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刘禹锡长精神

跟着刘禹锡长精神

跟着刘禹锡长精神

跟着刘禹锡长精神

纵观全唐诗,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缕缕无边无际的思想,一群群灿若星斗的才子,一首首砥人心智的诗篇,一个个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一幅幅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美丽画卷。

说不尽那浪漫主义的美好情怀,道不尽那现实主义的哀怨低回,写不尽那冷月边关,踏不尽那万里江山。

即便如此浩繁如烟,即便如此乱花迷眼,我却独爱刘禹锡的世界观,如朗月高悬,如日照中天。刘禹锡既有唐朝所有诗人的才气,更有其他诗人所没有的精气神和坚定信念。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一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把刘禹锡的才气和精神表露无遗,让人读后不由地心生敬意。从这首诗中,我们知道刘禹锡已经是一个长期被贬的官员。贬谪时间之长,贬谪之地困苦不言而喻。

受“八司马事件”影响,刘禹锡与当时参加革新运动的柳宗元八位司马一同被贬至远州刺史、远州司马,一贬就是11年,元和九年十二月(815年2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

元和十一年三月(817年2月),刘禹锡写了《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得罪执政,被外放为连州刺史。这一次贬谪达12年。

他先后流放至朗州(湖南常德)、连州(广州连州市)、夔州(四川奉节县)、和州(安徽和县)等地,宝历二年(826年)奉调回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

从初次被贬到此时,前后共历二十三年。因此才有了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的真实写照。

跟着刘禹锡长精神

刘禹锡贬谪的这二十三年应该是正青春的二十三年,是干事业的二十三年,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二十三年,也是娶妻生子享乐人间真爱的二十三年。

在你我普通人看来,他的二十三年是苦涩的二十三年,是悲情的二十三年,是郁郁不得志的二十三年,甚至是“荒废”的二十三年,但在刘禹锡看来,却有着出乎意料的反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诠释了他即便在曲折人生之中仍然期盼光明的坚定志向和梦想精神,一个打不垮、压不弯的时代斗士形象跃然纸上。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抑制不住他在废墟之上仍然崛起的奋斗情怀,这种精神由内而外自然迸发,毫不掩饰。

白居易曾用《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同刘禹锡唱和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如绝如缕地诉说着他对刘禹锡的感同身受:你为我热情拿过酒杯添满酒同饮共醉,我们一起拿筷子击打盘儿吟唱诗歌。虽然你诗才一流堪称国手也只是如此,但命中注定你不能出人头地也没有办法。

抬眼看到的人都荣耀体面而你却长守寂寞,满朝官员都有了自己满意的位置而你却虚渡光阴。也知道你应该被才高名显所累,但这二十三年的损失也太多了。

白君“和诗”中的刘二十八使君指的便是刘禹锡。刘禹锡与白居易常常唱和,后人所以才称之为“刘白”。

从白居易的和诗中可以看到,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所以用“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来表达一个知己的感叹,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感叹刘禹锡的曲折,一生贬谪二十三年未免太多了吧。

与此同时,白居易不忘为刘禹锡抱打不平,呼唤出“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的不平之意。

纵然老朋友推心置腹有惺惺相惜之感,纵然刘禹锡自己有落寞之名,但是刘禹锡并没有消沉颓唐,而是非常达观,一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足以说明心迹,足以燃起希望。

他在《酬乐天咏老见示》中说:“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旨在表达他自己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

刘禹锡在其《昼居池上亭独吟》中一脉相承了不畏艰难,迎难而上,抗厉不屈的精神。

日午树阴正,独吟池上亭。

静看蜂教诲,闲想鹤仪形。

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

浩然机已息,几杖复何铭。

刘禹锡积极参加政治革新,但历次遭受打击,也曾产生过消极退隐的念头,不过从“蜂教诲”中得到了勤奋勇敢的启示,从“鹤仪形”中得到修德至勤的启发,一扫平常人纵酒消忧的低迷之气,砥砺品性,构筑“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的积极心态,达到饮酒不为酒,但为“调神气”“长精神”的目的。

刘禹锡的这种乐观主义精神在其诗作之中贯穿始终,弦不改音,道不易辙,从中能够随时汲取力量,催人奋进。

《始闻秋风》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的《始闻秋风》和《秋词》这两首诗都是不同于一般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它们是一首首高亢的秋歌,言秋而不悲秋,从秋风中聚力,从秋日中寻欢,从秋空中得志,从秋天中重生。

这种重生是思想的重生,志向的重生,力量的重生,希望的重生。正基于此,秋风至才会有潜藏力量迸发的那一刻,如同骏马奔驰疆场让人热血沸腾,如同鸷雕搏击长空让人期待不已,

即便有病在身,豪情不减,仍然会带病登上高台一睹秋之壮景,不虚此景、此情、此生,这种豪迈的气概正是刘禹锡一生英气勃发的生动写照。

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

只言绳自直,安知室可欺。

百胜难虑敌,三折乃良医。

人生不失意,焉能慕知己。

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

出门有远道,平野多层阴。

灭没驰绝塞,振迅拂华林。

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

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

目览千载事,心交上古人。

侯门有仁义,灵台多苦辛。

不学腰如磬,徒使甑生尘。

这首《学阮公体三首》是刘禹锡一生的自画像,集中反映了其人生观中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他那种“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格至死不渝。

正是在这样的精神激励之下,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才铸就了刘禹锡一生的精神丰碑。

跟着刘禹锡长精神

跟着刘禹锡长精神

从刘禹锡,我想到了西汉政治家、文学家贾谊。

贾谊曾在汉文帝时期,做了博士,不久迁太中大夫,后贬为长沙王太傅,因不能受到重用,郁郁而死。

人们常讲,得遇明主,得遇其时,这是最好的命运。但是一个人一生中难免如此幸运,遭受挫折也在意料之中。如此看来,现在最重要的不是遇到遇不到明主的问题,而是没有遇到明主却遭受不幸,此时该怎么面对,这才是一个大学问。

刘禹锡已经给出了斩钉截铁的答案。反观贾谊却迥然不同。他把自己的不受重用归罪于汉文帝不会用人,这让苏轼有了不同观点。

苏轼挥笔写下《贾谊论》,全面分析了贾谊“不能自用其才”的表现,不能等待有利的机遇,不能忍受暂时的曲折,缺乏等待与忍受的耐心,不善处穷,一遇到挫折,就悲痛忧伤,精神沮丧,得出贾谊“志大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的结论。

苏轼提倡“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大者,则必有所忍”的主动作为观点,杜绝孤芳自赏自暴自弃的狭隘思想。

战国时期赵国的毛遂就是一个能忍且主动的人,与刘禹锡的精神遥相呼应。一次,秦国围困邯郸,赵王让平原君赵胜求救于楚,准备挑选二十个文武之人一同前往。但是只挑选了十九个,剩余一人再也挑不出来了。

就在此时,门客毛遂走上前去说,听说君合纵于楚,挑选二十人,不向外物色人选,至今还少一人,愿您让我参与其中。

平原君问毛遂说,先生在我的门下共事几年了,毛遂说三年了。平原君说,先生果真是一个贤人,那么就像锥子放入口袋,立即就刺破口袋显露出来,为什么先生在我门下三年,周围人没有提起,我也没有听说你呢?!

毛遂说,今天请求把我放进口袋。如果君早些把我放入口袋,我早就脱颖而出了。

从中可以看出,毛遂有胆识,有能力,不屈一时,不困一事,一旦有机会就马上抓住,毛遂把红楼梦中贾雨村的"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的美好愿望提前至战国时期就得以实现了。

综上,刘禹锡和毛遂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为后来人树立了一面旗帜,激励人们要做一个有志气的人,有耐力的人,有胸怀的人,不屈不挠,不卑不亢,等待时机,主动作为,以此必将迎来人生的光明前景!

*作者︱徐新:供职于方城县某局机关办公室,李鸿雁:笔名小百合、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方城县某单位从事共青团工作,「青眼有加qyyjtcq」专栏作者。

跟着刘禹锡长精神

跟着刘禹锡长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