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關乎國運,劉備爲何不帶諸葛亮以及趙雲、魏延、馬超猛將?

MiDream-末世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同年七月,劉備發動侵略東吳的夷陵之戰,此時距關羽去世大概八個月。古人行軍打仗,愛講個出師有名,但凡發動戰爭,一定要說興仁義之師。劉備入侵東吳,打的旗號就是為御弟關羽報仇雪恨。其實劉備的用心,不過是要重新奪回對荊州的控制權,爭奪戰略要地荊州南部五郡——南郡、長沙、零陵、桂陽和武陵。荊州處於東吳都城建業的上游,控制了荊州,就是扼住了東吳的咽喉。

夷陵之戰,雙方共計投入了十萬的兵力。在演義中,劉備率兵七十五萬,加上南方蠻兵五萬,號稱八十萬大軍,有點誇張了。實際上經過漢中之戰,蜀國的軍事力量已經被消耗得差不多了,劉備之所以在關羽死後用了半年多的時間準備,就是因為兵力不足。劉備派遣將軍吳班、馮習作為先鋒,率領4萬多人打頭陣,奪取峽口,攻入吳境,佔領湖北秭歸一帶。為了防範曹魏乘機襲擊,劉備派鎮北將軍黃權駐紮在長江北岸,又派侍中馬良到武陵活動,爭取當地部族首領沙摩柯起兵協同蜀漢大軍作戰。全部兵力算起來,劉備投入了大概5萬多軍隊。

孫權聽說劉備入侵,心裡面很慌。為什麼慌呢?因為劉備剛剛在漢中之戰擊敗了曹操!劉備和曹操剛正面,居然贏了!劉備入川之前,孫權雖然在赤壁之戰也擊敗過曹操,但是畢竟不是親自和曹操剛正面。劉備長驅得勝之兵,一路勢如破竹,孫權一開始是想講和的。於是派遣諸葛瑾到劉備賬下講和,因為條件談不攏,劉備斷然拒絕。

劉備為什麼這麼剛呢?其一,入侵東吳,劉備早有此心。夷陵之戰前,諸葛亮和趙雲都不同意伐吳,劉備獨斷專行,一反對諸葛亮言聽計從的常態,是因為他老了。要知道劉備已經六十歲,幾個兒子又不成器,此時不伐吳,此生都沒有機會了。其二,東吳殺關羽奪荊州,劉備師出有名。呂蒙奪了荊州之後,不久即積勞成疾,英年早逝,能力有限的朱然繼任。東吳名將,周瑜、魯肅、呂蒙相繼早死,劉備這邊,諸葛亮、馬超、魏延、趙雲正當年,這讓劉備看到了千載難逢的機會,劉備入侵東吳,是欺東吳無人。

因為《三國演義》無法逃出儒家的範疇,作者一向偏袒作為漢朝正統的蜀漢而貶抑東吳和曹魏。夷陵之戰,東吳抗擊蜀國的主要指揮官陸遜、孫桓、朱然、潘璋、徐盛等人,其實都是歷史上勇謀兼備的名將。西蜀入侵的軍隊,主要指揮官為劉備、馮習、張南、吳班、陳式、傅彤、沙摩柯,以及在背面防備曹軍的黃權,馬良代替諸葛亮充當軍事顧問。

夷陵之戰被稱為三國時期影響歷史走勢的“三大戰役”之一,其他兩大戰役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東吳方面的戰將,好歹在正史和演義中都有點名聲,為什麼西蜀方面的戰將,怎麼連名字都沒聽說過?劉備舉傾國之兵,發動對東吳的侵略戰爭,誓要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雪恨。為什麼用的將領全是無名之輩?當時西蜀尚存的名將有馬超、魏延、趙雲、馬謖,以及用兵如神的軍師諸葛亮,為什麼劉備都不用?(備註:夷陵之戰前,關羽身死,張飛被殺,黃忠病逝,五虎上將止餘其二,馬超、趙雲。)

且看演義中劉備的安排,就能窺知一二。先主看畢,擲表於地曰:“朕意已決,無得再諫!”遂命丞相諸葛亮保太子守兩川;驃騎將軍馬超並弟馬岱,助鎮北將軍魏延守漢中,以當魏兵;虎威將軍趙雲為後應,兼督糧草;黃權、程畿為參謀;馬良、陳震掌理文書;黃忠為前部先鋒;馮習、張南為副將;傅彤、張翼為中軍護尉;趙融、廖淳為合後。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以來,無論是佔領荊州,還是進取西川,奪取漢中,諸葛亮出謀劃策,劉備一向言聽計從。這一次,關羽被殺,荊州被佔,諸葛亮和趙雲能忍,劉備不能忍。君臣之間第一次出現了分歧,諸葛亮和趙雲能忍,是因為他們兩竭力主張北伐曹魏,然後蠶食東吳,即使荊州丟了,還是要堅決貫徹隆中決策。劉備不能忍,因為他時日無多,必須奪回荊州,把北伐中原的贏面擴展到最大,同樣也是為了堅決貫徹隆中決策。目的一致,方式不同。

劉備不用諸葛亮,主要原因不是意見不合,而是蜀中方定,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叛亂。夷陵之戰劉備戰敗,退守白帝城,一病不起,劉備死後,西蜀南方的部落紛紛造反,為了平定南方,諸葛亮率領趙雲和魏延花了五年的時間。劉備不是不想用諸葛亮,而是諸葛亮和劉備,必須有一個人坐鎮成都,因為成都是從劉璋手裡搶來的。劉備和諸葛亮一起離開成都討伐東吳,蜀中必亂。所以劉備命丞相諸葛亮保太子守兩川,不得不如此。

趙雲在演義中被列為五虎上將是誇大其詞,蜀國鎮守一方,能夠單獨指揮大兵團作戰的上將,其實只剩下馬超和魏延。劉備安排驃騎將軍馬超並弟馬岱,助鎮北將軍魏延守漢中,以當魏兵,魏延時任漢中太守,和張飛是一個級別,馬超都要給他打輔助。劉備不是不想用魏延和馬超,而是漢中也是從張魯手裡搶來的,而且是和曹操搶。如果魏延、馬超撤兵,曹魏部隊必然南下,漢中丟失,成都也就岌岌可危。尤其是襄樊之戰間接導致劉備的假兒子劉封和上庸守將孟達投降曹魏,劉備不得不防。

至於趙雲,劉備並非沒有用,而是另有安排。反對伐吳的趙雲其實參加了夷陵之戰,虎威將軍趙雲為後應,兼督糧草。趙雲勇冠三軍,忠勇兼備,為什麼不作為先鋒打頭陣呢?這就顯示出了劉備對趙雲的瞭解,也是為什麼趙雲難以指揮大兵團作戰的原因,因為趙雲和諸葛亮一樣,平生謹慎,辦事靠譜。行軍打仗,並不能保證一定取勝,必須留一條退路,劉備信任趙雲,安排他作為後應。戰爭後期,東吳轉守為攻,劉備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一敗塗地,幾乎全軍覆沒,趙雲率領後軍及時接應,劉備方才曹操赤壁之戰慘敗一樣逃得性命。

如果夷陵之戰東吳沒有陸遜,如果劉備沒有連營七百里,如果劉備在擊敗曹操後沒有驕傲,如果阿斗能夠扶起來,足以鎮守成都,如果諸葛亮、魏延或馬超任何一個人能夠分身指揮作戰,歷史或許就此改寫!如果夷陵之戰劉備取勝,他一定會沿長江流域揮師東進,東吳或許就此滅亡,三國之爭,將演變成劉備和曹丕爭奪天下,如此,也就沒有了後來的司馬晉國。可惜,一切的一切,劉備生了一個操蛋的兒子。


END.

溫酒讀三國,煮茶看水滸。我是博書君,歡迎關注!


博書


話不多說直入正題:

先從技術層面分析一下劉備為什麼不帶諸葛亮、趙雲、魏延、馬超等人。

首先是諸葛亮,劉備出征東吳之前,諸葛亮勸劉備登基為帝,此時諸葛為丞相、錄尚書事,注意哦,諸葛此時最主要的任務是管理政務,調整賦稅,充實軍資,而不是單單一個軍師。

然後是趙雲,劉備伐吳時,趙雲是鼎力反對的,趙雲上諫說:“國賊是曹操,並不是孫權,滅了曹魏之後,東吳孫權自然會臣服。雖然曹操已經去世,但其子曹丕篡奪皇位,引起公憤,應該利用此民憤,先攻佔關中,佔據黃河、渭水上游以討伐逆賊,那麼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該放置曹魏,反而先打東吳。而且與東吳的戰爭一旦開始,就不易停止了,伐吳並非上策。”但劉備拒不聽諫,執意東征,留趙雲都督江州。

然後是魏延,劉備稱帝時,魏延為鎮北將軍,此時已經鎮守漢中兩年多,漢中是什麼位置?當時大多數人都認為張飛應當擔任漢中太守,張飛也覺得這個位置非自己莫屬,而劉備卻提拔魏延為漢中都督、漢中太守,此時魏延是實打實獨當一方的大將,根本抽不開身。

然後是我們可憐巴巴的馬超,馬超後期死的時候在《三國演義》裡只是一筆帶過,馬超雖然勇猛,但是人品著實不敢恭維,馬超反曹時,導致全族二百餘人被曹操斬殺,包括其父馬騰,二弟馬休,馬鐵等人,投奔張魯之前其妻兒子女也被部下全部斬殺,投奔張魯之後也一直被人排擠,最後不得已才投了劉備,話說馬超剛投劉備的時候,劉備很厚待馬超,但馬超怎麼說也做了半輩子諸侯,所以經常直呼劉備的表字,導致關羽非常憤怒,請求殺了馬超,劉備勸解說:“馬超窮途末路來歸附我,就因為直呼我的表字而把他殺了,以後怎麼面對天下。”張飛也勸解:“這樣的話,用禮儀做給他看,他就明白了。”次日請馬超來的時候,馬超環顧身邊座位,不見關張,卻看到關張持刀直立於劉備身旁,從此再也沒有直呼劉備的表字。嘆氣說:“我才知道為什麼我會失敗,直呼主公的表字,差點被關張殺了。”而馬超降劉後,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震懾羌人,這也導致馬超最後抑鬱而終,年47歲。

再從劉備第一視角看一下為什麼不帶這些人。

夷陵之戰開始之前,劉備手下還有一員大將張飛,只是還沒開始就被其部下所殺,再看雙方兵力蜀漢約四萬多、五溪蠻夷約一萬共計五萬餘人,而東吳也約五萬多人,但是蜀漢集團此時兵勢強盛,東吳並不敢纓其鋒芒,而劉備自赤壁之戰後,基本上所指揮的大戰,都以勝利告終,先是搶奪荊州南部四郡,入川之戰拿下益州,北奪漢中,擊敗曹操等一系列勝利,讓劉備自信心開始膨脹,自己無疑是一位成功的統帥。正史記載,從劉備一生12勝3平8敗,幾乎所有大戰小戰,都是其親自指揮,因此徵吳對劉備來說不過又是一場平常戰役。

況且雖然沒帶諸葛亮,但還是帶了一些軍師參謀,其中就有龐統的弟弟龐林,益州的程畿和黃權,荊州的馬良。只不過黃權和龐林因為駐北岸,歸途隔絕,黃權不得歸,無奈之下率部降魏。程畿和馬良都在夷陵之戰中戰死。手下大將也還有馮習、張南、傅肜、沙摩柯等人,反觀吳國,劉備連曹操都能贏,還會把陸遜、孫桓、朱然、潘璋、徐盛等人放在眼裡,尤其是陸遜,此時不過剛出道,完全是靠關係上位的。加上劉備征戰初期,打了一個漂亮仗,氣勢強勁,陸遜只能一退再退,扼守要地、堅不出戰,表現非常弱勢。

因此夷陵之戰在劉備看來,怎麼打都不會輸,更不會產生這麼嚴重的影響,自己去打,足矣。


本初娛樂


1、諸葛亮是丞相,劉備從得到諸葛亮起,就沒把諸葛亮的軍事指揮才能當回事。他自視甚高,自認為用兵打仗上,諸葛亮遠不如自己。戰略眼光上,劉備也不是很認可諸葛亮!他看重諸葛亮的,是政治的能力無人能及。況且,成都初定,各個方向的軍事後勤,都需要諸葛亮這樣的人才來協調。還要輔佐太子治理國家,是不可能動的。何況,劉備認為;諸葛亮即使去了,作用也不會超過馬良等。反而令國內無人主政!

2、馬超出身不用說,遠高於劉備。但這不是主要的問題;主要的是馬超生長於羌人中,習慣的戰法是;在大平原上,揮舞著長槍大戟的馬上衝鋒。這也是他出戰曹操之初的時候,能夠多少佔便宜的原因。但終歸是敗於軍事謀略之下。其實,馬超是空有其名,屢戰屢敗的將領。根本沒有大將之才的!根據正史的記載,除了嚇得成都劉璋投降之外,終身未有一勝。投降劉備後,和張飛一起帶著吳蘭、雷銅兩員蜀中大將戰漢中,也敗於曹休之手!對於夷陵這種山地夾江河的地區,即使馬超來了,也發揮不了他的騎兵優勢,於劉備無補。所以,還是利用他在羌人中的威望,震懾一下羌人,順便還能協助一下魏延來得實在的多!

3、魏延的才能都不需多講;是劉備親手培養(可能還有關張趙的功勞)起來的二代,屬於那種給“點陽光就能燦爛”的大將之才。也是劉備親自選定,震懾曹魏的方面大員。漢中的地位甚至重於荊州;楊洪與諸葛亮論漢中時就說:“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關羽失荊州,劉備還能組織起令東吳畏懼的“東征集團”,諸葛亮、姜維,都能組織起強大的北伐集團,就能證明;荊州不過是一塊經略中原的跳板,失去了當然會影響諸葛亮的戰略構思。但不足以威脅到國家根本。而姜維改變魏延方略後,輕易地就丟失了漢中,蜀漢滅亡!所以,楊洪的論述是十分精闢的。漢中既要防曹魏關中的攻擊,還要防東面孟達的威脅。劉備好在沒把漢中給張飛,否則後果不堪設想。漢中是蜀漢的根本之地,除了魏延,根本就沒有別人能當此大任。所以,無論想調誰助戰,劉備都不會想到要調魏延助戰的!

4、趙雲的職務不高,說實話;趙雲既沒有軍職,也沒有行政職務。僅有一個“翊軍將軍”的空頭軍銜。這個軍銜,還真的稱不上是“大將”。以字面的理解看,是“輔佐”的意思。也就是說,在劉備當政的時間段裡,他只能為副將,不可能成主將。什麼“趙雲是謙虛,不爭名利”等等說辭都是空洞無力的!古人講究的就是;“光宗耀祖,封妻廕子”。誰要把趙雲想象成了當年的紅軍、解放軍那樣的思想境界,那就純屬扯淡!之所以趙雲官職不高,當然和他的戰場能力有關。起碼他的戰場能力,是不被劉備認可的!裴注的東西,只能作為“趙雲演義”來看,沒有任何的史料能側面證明他的“雲別傳”敘述的東西!包括他的勸劉備不要佔農民的田、不要打東吳等等,都是裴松之的杜撰。我根本不會相信趙雲的眼光,會比諸葛亮還強!如果相信“雲別傳”的東西,那自然也應該相信諸葛亮說的:“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而不能破賊為賊所破者,則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也就是說,趙雲在箕谷為疑兵的兵多於曹真,卻被曹真擊敗也應該是真得咯?所以,這些不著邊際,沒有側面證據的“裴注”,都是“演義成分”而已,不足為信!何況,劉備東征並沒有落下趙雲,趙雲是運糧和打接應的。如果把他調到前鋒,作用並不見得比別人強!

所以,對於劉備東征來說,有兩人是不能動的;諸葛亮、魏延。馬超是用不上的,因為是山地戰。趙雲已經參戰,不屬於劉備“不帶”之列!


傲視蒼穹39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說,真實的戰爭,不是說書人嘴裡的武將單挑!理解了這一點,咱就可以聊聊這個話題了。

咱先說馬超,他是不適合去夷陵這種戰場的,因為他的優勢,不在於他本人有多麼厲害,而在於他帶領的西涼騎兵。漢朝因為長期的對匈奴和羌人作戰。西北這一線的百姓,都習慣了戰爭,尤其是馬上作戰。在涼州這邊,最強的是皇甫嵩和董卓等人帶領的涼州官兵,其次便是馬騰帶領的羌漢起義軍,馬超便是後者的接班人。當初殺得曹操割須棄袍,主要原因就是西涼鐵騎戰鬥力的強悍。

但馬超和他的西涼鐵騎,在夷陵這個地方很難發揮作用,因為這裡是多山林、多水澤之地。那個時代的騎兵,主戰場是在華北、西北、中原這些平原或是高地。所以你看龐德,是馬氏的部下,按說英勇善戰,可一發大水,就被輕鬆捕捉。

相對而言,魏延的適用範圍就大許多,魏延是中原人,卻在南方長期工作,譬如長沙,又在劉備西進四川的戰爭中立功不少,所以他可以去夷陵。但問題是當時他被派去鎮守漢中,何等重要,豈能隨便調動?

那麼趙雲呢?很遺憾,雖然演義裡趙雲很牛,但歷史上的趙雲主要是個單打獨鬥型的將領,譬如生擒夏侯蘭、長坂坡救阿斗、不許孫尚香帶走阿斗這種。當然他其實也有帶大兵團作戰的能力,只是劉備沒有發現而已。而且在此次出兵之際,趙雲還站出來反對劉備,所以劉備斷不可能用他。

於是便剩下了諸葛亮,但結論還是不行。因為劉備當時剛平定巴蜀沒多久,人心並未十分穩固,如果劉備和諸葛亮一塊出來,萬一出內亂咋整?你讓阿斗去搞定嗎?

實際上,最好的辦法,倒是劉備留下,讓諸葛亮和趙雲這個組合去攻打東吳,倒是會效果好太多,只是凡事沒有後悔藥,說了也白說。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狼的影子319


夷陵之戰是劉備意氣用事的情況下發動的一場戰爭,就像一個急於撈回本的賭徒一樣,他押上全部家當想把荊州奪回來。

而諸葛亮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他知道孫氏在江東已歷三世,而且孫權是位雄主,拿下江東的可能性很低。而且就算劉備擊破東吳,也肯定是慘勝,東吳的人心也一時半會不能歸服。此時在北方按兵不動,早就想坐收漁翁之利的曹丕一定會乘機來犯,那時蜀國可就沒有實力抵禦魏國了,很可能蜀吳兩國都被曹丕撿了現成。

由於不看好劉備的伐吳戰爭,諸葛亮對劉備的決定是反對的,帶他去又能指望他幹什麼呢?而且諸葛亮並非像小說裡那樣是軍事奇才,在後方留守成都,調度錢糧能發揮更大的作用。趙雲也是極力反對伐吳戰爭的,劉備自然也不會帶他去,以免亂他軍心。

至於魏延,當時他留守坐鎮蜀漢門戶漢中,這是個十分緊要的地方。萬一曹軍攻打這裡,沒有個軍事牛人守著,劉備還能安心好好伐吳嗎?所以魏延也不能帶。

最後是馬超,此人本是與劉備平起平坐的一方諸侯,是因為窮途末路才不得不投靠劉備賬下。馬超在羌人中聲望很高,一般羌兵來犯,他露個臉他們就識趣的溜走了。劉備只會把他高高供起來,並不敢委以兵權。所以帶他去伐吳建功,這是不存在的。


歷史探索機


夷陵之戰和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併成為三國三大戰役,同時改變了當時天下走向。然而對於劉備來說,如此重要的戰役,當時蜀漢集團最強軍師諸葛亮,還有最強將領趙雲、馬超、魏延這四人,劉備真的一個都沒有帶嗎?



事實上,這四人之中,劉備用了諸葛亮和趙雲,並且趙雲也隨軍出征了,只有馬超和魏延並未參加劉備的東征。

先來說說諸葛亮

實際上從諸葛亮進入劉備集團之後,劉備從來沒有帶領諸葛亮打過任何一次大戰。其原因在於劉備認為諸葛亮是蕭何一樣的人物。

赤壁之戰後,劉備攻取部分荊州地區,這時委任了諸葛亮籌集糧草,徵調賦稅。等到劉備入川之時,諸葛亮負責鎮守荊州地區。直到龐統被殺,劉備才被迫掉動了諸葛亮、張飛等人。漢中之戰時,劉備同樣是留下了諸葛亮鎮守成都,自己代大軍對陣曹操。



而夷陵之戰,諸葛亮留守的原因有兩點;

第一、蜀地是劉備強搶劉璋的地盤,而且內部派系繁多,必須要留下一個足構壓制場面的人,而劉備深信不疑又能夠壓制場面的人只有諸葛亮一人。

第二、劉備在外征戰,內部糧草籌集,內政治理,都需要一個能人。這個人只能是諸葛亮。

綜合這兩點原因,劉備東征雖然沒有帶諸葛亮,但是卻完美的發揮了諸葛亮的作用。



再來說說趙雲

劉備東征實際上是帶上了趙雲。在劉備決定東征之時,趙雲進諫劉備說;

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先主不聽,遂東征,留雲督江州。先主失利於秭歸,雲進兵至永安,吳軍已退。

這段話說趙雲想讓劉備放棄伐吳,轉而伐魏,但是劉備根本聽不進去,所以選擇了東征,但是留下了趙雲鎮守江州(今重慶),而且在劉備敗退時,趙雲還進兵永安(今重慶奉節縣),接應了趙雲。



而趙雲隨軍出征到達江洲就是一直在為劉備的軍隊運輸糧草。這也是為什麼劉備戰敗後,趙雲能夠迅速接應劉備到永安的原因。

至於劉備不讓趙雲隨軍征戰的原因,就是正史中趙雲是不具備領導大兵團獨立作戰的能力。



關於馬超;馬超對於劉備而言,最大的作用就是威懾羌人。而且因為馬超這個人出身較高的原因,所以經常對劉備不敬,每次都是直呼劉備表字玄德,心理根本就沒有把劉備當成主公,所以劉備其實很不喜歡馬超。

也因此馬超投靠了劉備之後處處受到打擊,從來沒有獨自帶領大兵團經歷。而且後期的馬超鬱鬱寡歡,也因此得了病。劉備夷陵之戰失敗後,馬超就去世了。



最後說說魏延;劉備奪取漢中後,需要大將鎮守,而這時大家都以為張飛會被派往漢中。而劉備破天荒的提拔了魏延,所以魏延此時在漢中防備曹魏,根本沒有可能騰出時間來跟隨劉備東征。


我是越關


蜀漢章武元年(221年)7月,劉備整合各路人馬,正式出兵伐吳。這是一場國運之戰,按理說應派出最強陣容,當時關羽、張飛、黃忠已死,趙雲、馬超、魏延算是蜀軍最知名的將領,但劉備一個都沒帶。

一、劉備帶了哪些人

劉備對夷陵之戰具體的部署是:劉備親自率4萬人馬由成都出發東進,任命吳班、馮習為左右領軍,相當於前敵正副總指揮,任命張南為前鋒,偏將軍黃權以及趙融、廖淳、傅肜、杜路、劉寧、陳式等分別統領各部;車騎將軍張飛率所部1萬人馬由巴西郡的閬中南下,兩支人馬相會於江州,即今重慶市,但張飛還未動身即被叛軍殺害。

吳班是國舅吳壹的族弟,也深得劉備信任,馮習是南郡人,追隨劉備由荊州來的益州,當初的地位與魏延差不多,現在進步也很快。趙融等人都是帶兵的將領,但事蹟不多,在後世的名氣也不大。

除此之外,此次隨劉備出征的還有:尚書令劉巴,侍中馬良,太常卿賴恭,光祿勳卿黃柱,少府卿王謀,大鴻臚卿何宗,太中大夫宗瑋,從事祭酒程畿,從事王甫等。

二、為什麼沒帶魏延

劉備稱帝前先在漢中稱漢中王,之後要留下一員將領鎮守漢中,當時大家都認為應該留張飛,就連張飛也這樣認為,結果劉備提拔了魏延,讓魏延在漢中留守。

漢中的重要性不亞於荊州,魏延是一員猛將,很有作戰經驗,對劉備也非常忠誠,這是劉備親自挑選的人,從魏延鎮守的情況看,也較為出色地完成了任務,漢中方面始終沒有發生過警訊。顯然,此時把魏延從漢中調走是不明智的,劉備讓魏延繼續留在了漢中。

三、為什麼沒帶馬超

馬超投奔劉備以後,劉備待他很優厚,給他的官職也很高,一度超過了關羽,成為蜀漢武將之首,劉備稱帝以後,關羽被拜為前將軍,關羽這才重回武將之首,免強超過了馬超。

然而,馬超在蜀漢的日子並不好過,他平時很小心謹慎,劉備也沒有讓他掌實權的打算,他的職務頂多是個掛名,而馬超的名氣慢慢也淡了,在徵吳這樣的戰事裡發揮不了太大的作用。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馬超大概這個時候身體不太好,也許是心情太壓抑,所以馬超雖然年齡不算太大,夷陵之戰時還不到50歲,但身體狀況卻不佳,劉備是221年發兵伐吳的,馬超死於222年,年齡和身體狀況也是劉備沒帶他出徵原因。

四、為什麼沒帶趙雲

趙雲也不在此次東征伐吳之列,有人認為這說明劉備對趙雲不信任,尤其此次東征趙雲又提了反對意見,劉備有意疏遠他。

另一種看法認為,蜀漢能獨擋一面的大將目前看只有趙雲、魏延等人,魏延守漢中不雲不了,但益州也要有大將留守,所以趙雲沒有參加東征。

相比較而言,後一種看法更靠譜,因為劉備隨後命趙雲留守江州,這個任務也很重要。


南門太守


不論劉備帶多少人,他就是傾巢而出,孫劉夷陵之戰的結果在政治上就必敗,而且帶的人越多他敗得越慘。諸葛亮等重臣反對發動戰爭,是一方面是因為益州初定,需要安撫人心,休養生息,另一方面,他們也在政治上盤算過,蜀漢是最弱的,而此戰表面上是奪取荊州,實際上是劉備發動的對東吳的滅國戰爭,而東吳是正當的被動防禦,豈是兒戲?所以,一旦兩方鬥得越慘烈,北方的曹魏就越是得利最大,所以這也是曹丕為什麼開始不參戰的原因,而且即便參戰,也必然是支援東吳,先滅蜀漢,再視情況決定是否滅吳,那如此一來,就必然提前40年結束三國鼎立的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南北對立的局面。而劉備發動戰爭的原因是借給關羽報仇為名,首先奪取荊州,然後視情況決定是否滅吳,只是誰都沒想到,陸遜以摧枯拉朽之勢,打得劉備落花流水,稀里嘩啦,還沒等曹丕坐收漁翁之利,就快速結束戰爭,並做好了防禦曹魏的局勢。所以,這正如我以前所說,隆中對的出臺,實際上已經明確告訴了劉備只能成就三分天下的霸業,而不能成就一統江山的帝業,正所謂成也隆中對,敗也隆中對,然也。不過,敗並不是隆中對的責任。


乾坤正法79859246


夷陵之戰確實關乎蜀漢國運,這個其實劉備自己也是非常清楚,所以當聽聞關羽敗走麥城求援未果而被東吳呂蒙設計陷害時的消息後,想起當年意氣風發桃園結義除暴黃巾共戰呂布的往事,悲慟不已,嘴上說為義弟報仇,並沒有付出實際行動。在他討伐東吳而失敗前要是能縱貫全局分析利弊聽忠良柬,就不會有後來的壯志未酬身先死的結局了。當時有三次機會:第一次聽說荊州丟失關羽敗亡時,以荊襄派的老部下馬良、費禕、蔣琬等一幫大臣勸諫又加上悲哀過度身體不適的情況下,並沒有非要出兵的打算,如果沒有後來的事,我估計蜀漢的政權疆土肯定要更強勢與廣大。第二次機會,當張飛聽說二哥被殺跑到成都找劉備要一起報仇,後又被部下殺死時,在大臣們再次苦諫不聽之下,諸葛亮不得已演了一出裝病再柬先帝的戲,勸說先帝為了延續大汗正統當以大義取天下,要先北伐攻取中原,以恢復漢室為己任,不能失大義而取小義,如果能伐魏成功則天下盡在手中,何愁東吳不滅,報仇是遲早的事,或者可以遣一大將去打孫氏,沒有必要非御駕親征等等。這番話我想他也是聽進去了,如果我是說假如沒有後來的事也許恢復中原也不是沒有可能,劉備不死有他做為諸葛亮的強大後援和謹慎提點坐鎮成都,第一次北伐就可能就會成功。正應姜維臨死前說的話:命運使然,而非不盡力矣!可憐可嘆!第三次機會:當張苞關興身穿喪服跪哭於劉備腳下時,這下才讓他決定報仇的心理徹底的更加的堅定,他的眼裡心裡更是從開始的一小簇火苗而逐漸變成熊熊燃燒的復仇火焰,越燒越旺,依然絕然御駕親征,這時的東吳聽說後非常害怕,因為關羽的死已經讓他們的大都督呂蒙也步入了後塵,一時找不到可抵擋劉備大軍的統兵大將,沒辦法只能讓諸葛瑾去成都談判勸和願意永結聯盟共同抵禦北魏,並獻上殺害關羽和張飛的兇手。正常情況下要是換成曹操肯定會為了大局暫時接受這個提議,但劉備非但不接受,還差點把使者給滅了,從這一方面也說明劉備雖然是當世英雄也有雄霸天下的決心,奈何他的雄心被感情用事所左右,那他就成不了梟雄。當他動用七十萬兵力攻打東吳時,這基本上是諸葛亮和他的同事們經過十幾年不懈的艱苦發展用來奪取天下的最大根本,那他為什麼不用諸葛亮、馬超、趙雲、魏延等牛人呢?其實不是不想用這是有原因的,先說諸葛亮,本身對這次東伐就持有反對的態度,當然肯定不能明說,最根本的是他要在成都輔助後主,作為丞相還要維持國內的經濟發展法律法規的制定運行,教導後主的德性、朝堂大臣們正常的工作機制,大軍的武器人員糧食的後續供給,更要威懾周邊的蠻夷小國,責任和壓力不可謂不大,所以他不能去,只能遙遠的預祝先帝能夠平安迴歸。而馬超魏延正在鎮守漢中。趙雲是運糧官負責後勤,所以劉備用的將領基本是年輕一代如馮習、張南、關興、張苞、老將僅有黃忠,剛開始一路勢如破竹,在連營七百里被東吳陸遜抓住破綻一舉成功,反敗為勝,最後被趙雲及時救回,退守白帝城鬱鬱而終!他的失敗不是用人不當,而是輸在了對時局和戰略的把握佈局上。其實還有一個不是機會的機會,陸遜被困八陣圖,要不是靠黃承彥的搭救,劉備還可以進行實時反攻,未嘗不能勝利,歷史就是這樣,不會給你從頭再來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