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早稻收穫的季節,稻農們收穫的不只有稻米還有稻田魚。村民們把當地亙古傳養的魚苗連同水稻一起“種”在了稻田,因為水裡有“魚”這種生靈,於是稻農們不能往稻田裡施用化肥,清一色讓水稻“吃”農家肥、有機肥。
每年農忙過了,老家人就會在這些池塘裡養上鯉魚苗,等到插秧的季節,放到自家山上的水田裡,讓這些魚兒在清冽的山泉水裡自由生長。雜草、小蟲、稻花,就是這些小魚的食物。早稻成熟的時候,這些吃過稻花的魚兒被稱為“禾花魚”,肥嫩鮮美,是這一帶享有盛名的美食。
叔叔伯伯們為了招待遠道而來的我,決定今天帶我上山去烤禾花魚,這讓喜好新奇的我喜不自禁。但大伯說,這幾天山霧太大了,太早上山的話,路都看不清,還是中午出發好一些。我不得不耐住性子等著時光的腳步一點一點挪動。
11點半的時候,一行人拎著集市上剛買的豬肉、醃製好的酸魚、盛滿糯稻飯的竹簍,浩浩蕩蕩上山去。
到山頂的時候小堂弟已經在田頭等我們,他旁邊放著滿滿四竹簍鮮魚。這個憨厚的山裡娃為了讓我早點吃上烤魚,悄悄提前了半小時出發,把田裡的魚兒全捉了上來。
山野裡的燒烤工具大多就地取材、十分簡單。在旁邊一塊早稻完畢、放幹了水的田裡臨時壘起一個灶頭,再到不遠的泉眼裡盛來一鍋泉水煮上,就能做上一鍋美味的酸湯魚。撿來一些枯樹枝點著,等它們燃盡,就是很好的炭火。
家釀的米酒甘美醇香,新打的稻米晶瑩軟糯,然而今天野炊的主角一定是禾花魚。烤好的魚吃在口中味覺層次分明,魚鱗的口感像脆骨,魚肉入口即化,沒有絲毫的土腥味兒,即便不加任何蘸料,也能夠吃出一絲甜、滿口鮮;蘸上蘸水,辣椒特有的香辣味道和禾花魚的美味就一起在味蕾上跳躍起來。
赤上雙腳下到田裡,用挖去底部的簍子往有魚的地方一罩,就一捉一個準。短短一個下午的收穫,長大後的我們常因世事浮躁,但是在心裡始終隱藏著年少時的純真,也許就單純的隱藏在那一季捉稻花魚的歡樂笑聲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