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以王羲之为宗,以怀素为体,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

有人问我,如何理解评价林散之草书的“以王羲之为宗,以释怀素为体,以王觉斯为友,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这句话?

这句话体现了林散之先生对于古代书法的敬佩、倾慕、以及决心师承古人书法的决心。我认为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除了单纯的师承关系之外,还体现了林散之先生对于师承古人书法艺术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以王羲之为宗

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对于此字的解释是:

宗,尊祖庙也。

林散之:以王羲之为宗,以怀素为体,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

从象形文字来看,宗这个字的字形很有意思。上面宝盖头,在甲骨文中是以一个房子的侧面形状表现出来的,就好像我们今天看小孩子画房子一样,两个拉长的竖画斜靠在一起。因此,宝盖有“房屋”的意思。

林散之:以王羲之为宗,以怀素为体,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

底下这个“示”是一个象形字。上面两个小横和下面一个竖,表现的是一个人跪在祖先祭坛面前祷告的样子,两边小撇点是说一个人在祈祷时候念念有词,起描摹声音作用的。

因此,合起来,这个字的意思就是——尊祖祭祀的庙堂,做的是一个名词,表示祭祀祖先的场所。后来引申为“根、根本、本源”。先秦时期,吕不韦和他的门客编撰的《吕氏春秋》,其中有这样一句话——

以天为法,以德为行,以道为

林散之:以王羲之为宗,以怀素为体,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

显然,这里面就有本源、根本的意思。

​而林散之在这里说“以王羲之为宗”,句式可以说和《吕氏春秋》这句话完全一致。意思就是以王羲之的书法为根本来源、根本大法。

林散之:以王羲之为宗,以怀素为体,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

林散之之所以这么说,其依据就是,王羲之的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难以绕开的话题,基本上学习书法的人没有不学习王羲之的,而且王羲之作为帖学书法的大宗师,自然是学习帖学书法的人应该取法和效法的对象,因此“以王羲之为宗”这句话没问题。林散之先生强调的,是王羲之在草书书法规则、法度上的创作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注意的

林散之:以王羲之为宗,以怀素为体,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

二、以释怀素为体

体,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如此阐释——

,总十二属之名也。

繁体字是一个“骨”和“豊”。但是在金文中,是一个“身”和一个“豊”。篆书演变过程中,把“身”换成了骨,后来很多字就沿袭下来成为现在这个样子。篆书中之所以要写作“骨”,是为了强调骨头对于身体的支撑作用。因此,一个人肉多肉少无所谓,但是骨头、骨架是万万不可缺失的。

林散之:以王羲之为宗,以怀素为体,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

但是后来隶书又开始变化了,隶书的“体”字,左边换成了一个“肉字旁”,以此来强调血肉的重要性。

最终,作为简化字的“体”直接以一种比较直接的方式,把人字旁和“本来”的“本”组合在一起,表示“人之本”,即躯干。

但是不管这个字字形多么变化多端,其表达含义就只有一个,即表示某些事物的主体部分,如果说人体,那么就是指的人身体的全部部分。

林散之:以王羲之为宗,以怀素为体,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

而在这里,林散之先生用“体”来阐述释怀素的书法,可见,林散之是强调我们学习释怀素的书法,要学习它的外形、他的“身体”,即学习他书法的躯干部分的形态。

而这样一个主张,其理论依据就在于,释怀素的书法是继承了二王行草书的衣钵,表现的是二王书法的法则。二王虽然是法度的创立者,但是其法度具体演绎得比较好的、比较恰当的,要数释怀素的书法。

林散之:以王羲之为宗,以怀素为体,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

这样的一个关系,就好像小说家和电影编剧的关系一样。小说家虽然自己写了小说,但是具体的要把这个小说改编成电影,还要靠专业电影编剧进行取舍。而编剧就要具体入手,处理情节,到底哪个地方该删,哪个地方该留,都有其原则的。

林散之说“以释怀素为体”,是说要学习怀素的字形形态。

三、以王觉斯为友

友,《说文解字》对于其解释为——

友,同志为友。从二又。相交友也。

两个志趣相投的人才可称为“友”。在甲骨文上考察这一字,是两只手的抓握,表示互相结交。因此两个人互相欣赏、相互帮助可以成为“友”,三个人则称之为“协”了。

林散之:以王羲之为宗,以怀素为体,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

那么王觉斯,其实就是王铎,林散之为什么要说以“王铎为友”呢?

想一想我们在生活中,能够称得上挚友、密友的人,一般都有什么特点呢?

不用多说,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三观合得来,做事的风格、想法相一致,这样的人,才可以称得上“友”。

林散之:以王羲之为宗,以怀素为体,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

因此,林散之先生在这里并不是说,让你学习书法完全死磕王铎,王铎死磕是学不来的,因为几乎没有人可以真正的模仿他那孤傲的、潇洒的、极具个性的书法。林散之先生是让你慢慢的,在心里与王铎的书法对话,把他当做一个朋友,渐渐地耳濡目染,就能成为一个大书法家。

而在这里,“友”这一姿态显然和对待王羲之的态度是不同的。把王羲之的书法当做“宗”来对待,是把它奉若神明,高高在上,虽然这样的一个姿态我并不赞同,但是林散之先生认为这样做非常有必要。

林散之:以王羲之为宗,以怀素为体,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

反之,我们在看王铎这一边,林散之认为要和他做好朋友,这样的一个关系,给人的感觉就是平等了些,不是那么高高在上、遥不可及,而是与你形影相伴。

四、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

宾,《说文解字》解释说——

宾,所敬也。从贝。

这个敬字涵义很深。我们从字形上来考察这个字,会发现,宾这个字其实很有意思,他的演变过程也堪称有趣。

林散之:以王羲之为宗,以怀素为体,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

最开始,甲骨文“宾”写的很复杂,如果转化成现代汉字的话,就是一个宝盖头,加一个“元”,再加上一个“止”。其中,元字其实是“方”的一个误写。还有些甲骨文变形了,有一个“女”来代替“元”。篆文综合甲骨文字形和金文字形,把甲骨文字形中的“止”写成“丏”,省去金文字形中的“方”,表示向中央朝廷进贡的对象不止于边远方国,也包括中原诸侯国。但是无论怎么变化,表示的意思就是——

我们都知道,中国先秦时期实行的制度是分封天子制度,而且即便是在周朝之前的夏商朝代,实际上小的国家对于大国的臣服、纳贡制度就已经存在了。

这个宾 ,其实就描写的这样一个场景,远方的的一个叫做“方”国的诸侯国,向中央朝廷贡献美女、财宝。来表示臣服、结交的意味。

林散之:以王羲之为宗,以怀素为体,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

那么这样的一个字,其实就是用来形容人际之间、国际之间的一个互相的交往。既然是互相交往,总有一套规矩,因此《说文解字》才说,宾是“所敬也”。

林散之先生在这里强调对于董其昌、祝允明的草书书法作“宾”来处理,实际上就是说对他们只是吸取长处,把他们当做一个来自远方的客人。孔子也说: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可以想见,宾客之间的一个融洽关系。在书法学习上,也应该董其昌和祝允明做足够的重视。

林散之:以王羲之为宗,以怀素为体,以董其昌、祝允明为宾!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林散之先生对于这几个书法家的处理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箴言酌句也比较谨慎,我们后人在看待前辈的书法理论的时候,一定要仔细琢磨,切不可想当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