圍繞大灣區城市進行多業態的產業佈局。

此外,在區域土地市場競爭愈發激烈的背景下,上述多家房企有意發力開拓拿地渠道,除了招拍掛市場,也會加大收併購的力度,同時聚焦於投資潛力巨大的舊改領域。

灣區樓市邁上新臺階

房企暗戰粵港澳大灣區

在有著廣闊前景的粵港澳大灣區推動下,區域房地產業無疑將會踏入新的黃金髮展階段。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特區港澳經濟研究所所長鍾韻向記者分析稱,為配合“一帶一路”倡議,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發展將以參與全球競爭,提升大灣區的全球競爭力為目標,因此區域內的產業發展應有更為高遠的目標。

近年來,融創(01918.HK)、泰禾(000732.HK)、金輝等外來房企接連湧入大灣區,不少房企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要深耕區域市場。而對於有著“天時、地利、人和”的本土房企而言,區域升級顯然是一個重大發展機遇。

“佳兆業集團(01638.HK)視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為絕佳的戰略機遇,將立足於過去的深耕基底進行多維度深度佈局。”佳兆業集團方面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是佳兆業集團全國佈局出發地,也是深耕拓展的大本營,現在已進入大灣區11個城市中的7個城市。據悉,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貢獻佳兆業56%的銷售,貢獻率成為四大區域之首。

房企暗戰粵港澳大灣區

另一家在大灣區內深耕的地產企業金地集團(600383.SH),目前已經在深圳、東莞、廣州、佛山、珠海、惠州等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實現了佈局。同時,也已經佈局了多個服務於高新科技的產業園。

“我們看好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前景,未來將繼續圍繞大灣區城市進行多業態的產業佈局,助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金地集團方面稱。

作為本土房企中的佼佼者,碧桂園集團(02007.HK)同樣已對區域深入佈局。資料顯示,截至2017年底,碧桂園集團在大灣區的土地儲備共計5081萬平方米,未售貨量可達4265萬平方米,對應貨值5726億元。另外在大灣區還有7811億元潛在貨量。

碧桂園集團黨委副書記、副總裁朱劍敏告訴記者,碧桂園目前在建的項目,三分之一的佈局是在大灣區。“我們不僅要給大灣區提供一個住有所居的新型城鎮化美好家園,同時也在惠州建了潼湖科技小鎮。我們覺得未來大灣區的投資機會在一二三產業都可以全面發展。”朱劍敏說道。

房企拿地渠道呈多元化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已是各大房企聚焦的投資熱點區域。土地市場競爭愈發激烈之下,獲取土地資源成為不少房企深入佈局市場的一道門檻。

房企暗戰粵港澳大灣區

土地資源有限之外,嚴苟的競拍規則也是房企需要直面的拿地難題。近年,大灣區珠三角9市的地價走高,而且競拍方式也由原來的“價高者得”轉變為“限地價、競配建、競自持、限房價、搖號、競方案”的多元組合,以至於湧現了多宗高比例自持地塊。

談及房企如何佈局區域市場,新城控股高級副總裁歐陽捷對記者表示,地方GDP增長以及人均收入並非是最核心的關鍵因素,房企佈局市場要緊跟產業、人口以及軌道交通。

對於房企而言,拿地渠道多元化已是大勢所趨,也是更具競爭力的可持續發展策略。

“當前各地政府的供地行為越來越規範,招拍掛項目仍然是市場的主流。公司的拿地策略主要還是以招拍掛市場為主。”金地集團方面稱,公司會根據市場環境的變化,進一步加大收併購的力度,以及舊城、舊村改造等複雜項目的獲取力度,多元化投資,實現公司土地儲備短期與中長期的均衡。

集團方面則表示,公司密切關注大灣

房企暗戰粵港澳大灣區

區土地市場機遇,基於公司戰略佈局需要擴充土地儲備。“公司關注公開土地市場機遇,同時會加大投資和通過收併購繼續做大做強。”

除了招拍掛市場,碧桂園集團也把目光投向舊改領域。碧桂園集團方面稱,公司是省國土廳主管的廣東省三舊改造協會的會長單位,而作為全國首個省級“三舊”改造協會,該協會將肩負著對廣東乃至全國土地利用方式變革的歷史使命,優化土地資源配置、拓寬建設用地空間、促進節約集約用地和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區域樓市政策平穩

粵港澳大灣區即將迎來重大發展利好,珠三角9市的樓市政策走勢同樣引人關注。目前來看,大灣區珠三角9市的樓市成交相對溫和,調控環境趨於穩定,最近出臺的房地產政策主要在於整治銷售秩序。

區域樓市政策平穩之際,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也將出臺在即。在5月16日國家發改委的新聞發佈會上,國家發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兼新聞發言人孟瑋表示,目前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正在制定過程中,很快會出臺實施。其他相關的政策措施,也大多處於制定過程中,將會成熟一項推出一項。

事實上,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工作已在有序推進。早在2017年7月1日,國家發改委已與粵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簽署《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按照協議,粵港澳三地將在中央有關部門支持下,完善創新合作機制,促進互利共贏合作關係,共同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更具活力的經濟區、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和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的示範區,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記者瞭解到,粵澳兩地政府在2017年11月也正式印發了《實施〈粵澳合作框架協議〉2017年重點工作》,從攜手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攜手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規劃建設、促進現代服務業合作、推進重點合作區域建設、完善基礎設施與推動便利通關等多個方面,確定了69項加強合作的內容。

“粵港澳大灣區上升到國家戰略,將推動區域產業發展,發展前景看好。”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耀對記者表示,現在粵港澳大灣區明確要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因此區域產業整體會有很大的提升,傳統產業會轉型升級。目前國際上的三大灣區中,科技創新是一個國家的領頭羊產業。

陳耀指出,粵港澳大灣區要推進三地之間更為緊密的聯繫與合作,目前遇到的最大障礙是兩種體制和機制的問題。“粵港澳大灣區未來需要破解這個難題,使得三地的人員、貨物、資金、政策等方面能夠更好地對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