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关乎国运,刘备为何不带诸葛亮以及赵云、魏延、马超猛将?

MiDream-末世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同年七月,刘备发动侵略东吴的夷陵之战,此时距关羽去世大概八个月。古人行军打仗,爱讲个出师有名,但凡发动战争,一定要说兴仁义之师。刘备入侵东吴,打的旗号就是为御弟关羽报仇雪恨。其实刘备的用心,不过是要重新夺回对荆州的控制权,争夺战略要地荆州南部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和武陵。荆州处于东吴都城建业的上游,控制了荆州,就是扼住了东吴的咽喉。

夷陵之战,双方共计投入了十万的兵力。在演义中,刘备率兵七十五万,加上南方蛮兵五万,号称八十万大军,有点夸张了。实际上经过汉中之战,蜀国的军事力量已经被消耗得差不多了,刘备之所以在关羽死后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准备,就是因为兵力不足。刘备派遣将军吴班、冯习作为先锋,率领4万多人打头阵,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占领湖北秭归一带。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全部兵力算起来,刘备投入了大概5万多军队。

孙权听说刘备入侵,心里面很慌。为什么慌呢?因为刘备刚刚在汉中之战击败了曹操!刘备和曹操刚正面,居然赢了!刘备入川之前,孙权虽然在赤壁之战也击败过曹操,但是毕竟不是亲自和曹操刚正面。刘备长驱得胜之兵,一路势如破竹,孙权一开始是想讲和的。于是派遣诸葛瑾到刘备账下讲和,因为条件谈不拢,刘备断然拒绝。

刘备为什么这么刚呢?其一,入侵东吴,刘备早有此心。夷陵之战前,诸葛亮和赵云都不同意伐吴,刘备独断专行,一反对诸葛亮言听计从的常态,是因为他老了。要知道刘备已经六十岁,几个儿子又不成器,此时不伐吴,此生都没有机会了。其二,东吴杀关羽夺荆州,刘备师出有名。吕蒙夺了荆州之后,不久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能力有限的朱然继任。东吴名将,周瑜、鲁肃、吕蒙相继早死,刘备这边,诸葛亮、马超、魏延、赵云正当年,这让刘备看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刘备入侵东吴,是欺东吴无人。

因为《三国演义》无法逃出儒家的范畴,作者一向偏袒作为汉朝正统的蜀汉而贬抑东吴和曹魏。夷陵之战,东吴抗击蜀国的主要指挥官陆逊、孙桓、朱然、潘璋、徐盛等人,其实都是历史上勇谋兼备的名将。西蜀入侵的军队,主要指挥官为刘备、冯习、张南、吴班、陈式、傅彤、沙摩柯,以及在背面防备曹军的黄权,马良代替诸葛亮充当军事顾问。

夷陵之战被称为三国时期影响历史走势的“三大战役”之一,其他两大战役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东吴方面的战将,好歹在正史和演义中都有点名声,为什么西蜀方面的战将,怎么连名字都没听说过?刘备举倾国之兵,发动对东吴的侵略战争,誓要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雪恨。为什么用的将领全是无名之辈?当时西蜀尚存的名将有马超、魏延、赵云、马谡,以及用兵如神的军师诸葛亮,为什么刘备都不用?(备注:夷陵之战前,关羽身死,张飞被杀,黄忠病逝,五虎上将止余其二,马超、赵云。)

且看演义中刘备的安排,就能窥知一二。先主看毕,掷表于地曰:“朕意已决,无得再谏!”遂命丞相诸葛亮保太子守两川;骠骑将军马超并弟马岱,助镇北将军魏延守汉中,以当魏兵;虎威将军赵云为后应,兼督粮草;黄权、程畿为参谋;马良、陈震掌理文书;黄忠为前部先锋;冯习、张南为副将;傅彤、张翼为中军护尉;赵融、廖淳为合后。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以来,无论是占领荆州,还是进取西川,夺取汉中,诸葛亮出谋划策,刘备一向言听计从。这一次,关羽被杀,荆州被占,诸葛亮和赵云能忍,刘备不能忍。君臣之间第一次出现了分歧,诸葛亮和赵云能忍,是因为他们两竭力主张北伐曹魏,然后蚕食东吴,即使荆州丢了,还是要坚决贯彻隆中决策。刘备不能忍,因为他时日无多,必须夺回荆州,把北伐中原的赢面扩展到最大,同样也是为了坚决贯彻隆中决策。目的一致,方式不同。

刘备不用诸葛亮,主要原因不是意见不合,而是蜀中方定,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叛乱。夷陵之战刘备战败,退守白帝城,一病不起,刘备死后,西蜀南方的部落纷纷造反,为了平定南方,诸葛亮率领赵云和魏延花了五年的时间。刘备不是不想用诸葛亮,而是诸葛亮和刘备,必须有一个人坐镇成都,因为成都是从刘璋手里抢来的。刘备和诸葛亮一起离开成都讨伐东吴,蜀中必乱。所以刘备命丞相诸葛亮保太子守两川,不得不如此。

赵云在演义中被列为五虎上将是夸大其词,蜀国镇守一方,能够单独指挥大兵团作战的上将,其实只剩下马超和魏延。刘备安排骠骑将军马超并弟马岱,助镇北将军魏延守汉中,以当魏兵,魏延时任汉中太守,和张飞是一个级别,马超都要给他打辅助。刘备不是不想用魏延和马超,而是汉中也是从张鲁手里抢来的,而且是和曹操抢。如果魏延、马超撤兵,曹魏部队必然南下,汉中丢失,成都也就岌岌可危。尤其是襄樊之战间接导致刘备的假儿子刘封和上庸守将孟达投降曹魏,刘备不得不防。

至于赵云,刘备并非没有用,而是另有安排。反对伐吴的赵云其实参加了夷陵之战,虎威将军赵云为后应,兼督粮草。赵云勇冠三军,忠勇兼备,为什么不作为先锋打头阵呢?这就显示出了刘备对赵云的了解,也是为什么赵云难以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原因,因为赵云和诸葛亮一样,平生谨慎,办事靠谱。行军打仗,并不能保证一定取胜,必须留一条退路,刘备信任赵云,安排他作为后应。战争后期,东吴转守为攻,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一败涂地,几乎全军覆没,赵云率领后军及时接应,刘备方才曹操赤壁之战惨败一样逃得性命。

如果夷陵之战东吴没有陆逊,如果刘备没有连营七百里,如果刘备在击败曹操后没有骄傲,如果阿斗能够扶起来,足以镇守成都,如果诸葛亮、魏延或马超任何一个人能够分身指挥作战,历史或许就此改写!如果夷陵之战刘备取胜,他一定会沿长江流域挥师东进,东吴或许就此灭亡,三国之争,将演变成刘备和曹丕争夺天下,如此,也就没有了后来的司马晋国。可惜,一切的一切,刘备生了一个操蛋的儿子。


END.

温酒读三国,煮茶看水浒。我是博书君,欢迎关注!


博书


话不多说直入正题:

先从技术层面分析一下刘备为什么不带诸葛亮、赵云、魏延、马超等人。

首先是诸葛亮,刘备出征东吴之前,诸葛亮劝刘备登基为帝,此时诸葛为丞相、录尚书事,注意哦,诸葛此时最主要的任务是管理政务,调整赋税,充实军资,而不是单单一个军师。

然后是赵云,刘备伐吴时,赵云是鼎力反对的,赵云上谏说:“国贼是曹操,并不是孙权,灭了曹魏之后,东吴孙权自然会臣服。虽然曹操已经去世,但其子曹丕篡夺皇位,引起公愤,应该利用此民愤,先攻占关中,占据黄河、渭水上游以讨伐逆贼,那么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该放置曹魏,反而先打东吴。而且与东吴的战争一旦开始,就不易停止了,伐吴并非上策。”但刘备拒不听谏,执意东征,留赵云都督江州。

然后是魏延,刘备称帝时,魏延为镇北将军,此时已经镇守汉中两年多,汉中是什么位置?当时大多数人都认为张飞应当担任汉中太守,张飞也觉得这个位置非自己莫属,而刘备却提拔魏延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此时魏延是实打实独当一方的大将,根本抽不开身。

然后是我们可怜巴巴的马超,马超后期死的时候在《三国演义》里只是一笔带过,马超虽然勇猛,但是人品着实不敢恭维,马超反曹时,导致全族二百余人被曹操斩杀,包括其父马腾,二弟马休,马铁等人,投奔张鲁之前其妻儿子女也被部下全部斩杀,投奔张鲁之后也一直被人排挤,最后不得已才投了刘备,话说马超刚投刘备的时候,刘备很厚待马超,但马超怎么说也做了半辈子诸侯,所以经常直呼刘备的表字,导致关羽非常愤怒,请求杀了马超,刘备劝解说:“马超穷途末路来归附我,就因为直呼我的表字而把他杀了,以后怎么面对天下。”张飞也劝解:“这样的话,用礼仪做给他看,他就明白了。”次日请马超来的时候,马超环顾身边座位,不见关张,却看到关张持刀直立于刘备身旁,从此再也没有直呼刘备的表字。叹气说:“我才知道为什么我会失败,直呼主公的表字,差点被关张杀了。”而马超降刘后,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震慑羌人,这也导致马超最后抑郁而终,年47岁。

再从刘备第一视角看一下为什么不带这些人。

夷陵之战开始之前,刘备手下还有一员大将张飞,只是还没开始就被其部下所杀,再看双方兵力蜀汉约四万多、五溪蛮夷约一万共计五万余人,而东吴也约五万多人,但是蜀汉集团此时兵势强盛,东吴并不敢缨其锋芒,而刘备自赤壁之战后,基本上所指挥的大战,都以胜利告终,先是抢夺荆州南部四郡,入川之战拿下益州,北夺汉中,击败曹操等一系列胜利,让刘备自信心开始膨胀,自己无疑是一位成功的统帅。正史记载,从刘备一生12胜3平8败,几乎所有大战小战,都是其亲自指挥,因此征吴对刘备来说不过又是一场平常战役。

况且虽然没带诸葛亮,但还是带了一些军师参谋,其中就有庞统的弟弟庞林,益州的程畿和黄权,荆州的马良。只不过黄权和庞林因为驻北岸,归途隔绝,黄权不得归,无奈之下率部降魏。程畿和马良都在夷陵之战中战死。手下大将也还有冯习、张南、傅肜、沙摩柯等人,反观吴国,刘备连曹操都能赢,还会把陆逊、孙桓、朱然、潘璋、徐盛等人放在眼里,尤其是陆逊,此时不过刚出道,完全是靠关系上位的。加上刘备征战初期,打了一个漂亮仗,气势强劲,陆逊只能一退再退,扼守要地、坚不出战,表现非常弱势。

因此夷陵之战在刘备看来,怎么打都不会输,更不会产生这么严重的影响,自己去打,足矣。


本初娱乐


1、诸葛亮是丞相,刘备从得到诸葛亮起,就没把诸葛亮的军事指挥才能当回事。他自视甚高,自认为用兵打仗上,诸葛亮远不如自己。战略眼光上,刘备也不是很认可诸葛亮!他看重诸葛亮的,是政治的能力无人能及。况且,成都初定,各个方向的军事后勤,都需要诸葛亮这样的人才来协调。还要辅佐太子治理国家,是不可能动的。何况,刘备认为;诸葛亮即使去了,作用也不会超过马良等。反而令国内无人主政!

2、马超出身不用说,远高于刘备。但这不是主要的问题;主要的是马超生长于羌人中,习惯的战法是;在大平原上,挥舞着长枪大戟的马上冲锋。这也是他出战曹操之初的时候,能够多少占便宜的原因。但终归是败于军事谋略之下。其实,马超是空有其名,屡战屡败的将领。根本没有大将之才的!根据正史的记载,除了吓得成都刘璋投降之外,终身未有一胜。投降刘备后,和张飞一起带着吴兰、雷铜两员蜀中大将战汉中,也败于曹休之手!对于夷陵这种山地夹江河的地区,即使马超来了,也发挥不了他的骑兵优势,于刘备无补。所以,还是利用他在羌人中的威望,震慑一下羌人,顺便还能协助一下魏延来得实在的多!

3、魏延的才能都不需多讲;是刘备亲手培养(可能还有关张赵的功劳)起来的二代,属于那种给“点阳光就能灿烂”的大将之才。也是刘备亲自选定,震慑曹魏的方面大员。汉中的地位甚至重于荆州;杨洪与诸葛亮论汉中时就说:“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关羽失荆州,刘备还能组织起令东吴畏惧的“东征集团”,诸葛亮、姜维,都能组织起强大的北伐集团,就能证明;荆州不过是一块经略中原的跳板,失去了当然会影响诸葛亮的战略构思。但不足以威胁到国家根本。而姜维改变魏延方略后,轻易地就丢失了汉中,蜀汉灭亡!所以,杨洪的论述是十分精辟的。汉中既要防曹魏关中的攻击,还要防东面孟达的威胁。刘备好在没把汉中给张飞,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汉中是蜀汉的根本之地,除了魏延,根本就没有别人能当此大任。所以,无论想调谁助战,刘备都不会想到要调魏延助战的!

4、赵云的职务不高,说实话;赵云既没有军职,也没有行政职务。仅有一个“翊军将军”的空头军衔。这个军衔,还真的称不上是“大将”。以字面的理解看,是“辅佐”的意思。也就是说,在刘备当政的时间段里,他只能为副将,不可能成主将。什么“赵云是谦虚,不争名利”等等说辞都是空洞无力的!古人讲究的就是;“光宗耀祖,封妻荫子”。谁要把赵云想象成了当年的红军、解放军那样的思想境界,那就纯属扯淡!之所以赵云官职不高,当然和他的战场能力有关。起码他的战场能力,是不被刘备认可的!裴注的东西,只能作为“赵云演义”来看,没有任何的史料能侧面证明他的“云别传”叙述的东西!包括他的劝刘备不要占农民的田、不要打东吴等等,都是裴松之的杜撰。我根本不会相信赵云的眼光,会比诸葛亮还强!如果相信“云别传”的东西,那自然也应该相信诸葛亮说的:“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也就是说,赵云在箕谷为疑兵的兵多于曹真,却被曹真击败也应该是真得咯?所以,这些不着边际,没有侧面证据的“裴注”,都是“演义成分”而已,不足为信!何况,刘备东征并没有落下赵云,赵云是运粮和打接应的。如果把他调到前锋,作用并不见得比别人强!

所以,对于刘备东征来说,有两人是不能动的;诸葛亮、魏延。马超是用不上的,因为是山地战。赵云已经参战,不属于刘备“不带”之列!


傲视苍穹39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说,真实的战争,不是说书人嘴里的武将单挑!理解了这一点,咱就可以聊聊这个话题了。

咱先说马超,他是不适合去夷陵这种战场的,因为他的优势,不在于他本人有多么厉害,而在于他带领的西凉骑兵。汉朝因为长期的对匈奴和羌人作战。西北这一线的百姓,都习惯了战争,尤其是马上作战。在凉州这边,最强的是皇甫嵩和董卓等人带领的凉州官兵,其次便是马腾带领的羌汉起义军,马超便是后者的接班人。当初杀得曹操割须弃袍,主要原因就是西凉铁骑战斗力的强悍。

但马超和他的西凉铁骑,在夷陵这个地方很难发挥作用,因为这里是多山林、多水泽之地。那个时代的骑兵,主战场是在华北、西北、中原这些平原或是高地。所以你看庞德,是马氏的部下,按说英勇善战,可一发大水,就被轻松捕捉。

相对而言,魏延的适用范围就大许多,魏延是中原人,却在南方长期工作,譬如长沙,又在刘备西进四川的战争中立功不少,所以他可以去夷陵。但问题是当时他被派去镇守汉中,何等重要,岂能随便调动?

那么赵云呢?很遗憾,虽然演义里赵云很牛,但历史上的赵云主要是个单打独斗型的将领,譬如生擒夏侯兰、长坂坡救阿斗、不许孙尚香带走阿斗这种。当然他其实也有带大兵团作战的能力,只是刘备没有发现而已。而且在此次出兵之际,赵云还站出来反对刘备,所以刘备断不可能用他。

于是便剩下了诸葛亮,但结论还是不行。因为刘备当时刚平定巴蜀没多久,人心并未十分稳固,如果刘备和诸葛亮一块出来,万一出内乱咋整?你让阿斗去搞定吗?

实际上,最好的办法,倒是刘备留下,让诸葛亮和赵云这个组合去攻打东吴,倒是会效果好太多,只是凡事没有后悔药,说了也白说。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狼的影子319


夷陵之战是刘备意气用事的情况下发动的一场战争,就像一个急于捞回本的赌徒一样,他押上全部家当想把荆州夺回来。

而诸葛亮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他知道孙氏在江东已历三世,而且孙权是位雄主,拿下江东的可能性很低。而且就算刘备击破东吴,也肯定是惨胜,东吴的人心也一时半会不能归服。此时在北方按兵不动,早就想坐收渔翁之利的曹丕一定会乘机来犯,那时蜀国可就没有实力抵御魏国了,很可能蜀吴两国都被曹丕捡了现成。

由于不看好刘备的伐吴战争,诸葛亮对刘备的决定是反对的,带他去又能指望他干什么呢?而且诸葛亮并非像小说里那样是军事奇才,在后方留守成都,调度钱粮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赵云也是极力反对伐吴战争的,刘备自然也不会带他去,以免乱他军心。

至于魏延,当时他留守坐镇蜀汉门户汉中,这是个十分紧要的地方。万一曹军攻打这里,没有个军事牛人守着,刘备还能安心好好伐吴吗?所以魏延也不能带。

最后是马超,此人本是与刘备平起平坐的一方诸侯,是因为穷途末路才不得不投靠刘备账下。马超在羌人中声望很高,一般羌兵来犯,他露个脸他们就识趣的溜走了。刘备只会把他高高供起来,并不敢委以兵权。所以带他去伐吴建功,这是不存在的。


历史探索机


夷陵之战和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并成为三国三大战役,同时改变了当时天下走向。然而对于刘备来说,如此重要的战役,当时蜀汉集团最强军师诸葛亮,还有最强将领赵云、马超、魏延这四人,刘备真的一个都没有带吗?



事实上,这四人之中,刘备用了诸葛亮和赵云,并且赵云也随军出征了,只有马超和魏延并未参加刘备的东征。

先来说说诸葛亮

实际上从诸葛亮进入刘备集团之后,刘备从来没有带领诸葛亮打过任何一次大战。其原因在于刘备认为诸葛亮是萧何一样的人物。

赤壁之战后,刘备攻取部分荆州地区,这时委任了诸葛亮筹集粮草,征调赋税。等到刘备入川之时,诸葛亮负责镇守荆州地区。直到庞统被杀,刘备才被迫掉动了诸葛亮、张飞等人。汉中之战时,刘备同样是留下了诸葛亮镇守成都,自己代大军对阵曹操。



而夷陵之战,诸葛亮留守的原因有两点;

第一、蜀地是刘备强抢刘璋的地盘,而且内部派系繁多,必须要留下一个足构压制场面的人,而刘备深信不疑又能够压制场面的人只有诸葛亮一人。

第二、刘备在外征战,内部粮草筹集,内政治理,都需要一个能人。这个人只能是诸葛亮。

综合这两点原因,刘备东征虽然没有带诸葛亮,但是却完美的发挥了诸葛亮的作用。



再来说说赵云

刘备东征实际上是带上了赵云。在刘备决定东征之时,赵云进谏刘备说;

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先主不听,遂东征,留云督江州。先主失利於秭归,云进兵至永安,吴军已退。

这段话说赵云想让刘备放弃伐吴,转而伐魏,但是刘备根本听不进去,所以选择了东征,但是留下了赵云镇守江州(今重庆),而且在刘备败退时,赵云还进兵永安(今重庆奉节县),接应了赵云。



而赵云随军出征到达江洲就是一直在为刘备的军队运输粮草。这也是为什么刘备战败后,赵云能够迅速接应刘备到永安的原因。

至于刘备不让赵云随军征战的原因,就是正史中赵云是不具备领导大兵团独立作战的能力。



关于马超;马超对于刘备而言,最大的作用就是威慑羌人。而且因为马超这个人出身较高的原因,所以经常对刘备不敬,每次都是直呼刘备表字玄德,心理根本就没有把刘备当成主公,所以刘备其实很不喜欢马超。

也因此马超投靠了刘备之后处处受到打击,从来没有独自带领大兵团经历。而且后期的马超郁郁寡欢,也因此得了病。刘备夷陵之战失败后,马超就去世了。



最后说说魏延;刘备夺取汉中后,需要大将镇守,而这时大家都以为张飞会被派往汉中。而刘备破天荒的提拔了魏延,所以魏延此时在汉中防备曹魏,根本没有可能腾出时间来跟随刘备东征。


我是越关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7月,刘备整合各路人马,正式出兵伐吴。这是一场国运之战,按理说应派出最强阵容,当时关羽、张飞、黄忠已死,赵云、马超、魏延算是蜀军最知名的将领,但刘备一个都没带。

一、刘备带了哪些人

刘备对夷陵之战具体的部署是:刘备亲自率4万人马由成都出发东进,任命吴班、冯习为左右领军,相当于前敌正副总指挥,任命张南为前锋,偏将军黄权以及赵融、廖淳、傅肜、杜路、刘宁、陈式等分别统领各部;车骑将军张飞率所部1万人马由巴西郡的阆中南下,两支人马相会于江州,即今重庆市,但张飞还未动身即被叛军杀害。

吴班是国舅吴壹的族弟,也深得刘备信任,冯习是南郡人,追随刘备由荆州来的益州,当初的地位与魏延差不多,现在进步也很快。赵融等人都是带兵的将领,但事迹不多,在后世的名气也不大。

除此之外,此次随刘备出征的还有:尚书令刘巴,侍中马良,太常卿赖恭,光禄勋卿黄柱,少府卿王谋,大鸿胪卿何宗,太中大夫宗玮,从事祭酒程畿,从事王甫等。

二、为什么没带魏延

刘备称帝前先在汉中称汉中王,之后要留下一员将领镇守汉中,当时大家都认为应该留张飞,就连张飞也这样认为,结果刘备提拔了魏延,让魏延在汉中留守。

汉中的重要性不亚于荆州,魏延是一员猛将,很有作战经验,对刘备也非常忠诚,这是刘备亲自挑选的人,从魏延镇守的情况看,也较为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汉中方面始终没有发生过警讯。显然,此时把魏延从汉中调走是不明智的,刘备让魏延继续留在了汉中。

三、为什么没带马超

马超投奔刘备以后,刘备待他很优厚,给他的官职也很高,一度超过了关羽,成为蜀汉武将之首,刘备称帝以后,关羽被拜为前将军,关羽这才重回武将之首,免强超过了马超。

然而,马超在蜀汉的日子并不好过,他平时很小心谨慎,刘备也没有让他掌实权的打算,他的职务顶多是个挂名,而马超的名气慢慢也淡了,在征吴这样的战事里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马超大概这个时候身体不太好,也许是心情太压抑,所以马超虽然年龄不算太大,夷陵之战时还不到50岁,但身体状况却不佳,刘备是221年发兵伐吴的,马超死于222年,年龄和身体状况也是刘备没带他出征原因。

四、为什么没带赵云

赵云也不在此次东征伐吴之列,有人认为这说明刘备对赵云不信任,尤其此次东征赵云又提了反对意见,刘备有意疏远他。

另一种看法认为,蜀汉能独挡一面的大将目前看只有赵云、魏延等人,魏延守汉中不云不了,但益州也要有大将留守,所以赵云没有参加东征。

相比较而言,后一种看法更靠谱,因为刘备随后命赵云留守江州,这个任务也很重要。


南门太守


不论刘备带多少人,他就是倾巢而出,孙刘夷陵之战的结果在政治上就必败,而且带的人越多他败得越惨。诸葛亮等重臣反对发动战争,是一方面是因为益州初定,需要安抚人心,休养生息,另一方面,他们也在政治上盘算过,蜀汉是最弱的,而此战表面上是夺取荆州,实际上是刘备发动的对东吴的灭国战争,而东吴是正当的被动防御,岂是儿戏?所以,一旦两方斗得越惨烈,北方的曹魏就越是得利最大,所以这也是曹丕为什么开始不参战的原因,而且即便参战,也必然是支援东吴,先灭蜀汉,再视情况决定是否灭吴,那如此一来,就必然提前40年结束三国鼎立的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南北对立的局面。而刘备发动战争的原因是借给关羽报仇为名,首先夺取荆州,然后视情况决定是否灭吴,只是谁都没想到,陆逊以摧枯拉朽之势,打得刘备落花流水,稀里哗啦,还没等曹丕坐收渔翁之利,就快速结束战争,并做好了防御曹魏的局势。所以,这正如我以前所说,隆中对的出台,实际上已经明确告诉了刘备只能成就三分天下的霸业,而不能成就一统江山的帝业,正所谓成也隆中对,败也隆中对,然也。不过,败并不是隆中对的责任。


乾坤正法79859246


夷陵之战确实关乎蜀汉国运,这个其实刘备自己也是非常清楚,所以当听闻关羽败走麦城求援未果而被东吴吕蒙设计陷害时的消息后,想起当年意气风发桃园结义除暴黄巾共战吕布的往事,悲恸不已,嘴上说为义弟报仇,并没有付出实际行动。在他讨伐东吴而失败前要是能纵贯全局分析利弊听忠良柬,就不会有后来的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了。当时有三次机会:第一次听说荆州丢失关羽败亡时,以荆襄派的老部下马良、费祎、蒋琬等一帮大臣劝谏又加上悲哀过度身体不适的情况下,并没有非要出兵的打算,如果没有后来的事,我估计蜀汉的政权疆土肯定要更强势与广大。第二次机会,当张飞听说二哥被杀跑到成都找刘备要一起报仇,后又被部下杀死时,在大臣们再次苦谏不听之下,诸葛亮不得已演了一出装病再柬先帝的戏,劝说先帝为了延续大汗正统当以大义取天下,要先北伐攻取中原,以恢复汉室为己任,不能失大义而取小义,如果能伐魏成功则天下尽在手中,何愁东吴不灭,报仇是迟早的事,或者可以遣一大将去打孙氏,没有必要非御驾亲征等等。这番话我想他也是听进去了,如果我是说假如没有后来的事也许恢复中原也不是没有可能,刘备不死有他做为诸葛亮的强大后援和谨慎提点坐镇成都,第一次北伐就可能就会成功。正应姜维临死前说的话:命运使然,而非不尽力矣!可怜可叹!第三次机会:当张苞关兴身穿丧服跪哭于刘备脚下时,这下才让他决定报仇的心理彻底的更加的坚定,他的眼里心里更是从开始的一小簇火苗而逐渐变成熊熊燃烧的复仇火焰,越烧越旺,依然绝然御驾亲征,这时的东吴听说后非常害怕,因为关羽的死已经让他们的大都督吕蒙也步入了后尘,一时找不到可抵挡刘备大军的统兵大将,没办法只能让诸葛瑾去成都谈判劝和愿意永结联盟共同抵御北魏,并献上杀害关羽和张飞的凶手。正常情况下要是换成曹操肯定会为了大局暂时接受这个提议,但刘备非但不接受,还差点把使者给灭了,从这一方面也说明刘备虽然是当世英雄也有雄霸天下的决心,奈何他的雄心被感情用事所左右,那他就成不了枭雄。当他动用七十万兵力攻打东吴时,这基本上是诸葛亮和他的同事们经过十几年不懈的艰苦发展用来夺取天下的最大根本,那他为什么不用诸葛亮、马超、赵云、魏延等牛人呢?其实不是不想用这是有原因的,先说诸葛亮,本身对这次东伐就持有反对的态度,当然肯定不能明说,最根本的是他要在成都辅助后主,作为丞相还要维持国内的经济发展法律法规的制定运行,教导后主的德性、朝堂大臣们正常的工作机制,大军的武器人员粮食的后续供给,更要威慑周边的蛮夷小国,责任和压力不可谓不大,所以他不能去,只能遥远的预祝先帝能够平安回归。而马超魏延正在镇守汉中。赵云是运粮官负责后勤,所以刘备用的将领基本是年轻一代如冯习、张南、关兴、张苞、老将仅有黄忠,刚开始一路势如破竹,在连营七百里被东吴陆逊抓住破绽一举成功,反败为胜,最后被赵云及时救回,退守白帝城郁郁而终!他的失败不是用人不当,而是输在了对时局和战略的把握布局上。其实还有一个不是机会的机会,陆逊被困八阵图,要不是靠黄承彦的搭救,刘备还可以进行实时反攻,未尝不能胜利,历史就是这样,不会给你从头再来的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