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國際專線
一加和華為,兩個中國品牌,應該說在海外不同的市場,憑藉自己不同的優勢,站穩了腳跟。
但是比較諷刺的事情是:
一加在美國的高端市場站穩了腳跟,甚至在美國專賣店門口發售的時候,還出現了連夜排隊搶機器的現象,這一點過去只有蘋果的iPhone發售才會出現;
- 華為因為一些特殊原因壓根就沒能進入美國市場銷售,但是榮耀和P系列機型在歐洲市場卻站穩了腳跟,甚至有的歐洲消費者都一直認為榮耀是一家日本或者韓國企業。
那麼這兩個廠商是如何憑藉一己之力在海外站穩市場的?我們拆分開來講一講。
一加成功的背後,是綠廠十幾年的經驗積累
如果我們把時間線往前推,回到2013年,雷軍帶領小米打開了中國互聯網手機的大門,按照老羅的話來講就是:雷軍提高了中國手機廠商在供應鏈段的待遇。因為在過去對於供應鏈來說,小廠商壓根就不給你合作,體量小、回款慢,而且一群互聯網人,壓根就不是實體行業這個圈子內的。但是雷軍帶領小米的成功,使得供應鏈開始重視這些小眾手機品牌。
2013年,老羅帶領著錘子科技,劉作虎帶領著一加手機,衝進了這個行業。實際上兩者的產品定位都是相似的:做一款注重設計,有品質,好用的手機品牌。於是老羅找到了蘋果前設計總監開的工作室,做了Smartisan T1,從工業設計來講是成功的,畢竟擊敗了iPhone拿到了當年iF工業設計金獎(目前只有Smartisan T1 和 魅族 Zero 獲得過該獎)。
但是在供應鏈方面,錘子科技可以說是教科書式的失敗,一個小廠商,嘗試做一些獨立的特性有勇氣,但是沒有底氣。Smartisan T1上面一些致命的設計,比如說3D打磨的背面玻璃、一體式的光線傳感器和聽筒、背面的logo、純白色的繞線器、醫療器械級別的螺絲刀.......在供應鏈管理不成熟的情況下,直接導致T1品控問題,前四個月無法正常發貨,等到能夠發貨的時候,消費者早就跑了。
劉作虎率領一加推出的第一款機器,就顯得目標明確,第一代機器並沒有過於激進,而是選擇了兩個主要的賣點:
第一個是對於機身背面材質的選擇,用劉作虎的原話就是“手感正TM爽”“嬰兒皮膚般的觸感”,在當時一眾全金屬機身下的手機市場來說,這樣的觸感也是非常獨特的。
- 第二個是在當時的手機市場,無論是海外品牌還是國內品牌,都喜歡把安卓系統進行魔改,嵌入各種亂七八糟的功能,比如“萬物基於MIUI”,而一加走了一個清爽的路線,給用戶提供一個接近於原生系統的體驗,這又拉開了與其它品牌的差異化。
當然,更重要的是,劉作虎作為OPPO當年的副總裁,負責OPPO的藍光機業務,成為海外最認可的產品,無論是背後的資源,還是本身的經驗,其實都要比英語教師出身的老羅要更好。我們之前就說過,做手機看的就是供應鏈資源,背靠OPPO這家大廠,一加在供應鏈和資金方面當然比錘子科技要豐厚很多,做起機來自然就順風順水。
華為成功的背後,是廣交運營商朋友
華為本身從90年代就開始涉及通訊領域,也是從通訊領域的設備起家的,當年跟中興一起,在海外發展通訊設備市場,目前已經是全球最大的通訊設備服務商,後面是老牌的愛立信和合並後的諾朗(諾基亞朗訊)。
海外的手機消費者,其實大多數都是從移動運營商的手中購買,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市場,因為在國外手機其實並不便宜,包括iPhone的零售價格也都是大幾百美元一臺,運營商之間也不是國營而是私營,市場競爭激烈,那麼就會進行價格補貼,將手機與套餐作為捆綁來吸引用戶,這樣就出現了所謂“國外買iPhone只要199美元”的情況,因為價格都在供應商強制綁定的套餐裡面。
那麼華為是做什麼的?通訊設備。華為的客戶是誰?不就是這些電信運營商麼......所以華為早期的業務積累,其實就成為了後來手機業務發展的渠道資源。而且這些資源,是其它手機品牌想拿也拿不到的。
華為在早期就開始做智能手機,但純粹是給運營商貼牌,充話費送的那種。但是到了2012年過後餘承東接手華為個人消費業務,開始做高端手機之後,華為整體的品牌和產品形象就產生了非常大的改變。
同時餘承東過去本來就是負責華為在歐洲的業務的......人脈資源可想而知......這也就是為啥目前華為每一代旗艦機器都是在歐洲市場率先發布,然後再回國內來開發佈會。畢竟要維護好與海外運營商的關係。同時在補貼來講,華為在海外的機器力度也很大,不要只看價格上海外版本要比國行版本貴,但是會贈送耳機、智能手錶、智能音響這些商品,整體算下來實際上要比國內的價格便宜一些(狗頭保命)。
因此在海外的運營商渠道,成為了華為在海外銷售的堅強後盾,比起其它國產品牌來說,這些渠道並非不可以獲取,但是需要經過層層審核,各種亂七八糟的手續。但是目前對於華為來說比較棘手的事情就是谷歌停止GMS的服務,如果影響較大的話,很可能會讓排在歐洲市場第三、第四名的蘋果和小米搶走較多的市場。
做高端機本身是水桶+超級長板
其實上面說了這麼多,無非是告訴大家華為和一加兩個品牌的基本情況就是:
一加之所以可以作為小眾品牌在競爭中活下來,甚至可以保持一定的市場份額,背後是因為OPPO作為老大哥(實際上是老父親)在供應鏈和資金等方面的支持,畢竟一加本身就是OPPO的子公司,而且劉作虎本身過去也就是OPPO的高級副總裁。
- 華為之所以可以在歐洲市場立足,並且在市場份額上超過蘋果,僅次於三星,是因為在移動設備通許領域積累起來的運營商資源,導致歐洲大量的運營商願意主推華為生產的手機,同時華為本身也給到了較大的補貼,送各種各樣的禮品使得售價變相的“降下來”。
不過作為高端市場的機器,兩者本身在產品定位上面都是相同的道路:水桶機器+超級長板。
水桶機器指的是兩者的產品在硬件配置方面都堆得比較滿,在關鍵功能上不會有特別大的短板,無論是最新的一加8 Pro,還是華為的P40 Pro,屏幕、處理器、電池、充電、內存閃存,包括用料和外觀設計。畢竟推到了這麼高的價位,該給的一定會給到。這個習慣最早是三星帶起來的,弄一堆莫名其妙的功能,“不管你用不用,我先給你再說”的感覺。
不過高端機來說,對硬件是隻是基礎......真正需要打動用戶的,是你必須要有非常非常長的長板,是別的廠商都無法超越的。
對於華為來說,當然就是拍照,一場發佈會一半的時間都在講拍照,秒天秒地秒空氣,數據挨個挨個把友商按在地上摩擦。當然事實也確實如此,目前DXO排行榜,第一名是華為P40系列,第二名是榮耀30系列,也就是華為不僅僅是旗艦,而且把子品牌的拍照做到了最好,超過了其它品牌的旗艦機器......這就是超級長板。
對於一加來說,拍照不行,但是主打的是系統和屏幕,從2017年一加內部成立了關於屏幕的團隊,負責算法和與三星做對接,隨後就率先推出了90赫茲刷新率的屏幕,帶動了整個行業向高刷屏發展,並且在今年又推出了120赫茲2K+分辨率的屏幕,並且獲得了DisplayMate A+的最高評分,2020年發佈的機器裡面,只有三星S20 U 和 一加 8 Pro獲得了這個評分。去年的機器也只有三星Note 10+ 5G 和 iPhone 11 Pro Max ......
因此你能夠理解,為啥小米10這些機型,即便把配置堆滿,也很難真正衝擊到高端的原因,缺少長板,配置再好的機器,也顯得平庸,無味。
PM宋先生
在說這個問題之前,先糾正一個說法。華為跟一加都站穩了高端不假,但華為的高端產品更多是銷在國內,國外也有,但比例還是沒有國內這麼大;而一加則是真正的海外起家,到現在為止都還是國外市場佔大頭。
那為何只有一加和華為這兩個品牌的手機在高端市場站穩了腳跟呢?雖然這兩個品牌現在都發展不錯,但是發展路線卻完全不一樣!
先說說華為:
華為在高端之路上站穩可謂是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當然華為的成功也有一定的偶然因素在裡面,但不管怎麼說,華為現在已經是世界第二大手機廠家了,高端不過是順其自然的事情。
客觀原因:華為技術功底厚
華為在做手機之前就是主要的通信廠商,技術實力深厚,加上華為的營業額跟利潤一直很客觀,不斷的輸血投入,有靠山兜底,後面才能厚積薄發,在高端站穩了腳跟。另外華為的技術特長也是手機行業迅速站穩腳跟的因素之一,特別是海思麒麟芯片到後來的成熟,現在已經成為了華為的名片。
主觀原因:華為的機遇和戰略
華為手機的起點是很低的,甚至比小米都低。一開始就是做運營商定製機,後來餘承東開始接手,對手機業務進行調整,做自己的品牌,做高端品牌。
但前幾年的華為還是很艱難的,Mate7的意外爆火讓華為僅僅抓住“商務”這個風口,讓後死磕Mate系列,現在成為了華為的第一旗艦,然後是P系列聯手徠卡,收購Lumia相機團隊後,打造屬於自己品牌的IP。就這樣華為抓住這兩個風口,加上持續的輸出,麒麟芯片的成長後華為逐漸獲得好感,在高端領域打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其他原因:千年難得的機遇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三星在中國市場的滑鐵盧,此時國內的高端市場一片空白,正是從新洗牌的好時機,看看現在,華為佔領高端後,其餘的品牌想要插進來好難。
一加佔領高端更多是對工匠精神的詮釋
還記得一加手機的slogan嗎?"不將就",就是這種不服輸,不屈服的倔脾氣,讓一加在海外市場迅速走紅。
一加在高端領域的做法更不具備可複製性,因為這種打法真的太精細了,既要自己對產品的執著,也要有時機,感覺運氣的成分更大,因為魅族、錘子都是這種小而美的類型,但現在來看都沒一加過得滋潤。
如果說華為的是財大氣粗的土豪,用錢砸研發,砸產品砸出來的,那一加更像是小鎮青年白手起家,起點低很多(雖說一加的東家有OPPO幫忙,但相比華為整個集團的投入,OPPO這一點真的微不足道)。
首先是一加對產品的執著,他的系統追求極簡,跟國產手機甚至國外的安卓手機都有區別,系統上就佔有好評。在產品上即有魅族那種工匠精神,也避免了錘子那種價格低廉導致的產品做工差帶來的負面影響,一定程度上OPPO的生產鏈起了不少作用,這應該是對一加最大的幫助了。
其次、一加是先從海外開始做起,然後慢慢迂迴國內,一開始就避開了手機競爭最為激烈的國內市場,讓自己成長起來,為自己贏得了成長的空間和時間。並且一加的定位很精細,算是精緻黨,即不跟高端衝突,也不影響性價比機型,把自己定位成比魅族高一點點的二線高端品牌。
然後就是去年的一加7Pro,這是一加的成名之作,一下子就在高端站穩腳跟了,其作用不亞於華為當年的Mate7。
雖然說一加的銷量跟華為還沒法比,但是一加只做高端機,並且不過於追求銷量,新款一上市老款基本上就退市,根本不存在降價促銷的事,這樣的好處就是把一加的粉絲緊緊綁在一起,沒有因為吸引新粉絲就傷害了老用戶。
不管怎麼說,華為跟一加都完成了高端市場的戰領,後續還有更多機型發起進攻,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先森數碼
為啥一加和華為能在海外手機高端市場站穩腳跟,我覺得跟它們的內在因素有關。
華為通信業務有著豐富的國際化經驗
華為是做通信設備起家的,在通信設備領域在國內甚至全球的排名都是靠前的。
所以在做手機業務之前,華為已經有了豐富的國際化經驗。
這些都給後來的手機業務國際化提供了基礎,不用去摸索。
後面的手機業務的國際化也是按照這個來做,首先是核心技術自己研發,產品服務做到客戶滿意,也就是從客戶角度出發去打磨產品。
比如指關節截屏、萊卡雙攝、AI智能拍照等等,這些都是華為提出並實現的。
大家都知道華為加班嚴重,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真正華為人的毅力。
感興趣的可以去搜索華為紀錄片看看,真的是以客戶為中。
哪怕只有一個人用,都要保障基站穩定運行,即使在大雪紛飛的大山裡面。
一加創始人劉作虎也是有著豐富的海外產品研發生產銷售經驗
我們都知道一加是oppo出資創建的,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創始人劉作虎,曾經也是oppo的高層。
最初進入OPPO被派去國外做DVD藍光機,後面把藍光機做到全球市場第一,口碑市場雙豐收,羅永浩當時都驚歎,藍光機居然是中國企業製造出來的。
當時的藍光機已經用了當前所謂的互聯網模式,沒有線下的銷售,就在論壇裡與用戶溝通,根據用戶的反饋不斷升級軟件 。
後來回到國內OPPO手機廠,接手OPPO手機營銷系統,大力推進互聯網營銷變革,並主導 Find 5、N1 等 OPPO 多款機型上市 。
到2013年辭職創立了一加科技,並且只做旗艦手機,一加1面世後,在國外引起轟動,排隊購買的盛況甚至超過蘋果手機,而在國內則是以刷機潮切入,因為當時刷機很流行,我也是在那時買了一部一加1,依稀記得那個懸浮屏,在當時是特立獨行,非常適合裝X。
其次是一加的手機系統-氫OS,這是由外國團隊開發的一款系統,非常輕便,接近原生系統。
一加從一開始就是想做一加全球化的受人尊敬的公司,並且每年只出旗艦機,目標就是高端市場。
總結
華為和一加內部都是有著豐富的海外產品研發生產銷售的經驗,而且全球化的戰略在一開始就定了,並且都有做高端機的計劃,老話說活下來的都是鳳凰,所以在國外手機高端市場,有了他們的一席之地。
我是非著名攻城獅,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用,感謝您的點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