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麻栗坡:「合作社+貧困戶」讓農民增收支致富

脫貧攻堅進入插標奪旗、決戰決勝階段,雲南省麻栗坡縣創新“合作社+貧困戶”模式發力產業扶貧, 有效帶動一大批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致富。

“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帶動脫貧

以西貢蕉種植和銷售為一體的麻栗坡縣廣雲農業專業合作社,位於麻栗坡縣天保鎮城子上村委會,目前發展西貢蕉種植已達1060餘畝,輻射帶動周邊群眾發展西貢蕉種植1000餘畝。

該合作社的西貢蕉主要銷往廣東茂名、深圳和香港等地。每車拉10噸,收穫旺季可以外銷200多車。2017年毛收入370多萬,其中僅支付給村民們的工資就超過了40萬。合作社理事長黃廷偉介紹,該合作社成立於2017年1月,現有44戶社員,都是周邊的農戶和建檔立卡貧困戶,有些是以土地入股合作社,每畝400元,效益好的時候有分紅。有些以土地入股的農戶還到蕉園裡打工,就有了兩份收入。

建檔立卡貧困戶鮑朝慧,今年48歲,傣族,家住天保鎮城子上村委會城子上二組。筆者看到她時,她正一手提著塑料桶,一手往蕉樹根撒肥。“每個月撒一次,平時就是除草、割蕉芽、除蟲。”鮑朝慧說,女的做一天活,合作社給70元工錢,一個月能拿到1700元左右。

從2015年開始,她就在這裡打工,家裡有兩個孩子,一個在昆明讀大學,孩子讀書的錢有了保障。當問到為何在合作社做那麼長時間?她靦腆地笑了:“這裡離家近啊,走路10多分鐘,方便回家照顧老人,合作社還管中午飯,還給我們買保險。”

建檔立卡貧困戶黃朝豔,南溫河社區老寨村人,今年57歲,傣族,之前在文山等地打零工,幫人拌沙灰、洗碗。來合作社做工2年多,每個月都能拿到工錢1000元左右。“合作社有規定,不管男女,做滿22天多發200元。只是我有時要在家照顧生病的老倌,做不滿22天。”黃朝豔如是說。

據介紹,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由於各種因素脫貧致富基礎相當薄弱,脫貧難度大,後來採取‘合作社+貧困戶’模式,把村民拉進合作社,讓合作社牽著村民走,已經有好多人走上了脫貧致富路,目前整個村委會共有2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加入了合作社,到今年已有24戶98人成功退出貧困戶行列。”

“合作社+貧困戶”模式遍地開花

在該縣鐵廠鄉,“合作社+貧困戶”模式成為當地精準扶貧的最重要手段,鐵廠鄉通過綠龍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帶動全鄉建檔立卡貧困戶加快脫貧致富。

截至2017年,合作社所在的董渡村委會僅有1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半數以上的農戶改造了危房,建起了新房,改善了人居環境。合作社每月安排300餘個農村勞動力在基地就近務工,每年要發放勞務工資3600餘萬元。

2017年底,鐵廠鄉人民政府注入產業扶貧發展基金599.9萬元,合作社優先安排建檔立卡貧困戶勞動力到基地務工,並以高於同期商業銀行利息作為紅利兌現給鐵廠鄉除董渡村委會以外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戶均每年將獲得近1000元的紅利收入。其中,楊萬鄉偉業生豬養殖專業合作社將合作社入股社員向建檔立卡貧困戶傾斜,吸納130戶作為入股社員,每年按10%的股份分紅返還給貧困戶,先後共發放了兩批。

八布鄉星宇種植專業合作社通過產業“合作社+貧困戶”的運作機制,解決建檔立卡貧困戶缺資金、缺技術、缺項目的問題,形成幫助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致富的長效措施。據介紹,麻栗坡縣以石斛種植、銷售等為一體的合作社(企業)共7個,輻射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200戶脫貧致富。

“合作社 +貧困戶”模式的推行,充分實現了以合作社的“大手”,拉起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小手”,使農業經營企業、農業專業服務組織與貧困戶對接帶動、抱團發展、互惠共贏。

據瞭解,近年來,麻栗坡縣高度重視新型經營主體利益聯結機制,充分引導建檔立卡貧困農戶與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殖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採取簽訂股份合作、訂單幫扶、生產託管、勞務合作等有效方式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加強雙方合作,建立更加緊密的利益聯接關係,開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等方式,從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入手,採取存量折股、增量配股等形式,推動農村資產股份化、土地股權化,資源變股權;採取集中投入、產業帶動、農民受益等方式,實現資金使用效益最大化,資金變股金,讓分散資金聚起來;通過規模化、產業化、市場化發展,促動資金在市場中流動起來,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實現增收致富,農民變股民,讓農民富起來。

據該縣農業和科學技術局負責人介紹,近年來,麻栗坡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突飛猛進,截至目前,全縣共註冊登記農民專業合作社381個,現在實有正常運營農民專業合作社293個,其中從事種植業的148個、從事養殖業的131個、從事流通1個、加工3個、其它行業10個,分佈全縣11個鄉鎮72個村委會(社區),鄉鎮覆蓋率100%,行政村覆蓋率71%,有合作社成員農戶7353戶,帶動非成員農戶12236戶,其中貧困戶3579戶12268人。同時,截止2017年末,全縣共發展各類家庭農場52家,覆蓋養豬、養羊、養牛、養雞、養魚;茶葉、咖啡、三七、香蕉、烤煙、中藥材種植、農機服務等產業。初步形成了“一鄉一業、一村一品” 產業發展格局,吸納了超過 500 戶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實現就業,實現年戶均增收 2000 元以上,“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孕育發展基本成熟見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