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無錫古建 榮德生與大公圖書館

寻找无锡古建 荣德生与大公图书馆

對於榮巷,無錫人實在是不陌生的。彼時的尋常巷陌,現在還能尋找到許多殘存的老宅,多是經了風雨,泛著歷史的印痕。其中有一幢保存良好的民國建築,這便是大公圖書館—— —無錫第一家面向公眾開放的私人圖書館,它的主人便是榮德生。

寻找无锡古建 荣德生与大公图书馆

大公圖書館近影

榮巷的“大公圖書館”,就位於榮家轉盤樓左側的不遠處,二層樓,式樣十分簡潔,典型的民國建築風格。以今人看來,規模並不大,但世人難以想像的是,當時,“大公圖書館”卻是無錫最大的私立圖書館,館內古籍藏書遠非當時的無錫縣立圖書館可比。房子曾有部隊駐紮,除外立面重新粉過外,建築得以完好地保存下來。

寻找无锡古建 荣德生与大公图书馆

大公圖書館舊影

由於榮巷古鎮仍處於修繕之中,尚未對外開放,“大公圖書館”自然也是大門緊鎖。但這裡已經沒有藏書。榮德生去世三年後,也就是1955年6月,榮德生之子榮毅仁秉承父親遺命,將大公圖書館藏書及榮德生先生多年收藏的珍貴古籍無償捐贈給了政府,現藏於無錫市圖書館。

曾是無錫最大私立圖書館

時光迴轉至百年前,恰逢無錫民族工商業崛起之時,“興學以教化民眾”,也是當時本邑士紳在自身發展壯大之後反哺社會的風氣。而榮家作為中國民族工商業的代表,從1906年始,短短十年內,在榮巷及附近幾個村莊,就辦起了四所公益小學和四所競化女子小學;從1919年至1929年,又創辦了公益工商中學、梅園豁然洞讀書處和公益中學;1947年,更創辦了包括文、理、工、農多種學科的私立江南大學。

歷史將濃墨重彩留給了榮家在中國民族工商業史上造就的輝煌,於是,榮氏家族起步於一個普通小康之家的背景便往往被忽略。十五歲那年,榮德生便去上海通順錢莊當學徒。多年以後,榮德生仍對自己當年“志學未能”、“不讀十年之恨”抱有深深的遺憾。於是,榮德生興學育才。其實,這又何嘗不是包括榮德生在內的諸多投入到民族工商業大潮中的無錫士紳,保有千百年來一脈相承的文人價值理想的原動力。

寻找无锡古建 荣德生与大公图书馆

清代山東泰山徐志定的磁版印本《周易說略》,其獨特的磁版印刷技術海內外稀見,國內僅有三部。

對於“大公圖書館”,榮德生從創辦之初便對其有著清晰的定位——為設館收藏書刊典籍,以免古籍淪亡;二為免費向社會開放,作為對辦學的一種補充,為貧寒人家子弟讀書求學提供另一條途徑。這也正是圖書館取名“大公”的內在喻意。

大公圖書館自1912年開始籌辦。在隨後的一年中,榮德生開始大量購買書籍,他先是在上海購得《圖書集成》一部,共一萬卷;各種詩文集,約萬餘卷。他還認真研讀《書目答問》,按照我國傳統的“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依目購辦書籍。常有書販前往榮德生處兜售書籍,只要是自家沒有的,他必定是要買下來的。書籍的整理和採購等日常事務,則由榮德生的族叔榮吉人、榮鄂生兄弟倆打理。榮吉人也是大公圖書館的第一任館長。

至1914年,榮德生已購書五萬餘卷。此時,榮德生便在榮巷西面購買了二畝八分地,其中一部分備作競化女校擴建之用,另一部分便用來興建大公圖書館。1915年,圖書館動工,造新式房四十方、二進,內可藏書二十萬卷。1916年10月10日,圖書館建成開放,內有藏書九萬餘卷。

“購存為大眾計”

大公圖書館的先進之處,還在於館內備有十二卷《大公圖書館藏書目錄》。這是榮德生為方便讀者查閱,請榮吉人、嚴筱蘭先後主持,歷時三年,編成的藏書目錄,1921年10月刊印問世,為其書目寫序之人有唐文治、侯鴻鑑、錢基博、孫毓修等人。這時,大公圖書館藏書已達三萬餘冊,古籍117100多卷。

商務印書館早期編審、著名藏書家孫毓修這樣評價:“鄉村之有圖書館,且有書目,則以大公為始矣。”由此可見,大公圖書館在中國圖書館史上的重要地 位。

但圖書館開館後,讀者寥寥。據當時的統計,第一年,每日尚有三四人前來看書,隨後每況愈下,這令榮德生很是失望。為改變這種局面,他和榮吉人等多次商議,努力尋找吸引讀者的辦法。1932年,榮德生請朱夢華、殷彥恂主持,組織梅園豁然洞讀書處的學生協助,選錄館藏典籍序跋二千五百餘篇,分經史子集四部七十二卷,裝訂四十冊,約二百多萬字,編成《敘文彙編》,請吳稚暉題寫書名,於1936年以“榮氏大公圖書館”名義,用木活字印刷一百部,供讀者使用,並寄贈國內一些著名圖書館。

至抗日戰爭爆發前夕,大公 圖書館收藏的古籍已達十八萬卷,其中不少是元、明、清三代刻本、鈔本或稿本,其數量之多、藏本品位之高,已經超過了當時的無錫縣立圖書館和國學大師唐文治執掌的無錫國學專修學校。

對於榮德生而言,大公圖書館之重甚於他的企業。

1937年,日軍佔領無錫,榮德生避居武漢、上海。大公圖書館和他留在無錫的其他產業一樣,遭到嚴重損毀。1945年,返回無錫的榮德生見此情景,內心悲憤難抑,寫下“此種文化上之損失,實較企業上損失更嚴重也”的感慨。於是,抗戰勝利後,榮德生又開始多方徵集舊書,以抵補抗戰中的損毀。至解放前夕,又有十餘萬卷,其中頗多先賢著作的初刻本、珍藏本、精刊本和手稿本,更勝於之前大公圖書館內所藏。

1947年創辦江南大學以後,由於圖書數據缺乏,時任文學院院長的錢穆曾提議,將大公圖書館藏書交由學校使用管理,榮德生並未答應。但後來有不少書籍還是因教師借閱,歸入了學校的圖書數據室。其中有一部分,在1952年江南大學被撤併時,隨同學校的其他設備一起,交給了蘇州、南京、揚州、上海等地的一些新建高校。

對於大公圖書館,榮德生始終秉承著他創辦之初的夙願,“購存為大眾計”,而並不僅僅只提供給在校學生閱讀。如此也就不難理解,榮德生最後為什麼選擇將大公圖書館所有藏書捐贈給政府。

“其意誠而其志宏”

1955年6月20日,榮毅仁遵照父親遺命,致函無錫市人民委員會(即市人民政府):“先父德生先生在無錫榮巷創設大公圖書館一所,藏書近二十萬卷,遺志願將全部館所及圖籍捐獻錫市,公諸人民。……”

無錫市圖書館收藏的榮德生贈書,古籍總量為8434部116280冊。其中一部分為抗戰以前大公圖書館收藏幸存下來的古籍,書上皆蓋有“榮德生先生遺命捐贈”、“大公圖書館藏”兩方印章的古籍;另一部分為抗戰期間和抗戰勝利以後榮德生陸續收購的古籍,書上只蓋有“榮德生先生遺命捐贈”一方印章,這即是榮德生準備在大公圖書館恢復時,“即以補充,抵抗戰中之損失”的古籍。

這批贈書中不乏孤本、珍本,如元版《范文正公文集》、宋代著名四部大書之一《冊府元龜》的明刻本、清代山東泰山徐志定的磁版印本《周易說略》(其獨特的磁版印刷技術海內外稀見,國內僅有三部)等等。當年與大公圖書館館藏圖書一起捐贈的,還有71個木製大書櫃,現在也陳列在無錫市圖書館內。

2008年3月國務院公佈的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中,無錫圖書館館藏善本入選48部,其中45部為榮德生贈書。當時,全國共有二千多部古籍善本入選,大公圖書館作為一傢俬人圖書館,獨佔其中2%的比例,這是相當驚人的。

當年,榮德生本著“無我之旨”,耗費巨資購書買地蓋房辦圖書館,引來眾人不解。而唐文治一句“其意誠而其志宏矣”,已然作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