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樓縣“村支部+合作社”新機制助推生態脫貧工作紀實

生態建設敲開“致富門” ——石樓縣“村支部+合作社”新機制助推生態脫貧工作紀實

石樓,久困於貧,冀以小康。如何在破解深度貧困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節點精彩轉身實現最終目標?他們緊緊抓住國家生態建設的利好政策機遇,開啟“村支部+合作社”生態脫貧新主張,撬開了一個深度貧困縣的增收致富之門。

有一種出路叫栽樹

石樓,支離破碎,溝壑縱橫的1808平方公里土地上有大小溝壑5700餘條,67%的土地在25度以上的陡坡地帶,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氣候十年九旱。

“石樓劣勢在山,優勢也要在山”,這是歷屆縣委、縣政府堅定不移的信念。怎麼辦?栽樹吧!讓石樓贏在生態,贏在環境。

縣委、縣政府樹立新的資源觀,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總結歷年生態建設的得與失,提出並實施了發展溝域經濟新模式,將“治山治溝”與“增綠增收”緊密聯繫、緊密互促,2018年,提出了綠色生態立縣的發展思路,決心投入3億元,實施生態建設工程35.1萬畝。其中退耕還林14.5萬畝、退耕還草2萬畝、荒山造林9.5萬畝、乾果經濟林提質增效9.1萬畝,堅定不移打好“一個戰場的兩場戰役”,切實把綠水青山的建設過程變成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過程。

有一種民生叫“致富”

2017年習總書記視察山西作出重要指示後,石樓結合實際,強力推進了退耕還林、造林合作社、聘任護林員、經濟林提質增效、特色林業產業項目五大林業生態脫貧增收工程,終使石樓綠水青山的實踐變成了老百姓滿意的模樣。

退耕還林政策性收入。“十三五”期間,全縣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共20萬畝,涉及9000餘戶貧困戶3.15餘萬貧困人口。五年總投入4.6億元,僅政策性補貼全縣可達3億元,其中貧困戶1萬餘戶,五年補貼可達1億元,五年戶均增收1萬元,人均可達3千餘元。

經濟林提質增效收入。2017年縣裡自籌資金實施了2萬畝紅棗核桃林提質增效,每畝補助200元,計劃連續補助3年,涉及貧困戶940戶、3300人,人均經濟林收入700元。

合作社造林務工分紅收入。2017年成立的57家造林專業合作社承攬了全縣所有的退耕還林工程,吸納貧困戶1000戶,輻射貧困人口3900人,貧困人口以220元/畝的標準掙勞務工資參與紅棗核桃經濟林提質增效工程,人均可增加務工收入6000元左右。

特色林業產業收入。2017年打造了裴溝鄉曹穆流域生態經濟型5000畝綜合治理點,共發展蘋果、梨、單季槐、油牡丹等特色林業產業2萬餘畝,涉及1400戶,4900人(貧困戶560戶,1960人),利用40萬畝優質刺槐,27萬畝紅棗林,發展養蜂戶236戶,蜂群11610箱,產量達700餘噸,利用石樓特殊地形地貌發展特種動物水貂養殖3萬隻。十三五期間,全縣將實施特色林業產業10萬畝左右,涉及貧困戶7000戶,2.4萬人左右,實現人均增收6000元左右。森林管護工資性收入。全縣1003個護林員中有898名貧困戶護林員,佔比達到89.5%,每人每年補助6000元以上。同時,結合退耕還林項目的實施,全縣將爭取再新增護林員崗位,並全部由貧困勞動力擔任。

和合鄉西山村的貧困戶張保連滿臉志氣地說:去年春季挖條帶,秋季栽樹,連分紅下來,能掙個一萬二三,我還是村裡的護林員,每年工資6000元,家裡還有20畝退耕地,一年能領13000元的補助款,生活比以前好很多。

有一種力量在支部

去年以來,在推進生態脫貧的過程中,石樓縣以和合鄉為試點廣泛發動各村的能人大戶帶頭成立了8個造林專業合作社,吸納本地貧困戶入股、務工完成全鄉退耕還林25700畝。在此過程中,一個現象引發了決策者們的深思。只要是支部領辦的,不僅村集體經濟有了收入,而且確保了村裡貧困戶的收益,有效地發揮了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樹立了黨員幹部的威信、贏得了廣大群眾的信任。

通過這一有益嘗試,縣委縣政府今年提出“要在每一個村都建起由村兩委主幹領辦吸收當地貧困戶參與造林務工的合作社”,對原有的57家造林合作社通過強化審計,嚴格監管,嚴格組建、變更和議標發包程序進行了調整規範,按照合作社吸收貧困戶比例不低於80%,勞務收益分紅不低於60%的原則,保證了貧困群眾參與比例和受益比例,充分發揮造林合作社主力軍作用,帶動廣大貧困戶在造林綠化中實現增收。據悉,十三五期間,全縣126個合作社將承攬造林20餘萬畝,實現合作社社員三年內穩定持續增收。

石樓縣義牒鎮黨委書記王鵬驚喜地說,今年全鎮2.4萬畝退耕還林任務,全部由我鎮的8個造林合作社承攬,吸納本地群眾400多人實現就業,一年4個月的務工收入超過了他們整年的種地收入,種地+務工的雙重模式,為群眾的增收致富注入了全新活力。

這種“村支部+合作社”的模式,由造林合作社開始,如今已經融到了其他專業合作社。事實證明,支部開路,黨員帶頭,各項政策舉措才能落實有力,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農村支部是關鍵中的關鍵,黨組織優勢真在轉化為脫貧攻堅優勢。

靈泉鎮馬村黨支部書記文三平信心十足地說,俺村1200畝核桃林通過嫁接改良,引水上山,五年盛果期後,畝產將達到3000元左右,以核桃林提質增效為主的收入將佔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4.3%。不僅如此,俺村還成立了一支36人的核桃嫁接修剪管護隊伍,春夏承攬嫁接改良工程,人均兩季收入在1萬元以上。

盛夏石樓,讓你悅目的是滿目綠色,讓群眾更滿意的便是“村支部+合作社”生態脫貧新主張給他們帶來的致富“商機”。石樓,在逐綠的道路上乘風破浪,闊步前行,在守護青山綠水的實踐中跨越發展,圓夢小康。

高寄洲

呂梁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