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阿馬島戰爭期間,北約態度如何?

遙望天際


之所以這樣說,一是因為他們(阿根廷)19世紀的獨立運動獨立的不徹底,以至於讓英國人撿了個大便宜,在獨立運動中讓人家堵著家門口建立了殖民地。二是,自以為是,抱著僥倖心理。



[布宜諾斯艾利斯1810年爆發起義,1816脫離西班牙,阿根廷宣佈獨立。1820年,宣稱對馬島擁有主權;1831年,為報復阿根廷非法扣留,美國在馬島附近海域捕獵海豹的船隻,美國軍艦勒星頓號摧毀了馬島東部阿根廷居民點;1833年英國人上島驅逐了阿根廷留島官員;1841年英國派一位副總督上島,到1885年,島上已建立了一個約2000餘人的英國社區;1892年,馬島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


二戰後,60年代就馬島主權問題,英阿在聯合國進行了一場辯論:阿根廷以1493年教皇敕令為依據,以繼承西班牙、馬島鄰近南美洲、結束殖民地的需要等為由,宣稱對馬島擁有主權;英國則以對馬島的實際擁有、佔領和管理,以及聯合國憲章承認的(公民)自決的原則,宣稱對馬島的主權,並稱將馬島交給阿根廷統治,違背島民意願,不是結束殖民地,而是新建立殖民地。

最後的結果是,聯合國邀請英阿兩國舉行會談,尋求和平解決紛爭,這一談,從1965年一直談到1982年,馬島戰爭爆發。


要說英國是美國的鐵桿盟友,在80年代可以說是除了美國之外,還是北約的二號軍事強國,阿根廷為什麼還要鋌而走險,搞突然襲擊,欲以武力強行從英國人手裡奪回馬島?其主要動因,完全在於他們的總統,軍事強人加爾鐵裡。

加爾鐵裡,一個軍事政變的狂熱分子,“骯髒戰爭”後期在美國的默許下,組建了自己的軍政府,自稱是:美國人的孩子。

1981年3月,加爾鐵裡訪問美國,得到了里根總統的熱情接待,被美國國家安全顧問理查德·艾倫稱為一位“崇高的將軍”。回國後,支持並幫助尼加拉瓜組建了民主力量,得到了本國民眾的支持,年底當選為阿根廷總統。


同時,阿根廷還是前蘇聯糧食的主要出口國,每年都有大量的阿根廷小麥運往蘇聯。就在攻佔馬島的第四天,阿根廷與蘇聯簽訂了核協定及貿易、漁業協定,主要內容是:蘇聯向阿根廷提供濃縮鈾,阿蘇將在馬島周圍聯合開採石油、在周圍水域聯合開發漁業資源,允許蘇聯派大規模漁船進入馬島水域作業。阿根廷獲得的援助是蘇聯情報方面的支持。英阿海戰中,阿軍用法制“飛魚”導彈擊沉英軍的最新型導彈驅逐艦“謝菲爾德號”,就是蘇聯提供的情報。

基於上述兩點,阿根廷人以為與英國人開戰,美國就算不幫助自己,也不會偏向英國,蘇聯人則肯定會偏向於自己。這樣,就搞定了兩個世界頂級的超級大國。


武力方面,除了兩艘英國導彈驅逐艦,還有一搜美國給的輕型航母,其它巡洋艦、驅護艦也都是美國貨,潛艇是德國貨,空軍飛行員都是由美國培訓的。在自己的家門口,與二戰後落迫的英帝國交手,勝算還是比較大的。

可是阿根廷人還是算計錯了,不宣而戰,它即遭到了英國等北約國家的反對。美國一開始態度還比較曖昧,後來也倒向了北約,而蘇聯則採取了漠不關心的態度。

它的對手卻是一個征戰百年的老牌帝國,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又遇上了二十世紀著名的鐵腕政治家撒切爾夫人,南美洲這個新“崛起的軍事強國”,跌落似乎命中註定。


上個世紀80年代初,正是東西冷戰高潮,美國雖然需要在美洲地盤上培植自己的勢力,但和傳統盟友英國比起來,阿根廷的分量還是輕得多。包括北約,英國是不可或缺的一份子。馬島之爭有諸多歷史遺留,當時世界多數國家多傾向於和平解決。再說阿根廷這個曾經的納粹德國的粉絲,也讓戰後世界上主要國家瞧不起。但主要還是它遇上了80年代英國最強政治家。


燕北林叢


要搞清楚美國等西方盟友為什麼沒有在馬島戰爭期間對英國實施軍事援助,讓其單槍匹馬的組織特遣艦隊前往收復失地呢?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北約當時的核心正是對抗和扼制蘇聯,當時蘇聯的國力達到了頂峰,對歐洲大陸的軍事威脅是前所未有的,一個大規模演習出動的兵力就有能力橫掃西歐,也想而知哪裡來的多餘兵力幫助英國人!



第二,英國殖民體系的崩壞的延續,二戰之後英國分佈於全世界的殖民地紛紛獨立或者建國,而到了馬島戰爭爆發前期仍然有英國殖民地獨立,北約盟友普遍認為英國應該放棄馬島,將主要精力放在歐洲對抗蘇聯的威脅上!而馬島不過是殖民地鬧獨立的性質一樣,不同的是被阿根廷佔領而已!



第三,二戰以前英國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但二戰時期國力消耗巨大,二戰後各殖民地紛紛獨立,曾經被英國壓制的美法有一點幸災樂禍的味道,他們認為英國應該成為一個不是很強大的夥伴最好!

第四,雖然軍事上沒有明確的援助,但是美法卻提供了一些別的援助,美國向英國提供了情報支持並開放了臨近的軍事基地讓英國人使用,而法國則則停止了向阿根廷軍隊提供超軍旗飛機和飛魚導彈的軍貿合同,讓阿根廷在最初的強勢(擊沉英國的謝菲爾德號驅逐艦),徹底成了無彈可用的地步,最終喪失了制空制海權!



第五,在北約盟友不幫助的情況下,英國新上任的首相撒切爾夫人(鐵娘子),就面臨著非常嚴峻的挑戰,英國因為大量的丟失殖民地,導致的國內悲觀情緒氾濫,國內對馬島戰爭主張放棄的聲音很大,英國急於一場勝仗扭轉局面,因此撒切爾夫人力排眾議並四處遊說,促成了英國的遠征艦隊的出發,並擊敗了阿根廷人,並牢牢地控制了馬島!這場戰爭後,英國其它殖民地獨立運動的但緩解,國內悲觀情緒得到了扼制!


嘟嘟超


馬島之戰是發生在美國與蘇聯對峙的巔峰時刻,因此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更重要的問題是如何預防蘇聯對歐洲局勢的影響。

由於波蘭的團結工會運動及隨後的1981年蘇聯動用50萬兵力舉行空前的“西方81軍演”,美國預測蘇聯會對波蘭的團結工會動手。因此美國領導的北約要對蘇聯的行動提早預防,北約對蘇聯的防務在1982年迎來高潮,

這就造成北約沒有太多的精力與時間來應對英國與阿根廷的戰爭!

阿根廷的加爾鐵裡是美國在南美洲重要的重要盟友,構成美國在西半球戰略的重要一環。在美國與蘇聯競爭最關鍵時刻,美國並不希望鏈條上的重要一環出現問題,讓阿根廷倒向蘇聯。而且英國是美國在歐洲重要的核潛艇及航母的組成部分,一旦因為馬島而引起英國政局的變動,則非常不利於北約對華約的對抗。因此,美國在馬島問題上比較被動!

但實際中北約、美國還是給英國很多幫助的。

戰爭中法國暫停了對阿根廷的戰鬥機及飛魚導彈的軍事出口,美國停止了與阿根廷簽署的C-130型運輸機與A-4型攻擊機的配件及對空雷達與艦艇零件的軍事出口合同。北約也對阿根廷施行軍事禁運及經濟制裁,而這項決策的推動者就是美國。

由於西方國家的武器禁運致使阿武器裝備得不到及時的補充和修理,後續打擊幾乎到了無武器可用的地步。

另外,美國的阿松森島軍事基地向英國開放,並向英國提供了接近500萬加侖的燃料,在情報、氣象、通信等領域對英國予以支持。美國租給英國一顆高精度的大西洋填隙衛星、出動SR-71型“黑鳥”等為英國提供情報。將附近海域的水文、氣象、阿根廷潛艇的活動範圍等資料都傳輸給英國。將美國軍方的通信頻道臨時開放給英國軍隊使用。這一戰讓英國出名,同樣的也讓美國的後勤部隊出名!


昨思今明未武


在上世紀的一九八二年位於南美大陸的阿根廷,與遠在萬里之外的歐洲國家英國發生戰爭,戰爭的起因是圍繞著有關爭議的馬島引起的。

馬島,全稱為馬爾維納斯群島,簡稱為馬島。

該島離阿根廷國家約在三百公里左右,於公元1690年被英國的探險家斯特朗發現,並命名為福克蘭群島,阿根廷人則稱為馬島。

1832年為英國佔領、插上了英國的國旗,由此宣佈為英國所有!

在上世紀的八十年代初期,圍繞著馬島的歸屬問題,英阿兩國展開了外交斡旋活動。

在外交沒有達成諒解協議的情況之下,阿根廷遂於1982年的三月和四月份,由加爾鐵裡總統下令派兵進島,自此便引發了著名的英阿馬島戰爭!

加爾鐵裡總統

大家都知道,英國是北大西洋組織成員國,而且還是該組織的二把手!

北約是一個軍事同盟條約,該條約規定成員國中的任何一國受到攻擊,其它國家有相應的負責協助作戰的義務!

但是在英國隻身前往收復馬島的作戰行動中,卻沒有一個北約成員國站出來,公開為英國的作戰行動提供幫助。

其實並非北約各成員國不守信用,而是其中的原因不是外人看起來那樣簡單!

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

一、北大西洋組織成立的主要原因,本來就是衝著歐洲最大的威脅蘇聯、和以它為首的華沙條約組織來的,如果在這種情況之下公然出動大軍南下圍攻阿根廷,勢必會為蘇聯所乘。

第二、阿根廷國家與很多北約組織的成員國關係還相當不錯,都有貿易上的來往,甚至軍火貿易,其中阿軍用來擊沉英國謝菲爾德驅逐艦的飛魚導彈便是購自法國。

第三、美國人的美洲鄉土觀念比較濃,把其視為自家的後院,而且同大多數美洲國家關係不錯,不易公開同英國向阿根廷興師問罪!

第四、北約國家都聽老大美國的發號施令。老大不發話,這麼大的事誰願意公開站出來說話?

其次是就阿根廷那樣的國家,乍一看國家面積是不小,但它哪有什麼軍事工業?軍隊哪有什麼戰鬥?

這樣的戰爭,只要是英國自己打就已經閒著力氣了!

所以,整個的北約國家都基本採取了淡定!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北約國家也並沒有完全採取中立立場,暗中對英國提供了軟支持,比如說情報支持。

同時美法兩國也對阿根廷採用了釜底抽薪的做法,貿易制裁加停止軍售,也因此讓阿根廷在馬島戰爭中被英國一頓暴揍、輸的是一塌糊塗!


東西方不敗i


一個叫馬爾維納斯群島,一個叫福克蘭群島,都是同一個島。該島12200平方公里面積,坐落在阿根廷東面500公里處。該島所處緯度其氣候溫暖。這麼好的大島,有實力的國家都可以想佔為己有。土地的屬性,早期就是被強者任意的佔領或退出,包括阿根廷的整個國土也是曾經被外國(西班牙)佔領。早期的土地就是被德者居?(強者居之)


西班牙是最早的海上霸主,憑著它的麾下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海外領土的佔有擴張,強烈的引起了歐洲各國的慾望。葡萄牙麥哲倫也有更大的收穫。英國人在第一次工業革命裡掌握了裝備的先進,英國的先進取代了鬥牛士的霸主地位。英國人對土地的攫取達到了令人恐懼的貪心。福克蘭群島只是一個小蝦米 。

~通過二戰的洗禮,英國人保持了百年的霸主地位已經難以維繫,近百個國家紛紛獨立。馬島的地位難以確認。這也許就是霸主的利息?馬島的爭議延續了許多年,阿根廷與英國人談了很多回,甚至官司打到了聯合國,遇到這些得罪人的事,聯合國也是很為難。拖拖踏踏又是好多年。


馬島是在英國人手裡,阿根廷肯定沉不住氣。1982年的總統是阿爾鐵裡將軍,他的執政已經遇到問題,經濟上不去,國內的矛盾肯定集中到總統一身,民眾的情緒就是這樣的愛憎分明,群情激奮,總統下臺呼聲讓鐵將軍找到了轉移國內矛盾的大事情。奪回馬島凝聚國人民心。

阿爾鐵裡將軍一聲令下,阿根廷軍隊迅速就拿下馬島。阿根廷舉國歡騰,民眾也忘去了生活貧困,畢竟總統有勇氣。解決了幾十年的老問題。阿根廷在歡慶英國人卻不高興。大英帝國雖然沒落了,老虎死了還有餘威。大英帝國不能被被世界看不起!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如同母大蟲發出了虎威,派出了特混艦隊穿越大西洋,航程1萬多海里,殺氣騰騰發誓奪回尊嚴。

阿根廷憑藉一架法國的超級軍旗戰機,傍晚時分,貼近海面飛行,利用一處海礁掩護,突然出現在英國艦隊面前,法國的飛魚導彈直奔驅逐艦,謝菲爾德就這樣糊里糊塗的沉到大西洋下面。英國人對法國武器的恐懼,馬上請求法國斷掉了阿根廷的供應,法國辦到了,英國人最後取得了勝利。


說到美國人當時的態度,那會令人唏噓,甚至有些不懷好意,英國人打到了美洲就是忌諱,英國雖是盟友,也是在美國面前逞威,當時的阿根廷與美國還是親近,所以面子上顯得不偏不倚,其實還暗藏壞心,不想讓英國人染指南美!它想看阿方的戰力,也想看英軍有啥東西。不管盟友敵人,戰爭的數據第一。它知道英軍最終會取勝,暗地裡給英軍送出了許多衛星照片,也是維繫北約盟友的臉面。整個北約國家也是口頭聲援,也沒見那個國家兩肋插刀衝在前面。這說明英國在北約的地位號召力,遠不如美國的臉面。

通過馬島的爭端,得出結論就是靠自己,才是永遠不變的真理。

個人觀點,歡迎評論,謝謝。


老遊59


一九八二年的英國和阿根廷之間因為對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夷稱為福克蘭群島)的爭執,爆發了馬島戰爭。在戰爭爆發時,北約對同為北約邦內的成員英夷,採取了偏袒的中立態度。而對於並非歐美朋友圈內的阿根廷,則採取了敵視的中立態度。特別是阿根廷空軍用法夷產的“飛魚”導彈,擊沉了英夷的“設菲爾德號”巡洋艦後,整個歐美陣營,均對阿根廷實施了武器禁運。戰略思維陳舊老朽、指揮藝術落後不當、包括軍工在內的工業基礎落後薄弱的阿根廷,很快就架不住英夷對它的猛烈進攻。最後,英夷取得了馬島戰爭的勝利。
(圖片來源於網絡)


孤獨的人209381559



飛龍在天231272723


悟空之邀,不能不答。英阿馬島之爭時,美國確實未出兵,但北約依然沒有少幫英國。所以未成北約慣常出兵群毆阿根庭,一是對手弱用不著,二是國際局勢原因,北約不能做。

馬島戰爭發生於1982年。其綜合國際背景是:二戰之後,世界由四股力量交替影響一一美蘇爭霸,美蘇擠壓英法勢力(美國為主),第三世界的不結盟與民族獨立運動。1816年建國的阿根庭作為南美的大國,在國際格局中偏向於與西方交好,屬於北約的盟國。馬爾維納斯群島屬於英國殖民地,但與阿根庭距離很近。

自美國敗出越南,在國際大格局中,西方轉為全面守勢,美英法為主的西方集團在歐洲、中東、中亞都面臨蘇聯的強大壓力。而曾經的日不落帝國更因為殖民地不斷獨立,呈現出極大頹勢,在東方隨中國對越南的勝利,香港問題已擺上桌面。1981年,英國甚至做出了從馬島撤回部分兵力的決定。

也是1981年,阿根庭遭遇經濟危機重創,國內矛盾激化,社會動盪。軍政府做出了“以一場戰爭勝利轉移國民矛盾”的決定,目標直指馬島。

阿根庭因是北約盟國,不僅武器裝備精良,後來名聲大造引自法國擊沉英艦的反艦導彈更是世界最先進武器,而且知道英軍的壓力與實力,而且佔有距離的先天優勢,因而敢於挑戰英國。

不幸的是,鐵娘子撒切爾夫人也正要以一種方式激勵國內,同時表明英國的強硬,以止住不斷衰落的國勢。而整個西方也需要一場可控的乾淨利落的勝利。正如前文所述,阿根庭知道英國的實力,英國與西方更知道阿根庭的底細!相信英國足以取得勝利。

但戰爭爆發後,北約還是明顯偏向英國:美國提供情報支持,法國不但斷供阿根庭武器,還將參數提供給英國,北約參與英軍的後勤保障。這樣聯手導演了冷戰期間最大最激烈的海空戰,而且展現了經典的兵力投送能力。戰爭以英國全勝告終。美國又及時出面扮演調停者角色,軟硬兼施,控制住了戰爭的規模。

馬島戰爭展示了西方的戰爭能力,與接踵而至的第五次中東戰爭西方勝利,扼制了蘇聯勢力的攻勢,堪稱冷戰的轉折點。



bashanlaike


這就是所謂“契約精神”吧!

因此,馬島(阿根廷人稱福克蘭群島)戰爭是發生在有爭議的領土福克蘭群島、南喬治亞和南桑威奇群島主權爭議的戰爭。

再來看北約為什麼就視而不見呢?前面說了,這就是所謂“契約精神”。北約是一個共同防禦的軍事組織;條約第五條規定:

如任何一個締約國領土受到攻擊,可視為向全體成員國開戰;因此,全體締約國自動參戰而無需國會批准宣戰。

北約不參戰,就因為這個群島是“有爭議”的領土,在西班牙、英國、阿根廷之間幾度易手,主權未定。如果貿然參戰,就違背了條約精神。就這麼簡單!

至於美國為什麼不幫一把呢?同樣也是基於條約的規定;而且當時的阿根廷政府是軍人統治,是美國不願意支持的政府。所以,美國也就做了“壁上觀”。

不過,儘管西方國家都沒有在馬島戰爭中“選邊站”,但是對英國的幫助還是遠遠超過了對阿根廷的聲援;

比如,當法國製造的反艦導彈擊中英國艦隻,使之葬身南大西洋以後;應英國軍方請求,法國製造廠家將導彈的各種參數知會了英國皇家海軍。後來就沒有發生同樣的悲劇了。


閒看秋風999


英國和阿根廷相隔萬里。怎麼就要打架?當然,大家都知道是搶馬島。萬里之外的馬島和英國有毛關係?還真有關係。當年的日不落帝國是真的牛逼。澳大利亞,印度,加拿大,美國,噢還有馬島。當然,其他歐洲兄弟也搶佔了一些。比如,南美洲好像主要是西班牙葡萄牙。像加拿大美國之類,土著都已經讓出了。所以這些地方跟歐洲大本營屬於堂兄弟表兄弟關係。前殖民地一般也還保有良好關係。但是一打仗,對不起,親疏有別!

阿根廷武器來自歐洲主要是買自法國。準備開打就停供了。打一通阿根廷其實就無蛋可打。

美國可沒少給英國幫忙。信息共享沒少提供情報。

美國當然不參戰。搶馬島嘛,又不是搶阿根廷。再說,阿根廷在南美洲,南美洲是美國的。後花園嘛!

南美洲那旮旯,都是砧板上的肉,拿刀的也都是兄弟表兄弟。割一塊肉也得適可而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