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货架“凉凉”,最终跑通商业模式的还是无人便利店?

日前,京东与易捷联合推出的首个智慧无人便利店在天津落地。电商线上发展遇流量天花板之后,巨头们纷纷转战线下获取新的流量,商场、超市、便利店等流量入口都成为它们抢夺的重点。其中,无人便利店的出现,又顺势被京东腾讯等巨头公司和资本炒到了风口之上。

无人货架“凉凉”,最终跑通商业模式的还是无人便利店?

去年,无人货架发展火爆,短短几个月时间不少创业公司迎来大规模融资,然而好景不长,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无人货架也快速迎来寒冬。

相较前几年实体经济下行、电商冲击的大背景,实体零售遭遇寒冬增速放缓,其中便利店销售额增速反而并未受到明显影响。

SexyVC注意到,2017年便利店增速达到12%,连续第八年保持两位数左右的水平。便利店占实体零售额的比重也逐年上升,由2006年的0.5%上升至2017年的0.73%。由此可见,便利店经济反而是实体经济中稳稳前进的黑马。

便利店经济的发展引来巨头们的青睐,纷纷开始在这个行业有所行动。比如阿里早之前就推出了针对社区店的零售通业务,如今又推出天猫小店。京东积极在线下打造京东便利店,家电巨头苏宁也宣布进入便利店行业,推出苏宁小店。虽说它们都有开设线下便利店,但在这之中,无人便利店的兴起更加吸引资本的注意力。

2018年无人便利店好像迎来生机,不少创业公司又迎来资本市场的新一轮的融资热潮。

2018年3月,无人便利店运营商“便利24”完成千万级美元Pre-A轮融资,投资方为红杉资本中国。

2018年6月,无人便利店品牌“EasyGo未来便利店”已完成A轮1.2亿元融资。

2018年6月,无人便利品牌“在楼下”完成千万级美元A+ 轮融资,本轮融资由IDG资本、创新工场联合领投,元璟资本跟投。

2018年7月,无人便利店运营商“金姜便利Ginger”获羿海投资A轮融资。

无人便利店似乎又成了资本新一轮的抢夺焦点,具体有哪些优势让它成为资本市场追捧对象呢?

其一,毛利润空间大。

虽说便利店经济规模占实体经济的份额并不高,但是它的毛利润却很高。数据显示,便利店行业的平均毛利率高达30%~40%,利润率远高于大商超和其他大部分零售行业。同理,运营一个无人便利店赚取的毛利润估计也能有这样一个幅度,虽说一个无人便利店不占优势,但是全国地方这么大,只要无人便利店运营的好,营收应该也不是问题。

其二,运用场景广泛,涉及用户范围广。

目前,无人便利店有在社区、写字楼、景区都场景开始了线下运营,在这些地区涉及了不同范围的用户,满足了用户一定的需求。对于巨头企业来说,利用无人便利店能够让它们在线下获取新的流量用户,与他们合作还有可能能将自己的技术、流量开放给线下,有助于它们抢占这个市场。

其三,便利店市场缺口大,需要有新的门店填充需求。

据媒体报道,日本1.2亿人共有5万家便利店,美国3.2亿人共有15万家便利店,我国拥有14亿人口,以5000人需要一家便利店进行保守估算,我国需要28万家便利店。目前国内市场的知名便利店只有区区2.6万家,加上一些不知名的小店,可能勉强达到10万家,可见便利店市场缺口极其巨大。因此,无人便利店的出现能在一定程度上填补这个缺口。

无人货架“凉凉”,无人便利店“风生水起”,终究验证了:无人零售的本质还是零售生意!

无人货架“凉凉”,最终跑通商业模式的还是无人便利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