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教育本質,你的眼睛裡映著教育最初的樣子

1

我上學時,數學成績差到不可想象,

150分的滿分,一般只有30、40分。

而我的班主任恰好是個數學老師,

每一次他在講評試卷的時候,都習慣讓每道題做錯的人站起來,

當著全班的面問誰該錯,誰不該錯,

周圍的人群熙熙攘攘喊了很多人的名字,但我知道從來不會喊到我。

被喊到的人假裝很難受,表演一番後在班主任心滿意足的神情下一個個坐下去,

直到還剩我一個人。

他看也不看我的說起了下一道題,然後再重複一遍,

基本上考完試的數學課,我都是站著度過的。

當時我覺得這個事確實也怪我,誰讓我成績不好呢。

同樣坐在一個教室裡,人家能考140,我就能考40,

但慢慢一些事讓我覺得好像問題不是在我。

某一次課間操,我對著旁邊的同桌笑了一下,

在我們班主任看到後,他氣勢洶洶的從主席臺走到我面前,

死命的拉扯我,嘴上不停的說著“你笑個XX”的話,

並試圖把我拉上主席臺。

外校的同學給我寫的信,總被他扣留兩個月,並私自拆看完之後再給我。

迴歸教育本質,你的眼睛裡映著教育最初的樣子

說實在的,雖然成績不好,但我的學生生涯卻一直努力在做一個好學生。

尊師重道,按時上課,按時完成作業,從不敢質疑老師的權威。

也許會有些調皮,也許會有些頑劣,

但絕不是問題學生。

時至今日想起這些,我都依然耿耿於懷。

這個情況放在今天,應該變得越來越少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平等意識越來越強,

雖然還是會有老師存在體罰學生,還是會有愛憎,

但像這種成績即是原罪的現象,應該是越來越少了。

不過我想和我差不多年紀,有過相同遭遇的人,

一定不會是少數。

2

2000多年前,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

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平民,創辦私學,廣招學生。

開創了教育普及之路。

他提出了“有教無類”、“經邦濟世”的教育觀,

“因材施教”、“啟發式”的方法論時至今日仍然為我們傳頌。

“有教無類”。

第一層意思是:不管什麼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第二層意思是:智商,素質等原本有高低的人,通過教育可以消除這些差距。

聖人之所以被稱之為聖人,是因為他的思想不會侷限於時代,

經得起時間的推敲。

德國著名的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中曾寫道:

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時至今日,人的成功有越來越多的途徑和方法,

學習教育這條路被人們越來越多的質疑和指責,

我們時常在探尋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那麼,教育的本質究竟是什麼?

3

經常會有家長或者孩子憧憬國外的的教育模式,

在這點上我們的媒體也功不可沒。

經常說國外上了中學還在學加減乘除,經常說美國人來中國考英語都考不及格。

也許在某種程度上,我們的教育或多或少的存在些問題,

但外國的月亮一定比較圓嗎?

在歐洲,教育問題不是我們看到的一片歌舞昇平,

在錦繡繁華的背後,是教育資源的兩極分化十分嚴重,

歐洲公立中小學的財政,大多來自於所在教區居民住宅的財產稅,

因此財產稅較高的富人區,中小學質量也較好。

但這樣的學校窮人是負擔不起的,不是因為負擔不起學費,

而是因為負擔不起優秀教區的門檻(住宅、財產稅),其子女就這樣被擋在了好學校的門外。

歐洲城市中心地帶的許多公立學校都破敗不堪,學生無心念書,校園暴力時有發生,

電視上時不時傳來的槍擊案就是最好的佐證。

不僅如此,歐洲頂尖私立大學的預備班,學生和優秀的老師、優秀的同仁之間進行著智力的激盪,

最終被培養為具有相當思辨能力、創新能力的,能夠統治社會的下一代精英,

而把窮人排除在外。

歐洲的精英教育不僅不幫助社會流動性,

反而促成了階級固化。

這樣的教育,真的讓你們趨之若鶩嗎?

4

在營銷培訓中,有一個很著名的原則,

叫做“KASH原則”。

在我看來其實是很適合教育的一個法則。

K(Knowledge)--專業知識

A(Attitude)--態度

S(Skill)--技巧

H(Habit)--習慣

它的先後順序應該是A-K-S-H

對於教育首先你要有一個端正平和的態度,

有了虔誠的態度,才可以獲得專業知識,

但當今社會,知識是無法變成你的技能,

只有把知識變成技巧,它才是屬於的你技能,

而為了不遺忘這個技能,你就要把它變成習慣。

就像我們考駕照。

首先要抱著學習的態度,學習科目1,科目2

之後你才能夠獲得駕駛的知識。

獲得了駕駛的知識之後,才能夠開上路學習科目3,

讓駕駛變成你的技能。

時間久了,變成習慣唯手熟爾。

5

我們的先賢曾一直在探尋教育的本質。

韓愈曾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

許慎曾在《說文解字》中說:教者上所施,下所效。

蔡元培說:“教育是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能夠發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於人類文化上能盡一分子的責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

在我看來,

也許教育是創新。

因為只有不同時代的菁英,

創新科技,創新知識,才有了今天的一切。

也許教育是規劃。

以心啟智,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清世界的樣子。

也許教育是責任。

著眼於未來,著眼於世界,

以中華之崛起,以改變於世界為己任。

“Education is not a preparation for life but life itself。”

(教育不是為生活做準備, 而是生活本身。)

所以,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其實你眼中看到的教育是什麼,

它的本質就是什麼。

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在於我,而在於你。

孩子會變成什麼樣?教育到底有什麼用?

抬起頭看看周圍的世界吧。

人工AI,智能硬件,已經悄無聲息的走進了我們的生活。

三年前突然興起的微信紅包,如今已經成為了最最日常的支付手段。

想想你已經多久沒有用過現金支付了?

這些都是科技創新帶來的時代浪潮。

無可避免,無法更改。

誰也不知道未來五年,這世界會變成什麼樣,

而教育,是為了讓我們提前抓住這打開未來的關鍵之匙。

在此刻,教育的本質就是青核力。

看見未來,抓住未來,改變未來。

做別人認為我們做不到的事。

Do what we can't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