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偉:做強鄉村振興的產業支撐

點擊上方“鄉村發現”可以關注哦!

40

年前發端於安徽小崗的“大包乾”宛如一聲春雷,揭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喚醒了沉睡的大地。40年後,鄉村振興戰略正式提出,標誌著中國農村改革進入新階段。在新時代農村改革中,必須高揚小崗精神,尊重和發揮廣大農民群眾的作用,夯實鄉村振興的產業基礎,促進鄉村全面振興。

鄉村全面振興離不開產業興旺,離不開農村產業經濟的有力支撐。只有實現了鄉村產業振興,農業才能為經濟發展做出更高水平的產品貢獻、市場貢獻、要素貢獻和外匯貢獻,“農業強”才會落到實處,有效滿足廣大城鄉居民差異化的農產品需求,實現更高水平的國家糧食安全。只有實現了鄉村產業振興,才能讓農村具備較為健全的造血功能,獲得持續發展的內源性動力,“農村美”才能具有較好的經濟基礎,走上良性發展軌道。只有實現鄉村產業振興,才能進一步激勵農民,維護好發展好農民利益,實現“農民富”這一目標。

鄉村產業振興面臨的時代機遇

首先,黨中央對於鄉村振興的高度重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也是新時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工農互促,城鄉互補,有助於從根本上解決城鄉差別和鄉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從而為鄉村產業振興奠定堅實的制度基礎和政策框架。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等相關改革,讓廣大幹部群眾吃了長效“定心丸”,大大消除了制約鄉村產業振興的制度環境不確定因素。

其次,農村改革已取得若干重要成果。農村改革以來,小崗精神已成為安徽人民的寶貴財富,激勵廣大幹部群眾在變中求新、變中求進、變中突破。近年來安徽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農地“三權分置”改革等方面繼續走在全國前列。截至2018年3月,全省擁有家庭農場7.7萬個,位居全國第一。安徽還率先出臺培育家庭農場和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的意見。這些均表明安徽實現鄉村振興已具有一定的制度基礎。

第三,農村公共產品供給制度進一步完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壯大集體經濟、保障農民財產權益等相關措施,促進了高質量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供給。這些不僅為農村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物質保障,有利於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也必將有利於農村產業振興和產業興旺。

第四,互聯網技術為產業振興插上了“翅膀”。京東、阿里巴巴、蘇寧近年來大力佈局農村市場,全國各地農村電商創業平臺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廣大農民群眾的創業熱情被進一步激發出來。農產品、農村特色旅遊項目在城鄉之間的壁壘完全打破,農村智慧經濟有力促進了農民增收。

當然,鄉村產業振興也面臨一些現實挑戰。具體表現為:一是新型城鎮化帶來人口大量流出。2017年,安徽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達53.5%。農民工總量1918.1萬人,其中外出農民工1415.4萬人,分別佔常住人口的30.67%和22.63%。隨著新型城鎮化進程的推進,農村人口絕對數量在逐漸減少,在總人口中的相對比重不斷下降。二是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2017年,安徽60週歲及以上人口所佔比重為18.16%,65週歲及以上人口所佔比重為12.38%。 “誰來種地”成為重大現實難題。三是農業生產成本上升較快。長期以來的粗放型生產方式,以及近年來農資、人工成本上升等因素,導致農民增收、糧食增產的難度越來越大。四是農業生產風險性因素凸現。災害性天氣頻發、市場價格波動等給農業生產帶來一定風險。此外,農業規模經營在提高集約化程度的同時,也帶來了風險因素的集中。

實現鄉村產業振興的多維路徑

實現產業興旺的目標,必須牢牢抓住時代機遇,妥善應對好各種現實挑戰。這就要求我們繼續弘揚小崗精神,科學選擇鄉村產業振興的實施路徑,進一步深化改革,抓實工作。

進一步理順城鄉人才流動機制,不斷強化鄉村產業振興的人才基礎。過去由於缺少相應政策支持,留守在農村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就當前而言,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建設、正在蓬勃推進的產業融合發展、國家出臺的支持和鼓勵就業創業的相關政策等,均有助於高素質人力資本回流農村,也必將為鄉村產業振興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要及時出臺促進城鄉居民有序相互流動的制度安排,鼓勵高素質人力資本通過下派、掛職、兼職等多種形式前往農村發揮作用,服務於鄉村產業發展,為鄉村產業振興提供強有力的人力資本支持。

進一步改進技術供給,不斷鞏固鄉村產業振興的技術基礎。當前鄉村產業振興依然受制於農業生產技術、天氣預報技術、互聯網技術等技術瓶頸。開發並推廣新型農業生產技術,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增強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能力,對於農村產業振興必將起到有力的支持作用。要加強對中長期天氣預報技術和超短期天氣預報技術的研究、開發與應用,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和智慧農業工程,強化相關知識和技能培訓,幫助相關投資主體掌握必要的營銷、管理、金融、法學等知識,提升管理水平。

進一步推進制度創新,不斷完善鄉村產業振興的制度基礎。通過制度供給進一步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優化資源配置效率。建立“三權分置”格局和運行機制,加快推進“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積極探索農村集體產權的多種有效實現形式,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康發展保駕護航,為農業生產託管服務、農業產業聯合體等新型農業組織形式提供發展的制度空間。進一步改革財政投入機制,探索建立農業農村發展用地保障機制,不斷完善農村產業振興的制度基礎。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

鄉村發現轉自:安徽日報 2018-05-0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