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合作模式助力惠東多祝山村脫貧

“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合作模式助力惠東多祝山村脫貧

角峰村村民在茶場採茶。 本報記者傅晨雨 攝

多祝鎮位於我市惠東縣中部地區,是山區農業大鎮,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該鎮多措並舉多渠道推動增收脫貧。在海拔800多米的九龍峰山上,長坑村角峰畲族村民小組(以下簡稱“角峰村”)的高山茶場依然延續著畲族村傳統的生產模式,不用化肥和農藥,產量不高卻成為村裡脫貧致富的保證。

新型合作模式解茶場困境

該村村民盤大姐告訴記者,從村裡到茶場需要走半個小時的崎嶇山路。“很多人在一起幹活很開心,又可以照顧到家人。”盤大姐笑著說。

和盤大姐一樣開心地在這裡工作的還有十幾個工人,她們都是角峰村村民。由於該村地理位置偏遠,村裡大部分青壯勞動力外出務工。現在能在村裡實現就業,這在以前是盤大姐她們根本不敢想的事。

據角峰村村幹部盤譚山介紹,該村共有30多戶村民,土地面積約160多畝,山地面積有1000多畝,總人口約200人,常住人口只有80人。高山茶場的設立,改變了村子裡的生產生活。很多人都不需外出務工,就在村裡面採茶。“一個人半年收入就有一萬五六千元左右。”盤譚山坦言。

盤譚山也是該茶場的負責人,他告訴記者,茶場是2011年由惠東縣委統戰部提供10萬元扶貧資金開發興建的。角峰村一直有種茶的傳統,九龍峰海拔高,氣候良好無汙染,是種茶的好地方。因此,無論政府還是村裡,對這個茶場都寄予了厚望。

“我們這個茶是高山茶,山高,空氣好,沒有使用農藥和化肥。”盤譚山告訴記者,茶場沿用傳統的種植方式和生產工藝,純手工摘茶、炒茶,因而這裡產的茶色澤自然,芳香撲鼻。不過,產量比一般的茶場低很多,第一年茶場僅生產100斤茶,由於成本高,加上名聲不大,茶場幾乎入不敷出。在最艱難的時候,當地政府推動實施 “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合作模式,積極協調組織農企解決茶場的產銷問題。2012年,惠州一家企業和茶場簽訂協議,不僅以高於市場價很多的價格包銷茶場生產的茶葉,還投入資金擴大茶場的種植面積。

眾多企業紛紛助力鄉村振興

“我來到角峰村,看到這片有機茶園,非常興奮。”惠州市喜象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何茂新告訴記者,2012年夏天,他們公司就跟當地村民簽下採購協議。

何茂新坦言,雖說是扶貧項目,但也是一個雙贏的投資。茶葉的生產製作過程中,沒有一點汙染,因而茶葉味道與其他茶葉不同。這個項目既能解決村民的茶葉銷路,又能解決企業的原材料供應,“我們生產洗髮水,需要使用綠茶做原材料。”

據瞭解,經過持續擴植,目前角峰村茶場面積已達80畝,高峰時年產高山綠茶800斤左右,不僅帶動當地就業,也給村集體創造了財富。

角峰村茶場的成功,也讓人們看到了這個大山深處的畲族小村乃至周邊村落所蘊含的潛力。目前,一家企業正準備在角峰村興建大型綜合性旅遊項目;一家大型農業科技工廠也看中了多祝鎮的豐富水果資源,在長坑村旁的平江村落戶。

一位企業代表王建峰告訴記者,角峰村所在山區有一定的海拔高度,他計劃在這裡打造一個玫瑰園,同時再引進一些臺灣的高檔水果,打造成一個綜合性的觀光旅遊項目。王建峰說,角峰村山清水秀,民風淳樸,再加上少數民族畲族的傳統文化特質,很適合打造觀光旅遊項目。

何茂新告訴記者,他們在平江村投資的工廠開業以後,每家貧困戶都可以安排一個人來工廠上班。

通過“公司+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合作模式,多祝這個山區農業大鎮,現在正煥發新的活力,也成為惠東乃至全市上下多措並舉、精準扶貧的一個縮影。據瞭解,目前惠東全縣共有40家農業經營主體進村參與扶貧對接工作,與1039戶有意願的貧困戶簽訂相關幫扶協議。如白盆珠鎮白馬村的山羊養殖項目、安墩鎮水美村鷹嘴桃種植項目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