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四川古鎮」張蕊菡‖米倉古道上的繁華古鎮—恩陽(二)

點擊上面藍字“方誌四川”添加關注!

「方志四川古镇」张蕊菡‖米仓古道上的繁华古镇—恩阳(二)

恩陽曆史古蹟、文化民俗極具地域特色。有恩陽“十八景”“十八關寨”“十大津渡”等著名景點;有文昌閣、禹王宮、武聖宮等標誌性建築;有大量紅色舊址和紅軍石刻標語;有趕廟會、抬社火、打玩友等特色民俗風情。恩陽皮影、恩陽印花布馳名川東;五子登科、千佛論法、紅梅戀鶚、蒲道官斬巴蛇等眾多民間故事傳說遠近聞名;恩陽老茶館和老茶館文化在巴中碩果僅存。

恩陽,華夏文明的滄海遺珠。

「方志四川古镇」张蕊菡‖米仓古道上的繁华古镇—恩阳(二)

文化

民俗

華夏文明的滄海遺珠

文化起源

古氐羌文化:周武王姬發元年,即公元前1046年,今廣元、巴中一帶的先民建立“昔阝”“平周”兩個氐族侯國,和一個羌族侯國“奉”。當時的國都分別位於今廣元市昭化區石盤村土基壩、旺蒼縣東河鎮、蒼溪縣歧坪鎮。昔阝國轄管範圍大約今綿陽的梓潼縣、廣元的劍閣縣、青川縣、利州區、昭化區。平周國管轄今廣元的旺蒼縣、蒼溪縣。奉國管轄今廣元的蒼溪縣歧坪鎮至巴中的恩陽區一帶。

「方志四川古镇」张蕊菡‖米仓古道上的繁华古镇—恩阳(二)

古巴國文化:東周春秋時期周烈王姬喜六年(公元前370年),奉國被巴國所滅。戰國時期周慎靚王姬定六年(公元前316年),蜀國擊退巴國來犯軍隊,得勢的蜀王決定伐苴另立新苴侯,苴侯求救於秦,蜀王也派使者與秦結盟,目的是不希望秦干涉苴政。但狡詐的秦惠王嬴駟收了二國的禮物後,派張儀、張若、司馬錯率隊走石牛道(今劍閣金牛道/劍閣道)滅蜀吞苴,順道亡巴。秦惠王任巴公子為巴侯,置巴郡,宣告蜀、苴、巴三國滅亡,巴國共存在800餘年。至今在恩陽區石城鄉仍有跡可尋古巴文化的歷史印記。

「方志四川古镇」张蕊菡‖米仓古道上的繁华古镇—恩阳(二)
「方志四川古镇」张蕊菡‖米仓古道上的繁华古镇—恩阳(二)

米倉古道上的繁華集鎮

歷史上,恩陽古鎮是當時米倉古道上一大重鎮,水陸交通方便,上有米倉古道直達關中,下有商旅船隊直通重慶,是歷史上川東北最大的水碼頭。那時的恩陽,工業和商貿都十分發達,物資豐富,再遠的山鄉村民一年必數次去趕這個最大的場。“早晚恩陽河”,歷代以來,中南沿海的商賈遊人溯水而上,寄居恩陽,把這裡作為“進軍”西北、入住川中的重要根據地。

「方志四川古镇」张蕊菡‖米仓古道上的繁华古镇—恩阳(二)
「方志四川古镇」张蕊菡‖米仓古道上的繁华古镇—恩阳(二)「方志四川古镇」张蕊菡‖米仓古道上的繁华古镇—恩阳(二)

米倉古道恩陽段遺蹟(供圖:張蕊菡)

史載,明清時期,恩陽鎮內常住人口1萬人,並常有3000多商人往來於此,大小商號150多家,鹽店19家,飲食店60多家,客棧、茶坊、酒家50多家,商號小販不下200家,所以這裡又是川東北大巴山深處重要的物資集散中心。在許多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巴中人的童年記憶裡,大多有這樣的印像——“恩陽河的街道多得讓人記不清”。在巴中有這樣一句口頭禪:“早晚恩陽河。”什麼意思呢?即恩陽是一個大站口,不管早或晚,人們都趕到恩陽歇腳、貿易,可見當年這裡的繁華與熱鬧。

「方志四川古镇」张蕊菡‖米仓古道上的繁华古镇—恩阳(二)

恩陽古鎮街道(供圖:張蕊菡)

「方志四川古镇」张蕊菡‖米仓古道上的繁华古镇—恩阳(二)

至今仍保存完好的街道名稱,可以依稀看到當年的繁華與熱鬧。當時的恩陽,有以紡織為主的“雞神樓街”,有以打鐵為主的“碳石灣街”,有傳統手工榨油的油房街,還有以印染印花布為主的大石坎街,至今還有竹編手工技巧、以及以紙紮技藝、刺繡、木器、鐵器打造等的傘鋪街等手工作坊集中的6條街道,目前仍保留傳統手工生產。

「方志四川古镇」张蕊菡‖米仓古道上的繁华古镇—恩阳(二)

恩陽鎮保存完好的古石梯路(圖片來自網絡)

現在還保存著舊式模樣的古鎮街坊上可拆裝的騎門櫃坊,是歷代恩陽古鎮居民從事經商的一大明證。歷經風雨仍保存完好的下正街禹王宮、新場禹王宮、正街萬壽宮、老碼頭的三聖宮、天后宮、龍母宮,即是當時來自湖廣、江西、福建、陝西、廣東的移民到恩陽經商時洽談商業業務的商業會館,古鎮中的商務會館之多,國內實屬罕見。正如民間唱詞所唱:“回龍場有24家鹽店,后街子豬牛羊擺滿街面,傘鋪街專賣乾貨雨傘,禹王宮賣的是棉線土煙,半邊街專賣蔬菜海鮮,雞神樓賣土布成千上萬,姜市街撲陽姜四季不斷,橫街子柴和煤堆積如山,上漢中下重慶貨物集散,小茶館、大棧房顧客常滿”等等,這些足以反映出歷史上恩陽古鎮商業的繁榮和發達。

「方志四川古镇」张蕊菡‖米仓古道上的繁华古镇—恩阳(二)

川北明珠之名勝古蹟

明清古建築群:恩陽古鎮的古街古巷,古樸安靜,恍如迷宮,彷彿時光在這裡打結。古鎮內的古建築層層疊疊,高低錯落,彷彿被時光這張網網羅著的一顆顆星星,閃爍著奪目的光彩。

城鎮內有四川省規模較大、成片保存較為完好的明清古建築群,老場和回龍區至今仍完整保存著傳統的街市格局,面積達0.5平方公里,有古樸的大小街巷38條、明清古民居765所、古榕樹82株,古建築具有濃郁的川北民居風格,建築群中有文昌閣、禹王宮、武聖宮等標誌性建築10餘處。

「方志四川古镇」张蕊菡‖米仓古道上的繁华古镇—恩阳(二)

老場街是恩陽古鎮的一大看點。其中明朝民居一條街即老場街最具特色。這條街有民居約50家,房屋以兩層居多,閣樓雕花建築,下層為防火牆,上層全為木質建築,有木質走廊和鏤花窗欞。這些沿街而建的街市民居建築,多為二進式或三進式小四合院,門面多為可拆卸的木板門。大戶人家有一進兩個小四合院,前院天井、魚缸,後院花園、假山;書香門第則注重文化氛圍的營造。民居建築的窗欞皆為方窗,這些窗雕造型美觀,井然有序,堪稱川東北民間建築木雕藝術之精品。恩陽老街民居建築的窗欞皆為方窗,現存窗雕多數分格類,如意格,什錦嵌花,鳥獸花卉,形神各異,多為蝙蝠,寓意對生意興隆和生活幸福的追求;還有一種就是對鹽的珍愛,因為蝙蝠吃鹽,又名“鹽老鼠”。多家窗雕,不難看出是經能工巧匠精心設計,分件雕琢成型後,鑲嵌於固定位置,入槽合縫,構成精美浮雕,造型美觀,井然有序,堪稱川東北民間建築木雕藝術之精品。

「方志四川古镇」张蕊菡‖米仓古道上的繁华古镇—恩阳(二)

古鎮吊腳樓,依山傍水建於古鎮內鄰河的油坊街、姜市街一帶,興建於唐代,盛於明清,全木質結構,整個樓閣飛簷翹角,雕樑畫棟,有的一層,有的兩層,有的三層,最高的達四層。有的在房頂伸出,有的從房的中部伸出,有的從樓腳下伸出,還有的從窗戶外伸出,有的吊腳樓從一層至另一層有涼梯相連。獨特的吊腳樓,以及懸山、歇山式屋頂的相互輝映,形成獨具傳統的建築特徵,具有濃郁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方志四川古镇」张蕊菡‖米仓古道上的繁华古镇—恩阳(二)

義陽山:義陽山緊鄰恩陽鎮南側,山高673米,山勢陡峭,山上綠樹成蔭,勁松擎天,古人誇它“形如咸陽之蓮花、明星、玉女三峰。”從古至今都被人們譽為“巴西第一名山”。此山有三峰,上有讀書檯、紅梅閣、普賢寺。讀書檯怪石嶙峋,傳說《斬巴蛇》中的王鶚公子在上面讀過書,至今巨石上有硯臺清晰可辨。紅梅閣,山陡崖險,直插雲霄,閣內,五百羅漢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普賢寺掩映在蒼松翠柏中,亭臺玉閣,雕樑畫棟,勝於蓬萊仙山。

「方志四川古镇」张蕊菡‖米仓古道上的繁华古镇—恩阳(二)

文治寨:文治寨在恩陽鎮一小後面。左右皆峭壁懸崖,前接恩陽鎮,後接馬鞍山,此處從前建有重關,扼巴中西面之要道。寨下有洞,洞中塑有文昌像。園內最突出的景觀是“飛虹亭”,八角七層,高25米,佔地面積50平方米,它巍然屹立在恩陽鎮的制高點,登臨此亭,可俯瞰恩陽鎮的全貌。公園內建有恩陽革命歷史展覽館和紅軍標語碑林。

「方志四川古镇」张蕊菡‖米仓古道上的繁华古镇—恩阳(二)

佛爾巖:佛爾巖是一個佛教聖地,建於宋代,依山而建,摩巖造像。巨靈神手持鋼鞭把守著山門,進山門後一林間小道直通大殿,大殿內從下至上分別有氣勢雄偉的大雄寶殿、觀音殿、羅漢堂。佛像造形大方,栩栩如生,香火終年旺盛。佛爾巖還是道教的聖地,在羅漢巖後就是三清殿,供俸三清道長。

文昌閣:修建於明代,恩陽鎮的標誌性建築之一。相傳宋進士張文治棄官隱居學道於此,後得道“飛昇”,僅留下茅屋二間,後人為紀念他而建。從恩陽鎮一小背後沿階而上,穿過一座六角亭,再往上便是文昌閣了。文昌閣的大殿正中建有一鸞樓,閣樓高20米,呈拱鬥式,整個樓閣飛簷翹角,典雅莊重,猶如海市蜃樓。

「方志四川古镇」张蕊菡‖米仓古道上的繁华古镇—恩阳(二)

恩陽古鎮文昌閣(圖片來源:恩陽區人民政府網)

「方志四川古镇」张蕊菡‖米仓古道上的繁华古镇—恩阳(二)

恩陽古鎮文昌閣(圖片來源:恩陽區人民政府網)

禹王宮:禹王宮位於古鎮腹地,修建於清嘉慶年間,由“湖廣填四川”時來恩陽的郭、陳、鄔、謝等姓的後裔合資修建,又叫“湖廣會館”。門上有對聯“八載勞心福萬世,千秋廟貌撫三巴”,匾額為“恩陽楚蜀”,其意有二:一是在蜀川落戶的楚人,在禹王的恩賜下發揚光大;二是恩陽的楚人已發揚光大。同時,修建禹王宮又有為紀念大禹治水一說。該宮佔地2000平方米,磚石結構。

起鳳橋:古鎮的靈魂是水,恩陽位於巴河岸邊,水碼頭曾盛極一時。起鳳橋位於恩陽區之字河入恩陽河入口,橋長23米、寬1.4米、高2.6米,全由長3米、寬1.4米、厚0.6米的巨石鋪成。始建於南宋,毀於水患。清代恩陽孝廉賴九皋募資復建,民國時期四川省民政廳廳長陳開泗(恩陽人)撥資再建。今橋頭石壁上留有陳開泗主持重建大橋之碑記。2002年,中國古建築專家稱起鳳橋為“中國平板石橋第三”。《嗩吶在金風中吹響》《巴山游擊隊》等電影曾在此拍攝外景。起鳳橋位於恩陽水碼頭旁、“望江茶館”下側,有綵鳳飛天的優美傳說。

「方志四川古镇」张蕊菡‖米仓古道上的繁华古镇—恩阳(二)

遠處為恩陽古鎮建於南宋的中國最古老平板石橋(蓬州閒士攝)

「方志四川古镇」张蕊菡‖米仓古道上的繁华古镇—恩阳(二)

恩陽古鎮建於南宋的中國最古老平板石橋(供圖:張蕊菡)

萬壽宮:位於古鎮正街,與恩陽財政委員會舊址一牆之隔。該宮修建於清朝道光年間,由江西來的劉、陳等姓子孫合資修建,內有戲臺,用於春秋兩季全族唱戲之用。

章懷山:章懷山原名天平山,唐朝李賢太子被母后貶為庶人,驅趕到巴州;只因《黃臺瓜辭》一首,觸犯了武則天的威嚴,乃派遣使者金吾將軍邱神績趕赴巴州,令李賢自盡,李賢死時年方31歲。女皇駕崩後,因李賢太子飽覽群書,胸懷大志,才被追封為章懷太子,以表追念之情,修建廟宇即稱為“章懷寺”,山也因此更名為章懷山。

「方志四川古镇」张蕊菡‖米仓古道上的繁华古镇—恩阳(二)「方志四川古镇」张蕊菡‖米仓古道上的繁华古镇—恩阳(二)

博士鄉:在恩陽區西北角,有一個佔地只有2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不到1萬人的小鄉鎮——和平鄉(現已撤鄉併入漁溪鎮,2007年更名為和平社區,下稱“和平”)。據介紹,自恢復高考以來37年間,這個位於大巴山深處的小地方“出產”了21位博士,42位碩士,如今,還有20位研究生在讀。因此,這裡被稱為“博士鄉”。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曾任浙江大學常務副校長、2018年1月9日任澳門大學校長的宋永華即來自“博士鄉”和平,還是當地走出的第一位博士。

「方志四川古镇」张蕊菡‖米仓古道上的繁华古镇—恩阳(二)

恩陽區漁溪鎮和平場小學裡的“博士牆”(圖片來源:四川在線)

「方志四川古镇」张蕊菡‖米仓古道上的繁华古镇—恩阳(二)

來自恩陽“博士鄉”的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圖片來源:《宋永華任澳大新校長》,2017年11月18日《澳門日報》)

川北明珠之民俗風情

建房習俗:建房,在舊社會為人生三件大事之首。民間建房,均要請“地仙”相宅。一般按“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的地形進行選址,址定下後,再說建修新房。

傳統婚俗:婚姻,在舊社會是人生三件大事之一。傳統婚俗相當繁雜。隨著社會發展,雖有變化,但仍保持了媒人、風面酒、備彩禮、請期、開臉、迎親、揭蓋頭儀式、鬧洞房儀式、回門等規範程序。

恩陽席:恩陽的席桌俗稱“八仙桌”,顧名思義,4個面只允許坐8人,每面坐2人。一般來講,按輩分、尊卑、長幼、主隨、遠近入座。堂屋上席在“天地君親師”牌位正下方,吃壩壩席的時候則東方為上或背靠主人家堂屋大門的一方為上。就餐途中,一般席桌上吃光的主菜碗碟不得在未下席前撤走,特別注意的是,若是辦喪酒則桌上再多的碗碟都不得重疊,是謂“犯重喪”,是大忌。若是女兒出嫁,媒人則坐在上席,在上菜時需對每個菜說句吉利話還要在掌盤內放零錢、茶食、糖果為妥。就餐結束如離開,則雙手合十中間拿著筷子,作揖狀說“慢慢吃”,然後把筷子平放到碗旁離席。

「方志四川古镇」张蕊菡‖米仓古道上的繁华古镇—恩阳(二)

登高節:登高節由來已久,源於唐永隆元年(680年),武則天貶章懷太子李賢為庶人到大巴山中的巴中。他常常獨自站在山上面對長安方向祈禱國泰民安,民間傳說章懷太子在巴中深愛百姓,也深受百姓愛戴。百姓為了紀念太子重農墾,恤民情,把每年正月十六定位登高節,並意在新年登頂步步高,大人小孩們在胸前和頭頂插上柏樹枝,意味著百命長歲驅逐病魔,久之成俗,歷代不衰。

「方志四川古镇」张蕊菡‖米仓古道上的繁华古镇—恩阳(二)

廟會:恩陽自形成場鎮以來,月月有盛會。如正月龍燈會、二月文昌會、三月清明會、四月佛祖會、榨油業有華光會、打鐵業有老君會、百貨業有皮頭會等。而廟會中規模最大的要數農曆二月初二的文昌會,會期1個月,八大戲樓均要唱戲、燃放煙火,街上扎牌坊,晚上還要在清水河放河燈。至今在恩陽仍流傳著六禮花轎迎親習俗和以宣揚儒家孝道文化為主的傳統喪葬祭奠習俗。

老茶館:恩陽區大街小巷,有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就是有著濃厚古鎮氣息的茶館。在老茶館中一張桌子四張條凳,一碗熱氣騰騰的蓋碗茶,三五人談天說地。淡淡的茶香飄著濃濃的川北風情,不大的古鎮有著近幾十家茶館,它雖不如城市中茶樓富麗堂皇,但卻透著幾分古樸,有著城市茶樓無法相比的熱鬧,這是古鎮人們精神生活的樂園。老茶館中,尤以正街的“蒲家老茶館”和鄰近水碼頭的“望江茶樓”最具特色。這裡時常有人說評書和熱鬧非凡的猜迷活動,運氣好的話,或許你還會遇上古老的土戲——皮影和膾炙人口的“金錢板”。

「方志四川古镇」张蕊菡‖米仓古道上的繁华古镇—恩阳(二)

川北明珠之傳統美食

提糖麻餅:恩陽區有一特產,名叫“提糖麻餅”,名揚川內外,在“四川紅葉節”上被譽為最好的特產。麻餅在恩陽已有500多年曆史。提糖麻餅的做法,傳說有七十二道工序,道道精細,條件苛刻。選上等的精面、糯米、大麥、紅糖、芝麻、麻油、香油等八種全天然原料製成。剛出爐的提糖麻餅,形如滿月,色澤金黃,滿月上還有密密麻麻的白芝麻,宛如滿天繁星把麻餅點綴得更加惹人喜愛;味甲天下,黃而不焦,皮酥心脆,香甜化渣。

「方志四川古镇」张蕊菡‖米仓古道上的繁华古镇—恩阳(二)

川北老臘肉:臘肉是中國醃肉的一種,主要流行於四川。由於通常是在農曆的臘月進行醃製,所以稱作“臘肉”。 臘肉用木柴、活柏丫、陳皮、柑蔗渣等生成濃煙慢慢地燻。燻好的臘肉,表裡一致,煮熟切成片,透明發亮,色澤鮮豔,黃裡透紅,吃起來味道醇香,肥不膩口,瘦不塞牙,不僅風味獨特,而且具有開胃、去寒、消食等功效。這樣燻幹而成的臘肉,味道很特別,掛在牆角一段時間後便收藏起來。山區氣候溫涼,大多又是泥瓦房,通風透氣,臘肉可長期擱置,而且擱置時間越長,臘肉的味道越奇香無比,素有“一家煮肉百家香”的讚語。臘肉從鮮肉加工、製作到存放,肉質不變,長期保持香味,還有久放不壞的特點。臘肉因系柏枝熏製,故夏季蚊蠅不爬,經三伏而不變質,成為別具一格的地方風味食品。

「方志四川古镇」张蕊菡‖米仓古道上的繁华古镇—恩阳(二)

十大碗:恩陽十大碗,全是川北傳統宴席菜餚,有刀口丸子、龍眼肉、坨子肉,大酥肉等。在恩陽乃至巴中,“辦十大碗”非常考驗廚師的技術水平,用材料必須為事主節約、不浪費,辦多少桌席該用多少肉、菜、調料等,事前必須核算清楚。在農村一般“辦十大碗”就要殺豬,殺豬多少得根據辦多少桌席來定,廚師必須合理安排,而且廚師之間也暗中表露自己的手藝與技術,如何安排廚房、幫事、出席、吃席等非常講究,規矩很多,禮節也多。十大碗順口溜:品雞魚扣酥糴跎,海帶涼菜蝦米湯。

「方志四川古镇」张蕊菡‖米仓古道上的繁华古镇—恩阳(二)
「方志四川古镇」张蕊菡‖米仓古道上的繁华古镇—恩阳(二)

還有笑果子、冰糖麻花、陳豆花、扇形饊子……

川北明珠之典故傳說

蒲道官斬巴蛇:恩陽鎮南有一座山,三峰聳立,形同筆架,名為三峰山,又名義陽山。相傳上界仙女因過失,謫貶恩陽縣三峰山叢石間化紅梅二株。一枝向南,吐花繁茂;一枝向北,無花開放。每當南枝花放時,奇芬馥郁。唐時縣令張仕遠在紅梅處建閣並沿山砌圍牆,設專人看守。後張升遷,唐貞觀年間,陝西王瑞接任恩陽縣令,其次子王鶚是個頗有名氣的書生,常年住在紅梅閣讀書。一年初春時節,紅梅閣旁的紅梅樹繁花似錦,其中一枝豐滿異常,書生喜不自禁,折回插入書房花瓶。說也奇怪,那花長久不謝,屋裡屋外香氣撲鼻,室內讀書作畫的文房四寶,每天被人整理得格外工整,一塵不染,似有人專人伺候。書生愜意的同時,便也懷疑是誰呢?他決定弄個明白。一天,書生假稱回家省親,關了書房,躲入臥室,不一會兒,奇蹟出現了,從花瓶那枝紅梅中走出一位花容月貌的少女,收拾起屋子乾淨利落。看見王鶚,急忙想避去不成,四目相視,令少女滿臉通紅。經一番交談,方知姑娘名叫紅梅,乃瑤池宮中侍女,因在蟠桃會上不慎打破玉盤,被王母娘娘貶下凡間,令人將她安排在紅梅閣上。書生對紅梅的遭遇很是同情。從此,紅梅在閣裡紡紗結線,朝夕陪伴書生作詩作畫。後在王太夫人允許下,公子與紅梅完婚,唱和詩書,相敬相愛。

在義陽山腰,有一洞,深三層,洞中有巴蛇,巴蛇名潛,長數十丈,常殘害婦女,吞食人畜,修煉多年已成為妖精。它垂涎紅梅的美貌已久。一天黃昏,紅梅剛進閣樓準備歇息,巴蛇化身一英俊青年男子突然翩翩而至,嬉皮笑臉向紅梅求愛。紅梅見是蛇精,一邊斥責無禮,一邊撿起一個紗錠,投向道山寨報信,瞬間一縷青煙載著一口寶劍呼嘯著落入紅梅手中。蛇精回首一驚,知有高人相助,馬上變為原形,與紅梅糾纏。紅梅怒不可遏,揮劍砍去,巴蛇見勢不妙,慌忙逃走,一步跳下讀書檯。紅梅見天色已晚,回到閣樓,將紗錠再度拋向道山寨。頃刻,一縷青煙即刻送來一個鐵匣,紅梅打開一看,原是一塊百年煉就的火磚。紅梅一夜提防,並不見巴蛇來到。第二天拂曉,蛇精再度去調戲紅梅,並張開血盆大口,向紅梅撲來,紅梅忙取出火磚,用力拋進巴蛇口中。熊熊烈火燃燒,燒得蛇精亂板(彈),一板板到十幾裡之外的字水河,火磚從口裡脫出,烈火燒乾了河水,從此人稱這條河為鰲溪河。

「方志四川古镇」张蕊菡‖米仓古道上的繁华古镇—恩阳(二)

話又說回來,紅梅為何要向道山寨拋出紗錠,原來這裡有一位蒲道官,傳說是巴州東興場人,幼年被財主逼死父母,孤苦伶仃,隻身出家,上陰靈,遊青城,得名師指點,煉就一身高超的法術。他在青城山夜觀天象,見家鄉義陽山黑氣沖天,知有妖孽為患,特回家鄉除害。紅梅手中得來的寶劍和火磚便是蒲道官所贈。巴蛇並不甘心失敗,再次與紅梅大戰於紅梅閣前,當紅梅不敵蛇精之時,蒲道官一聲長嘯登上了紅梅閣,橫劍直立。巴蛇大驚,知是送劍、送磚的高人來了,又與蒲道官大戰了三四個來回,蛇精已覺乏力,只得奪路逃走,苟延殘喘,以圖捲土重來。蒲道官用稻草綁成一豬,腹下藏下火藥火器伏設機關。又令童兒到巴蛇洞前砌灶生火,鍋上放蒸蘢,籠內蒸一面人。是夜巴蛇出洞覓食,將草豬吸進腹內,機關轉動發起火焰,燒得巴蛇疼痛不已,藏於洞中不出。蒲道官手執利劍進洞除妖。走時再三叮囑道童:此籠要七天七夜才能揭蓋。時間一天天過去,眼看七天將過,這道童自作聰明,忘記師傅的吩咐,時過傍晚,便揭開籠蓋,籠內麵人全部潰成面塊。只聽洞內一聲巨響,一條大蛇蹦出。道童見狀,大喊師傅,蛇精知老道已混進了腹內,於是用死力緊閉血盆大口,蒲道官由於道童提前揭了籠蓋,功力減退,無力衝出蛇腹,葬身於巴蛇腹內。害人的巴蛇精除掉了,人們從四面八方湧向巴蛇洞,把蛇精開腸剖肚,找出蒲道官的屍體,安葬於義陽山紅梅閣下。

「方志四川古镇」张蕊菡‖米仓古道上的繁华古镇—恩阳(二)

傳說久遠,史志學者根據這一傳說,論證巴國的“巴”字由此而來。遠古,巴地多產蛇,或許有些道理,但與義陽山無關。不過人們很重視這一傳說,演繹出了很多細節。在唐代,其義陽山主峰就建有紅梅閣,歷經修葺,很有規模,可惜在“文革”中被毀。閣後有仙女石,上有剪刀、尺子痕跡,相傳是紅梅小姐成仙之處。有池名為紅梅池,山上有大小兩石,形若桌椅,是公子王鶚的讀書處。山之半山腰,有一洞,洞中滴水瀝瀝,道路黑暗陰森,深邃莫測,相傳就是巴蛇的住所。而今人們在義陽山的三峰上建廟築亭,其廟宇宏闊,氣勢龐大,盛世之態畢現,香客絡繹,足跡有從海外踏來者。

水驢溝的傳說:恩陽西南方向,千佛巖旁伍家埡下有一溪溝,溝內青松翠柏,娟然秀麗,宛如仙境,人稱水驢溝。相傳唐德宗年間,溝裡住著一對母子。老母年邁多病,兒子身單力薄,二人相依為命。雖然兒子非常孝順,無奈家中景況不好,為了使母親生活過得好點,他每天天不亮就到河裡挑水賣,一擔水只能賣一文錢,每天累得氣喘吁吁,精疲力竭,僅掙得幾十文銅錢,就靠這些微薄的收入養家餬口。

一天早晨,天剛矇矇亮,雲橫義陽山,霧鎖恩陽河,他又去擔水,怎麼也不能把桶放到河裡,他感到特別奇怪。這時忽然傳來驢叫聲,回頭一看,有一頭金色的水驢站在他身邊,兩隻眼睛炯炯有神,對著他一眨一眨的,擋著他。於是他用右桶推驢,驢不但不走反而跑到他的左邊,他又用左桶輕推水驢,水驢才蹦開,趁著晨光,他拿著水桶去打水,突然發現在桶的邊緣有閃閃發光的東西,仔細一看,原來是剛才輕拍水驢時粘上的水驢毛,他將水驢毛一根根地取下收好。再去打水,水桶也能沉到河裡去了,於是擔水到鎮上去賣。賣完水回家做飯時,他把遇上的奇事告訴了老母親。老母親覺得此水驢不尋常,就讓他掏出驢毛看看。等他掏出來一看,娘倆驚呆了,哪裡是什麼驢毛,全是一根根金燦燦的金條!

消息傳開後,附近的人們就紛紛尋找那條水驢,都想拔幾根驢毛髮財,誰知那條水驢幾下子就蹦進山溝裡不見了。於是後人認為這條水驢是天上的神仙,被母子倆的真情感動,他來幫助母子二人。那條水驢最後消失的溪溝便被後人稱為水驢溝。至今該溝的民風淳樸,是恩陽尊老愛幼的楷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