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著名儒學傳承人物——司馬遷傳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瞭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中國歷史上著名儒學傳承人物——司馬遷傳

少年受業

司馬遷的少年時代,“耕牧河山之陽”。司馬遷在這“山環水帶,嵌鑲蜿蜒”(《韓城縣誌序》)的自然環境裡成長,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氣所陶冶,又對民間生活有一定體驗。10歲,司馬遷隨父親至京師長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國學習;家學淵源既深,復從名師受業,啟發誘導,獲益不淺。這個時候,正當漢王朝國勢強大,經濟繁榮,文化興盛的時候,張騫奉使通西域,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漢武帝設立樂府,也是司馬遷在京城裡豐富見聞,熱情迸發的時候。

中國歷史上著名儒學傳承人物——司馬遷傳

壯年遊歷

司馬遷大約22歲開始外出遊歷——“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後來他的父親司馬談到長安做了太史令,司馬遷隨父親也到了長安,在父親的指導下,他刻苦讀書,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礎,他拜了很多名師做老師。

司馬遷的家族世代都是史官,他的父親司馬談就有志於整理中華民族數千年曆史,試圖撰寫一部規模空前的史著,就是寫一部史書。從他父親開始就已有這麼一個理想,他的父親做太史令之後,就開始蒐集閱讀史料,為修史做準備。但是司馬談感到自己年事已高,要獨立地修成一部史著,無論是時間、精力,還是才學知識都還不夠,所以司馬談寄厚望於他的兒子司馬遷,希望他能夠早日參與其事,最終實現這樣一個宏願。

中國歷史上著名儒學傳承人物——司馬遷傳

於是,司馬遷在讀萬卷書的基礎上,開始行萬里路,司馬談要求他兒子來進行一次為期兩年多的全國的漫遊。司馬遷從20歲開始的全國漫遊,是為寫《史記》做準備的一次實地考察,他親自採訪,獲得了許多第一手材料,保證了《史記》的真實性和科學性。他這個漫遊,也是《史記》實錄精神的一種具體體現。

比如說,他漫遊到汨羅江畔,在當年屈原投江自沉的地方,他高聲朗誦著屈原的詩,他痛哭流涕,所以他寫《屈原列傳》寫得那麼有感情,他是親自去考察過,他是在學習屈原的基礎上來寫屈原的。

中國歷史上著名儒學傳承人物——司馬遷傳

比方說,在韓信的故鄉淮陰,他也蒐集了許多有關韓信的故事,並親自去問別人,說當年韓信受胯下之辱,瞭解韓信為什麼能夠受胯下之辱而不發怒,不願意去做出非法的事來,韓信那麼高的個子,從一個流氓兩個腿之間爬過去,如果按照他的個性,一刀就把他殺了。但是如果把他殺了,後來就不能夠建功立業了。

再比如說,在曲阜他去瞻仰了孔子的墓,還和孔子故鄉的一些儒生在一起攬衣挽袖,一步一揖,學騎馬,學射。學行古禮,以此表達他對孔子的紀念。再比如說,在孟嘗君的故鄉薛城,他走鄉串巷,考察民風,而且他考察這個地方的民風跟當年孟嘗君好客養士有什麼關係,所以他走一路、考察一路。

中國歷史上著名儒學傳承人物——司馬遷傳

可以這樣說,司馬遷在漫遊的旅程中,不放過任何一個瞭解歷史的人,不放過任何一個存留於人們口碑上的故事,獲得了許許多多從古籍當中所得不到的歷史材料,同時他深入民間,廣泛地接觸了人民群眾的生活,使得他對社會,對人生的觀察、認識逐漸深入。

此外他遍歷名山大川,飽覽了祖國山河的壯美,陶冶了性情,從而也提高了他的文學的表現力。所以說司馬遷的這次漫遊,正是司馬遷走向成功的極為堅實的一步,是非常典型的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司馬遷和父親洛陽相會

公元前110年(元封元年),漢武帝舉行大規模的巡行封禪,步騎十八萬,旌旗千餘里,浩浩蕩蕩。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史官,司馬談這時候卻病了,經過漢武帝的允許留在洛陽養病,正好司馬遷從長安匆匆趕去追隨漢武帝,在洛陽見到了他奄奄一息的父親司馬談。司馬遷俯首流涕,對父親發誓說:“我雖不聰敏,請容許我把您已記錄編排過的有關過去的傳聞,完整地書寫出來,絕不敢有缺漏。”洛陽相會,就這樣成為這一對鍾情於歷史學的父子之間的生死之別。

中國歷史上著名儒學傳承人物——司馬遷傳

獲罪和史記

公元前99年,西漢大將李廣利帶兵西征匈奴,令李陵帶5000人深入敵後。李陵遇匈奴單于的主力,激戰10日殺傷萬餘敵人,箭盡道絕而降。漢武帝震怒,大臣們都譴責李陵不該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漢武帝問太史令司馬遷,聽聽他的意見。

司馬遷說:“李陵帶去的步兵不滿五千,他深入到敵人的腹地,打擊了幾萬敵人。雖然打了敗仗,可是殺了這麼多敵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馬上去死,準有他的主意。他一定還想將功贖罪來報答陛下。” 武帝聽了,認為司馬遷這樣為李陵辯護,有意貶低李廣利(李廣利是漢武帝寵妃李夫人的哥哥),便勃然大怒,說:“你這樣替投降敵人的叛徒強辯,是不是存心反對朝廷?”便把司馬遷下了監獄,交給廷尉處理。

中國歷史上著名儒學傳承人物——司馬遷傳

不久,有傳聞說李陵曾帶匈奴兵攻打漢朝。漢武帝信以為真,便草率地處死了李陵的母親、妻子和兒子。司馬遷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漢朝的死刑要免死的話可以接受兩條路,要不交50萬錢,要不接受宮刑,司馬遷家窮交不起50萬錢,便遭受了宮刑。宮刑是個奇恥大辱,汙及先人,但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的寫作,忍辱負重。

司馬遷在《報任安書》裡寫道:從前周文王被關在羑里,寫了一部《周易》;司馬遷孔子周遊列國的路上被困在陳蔡,後來編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寫了《離騷》;左丘明眼睛瞎了,寫了《國語》;孫臏被剜掉膝蓋骨,寫了《兵法》。還有《詩經》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心情憂憤的情況下寫的。這些著名的著作,都是作者心裡有鬱悶,或者理想行不通的時候,才寫出來的。我為什麼不利用這個時候把這部史書寫好呢?

中國歷史上著名儒學傳承人物——司馬遷傳

於是,他把從傳說中的黃帝時代開始,一直到漢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為止的這段時期的歷史,編寫成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字的巨大著作《史記》。司馬遷在他的《史記》中,對古代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蹟都作了詳細的敘述。他對於農民起義的領袖陳勝、吳廣,給予高度的評價;對被壓迫的下層人物往往表示同情的態度。他還把古代文獻中過於艱深的文字改寫成當時比較淺近的文字。人物描寫和情節描述,形象鮮明,語言生動活潑。因此,《史記》是一部偉大的歷史著作。

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漢武帝改元大赦天下。這時司馬遷已50歲了,出獄後當了中書令,在別人看來,也許是“尊寵任職”,但是,他還是專心致志寫他的書。直到公元前91年(徵和二年),《史記》全書完成,共得130篇,52萬餘言。

中國歷史上著名儒學傳承人物——司馬遷傳

司馬遷墓和祠位於陝西省韓城市芝川鎮東南1公里處,祠院佔地4.5萬平方米,內有牌坊、山門、獻殿、寢殿、墓冢等。其中寢殿和山門為宋代木結構建築遺存。寢殿內供奉司馬遷坐像。寢殿後的司馬遷墓位於全祠最高處。祠內還有獻殿內的碑碣64通,保存完好。1982年國務院公佈司馬遷墓和祠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