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少年班」這種特殊教育模式?

曾廣森


今年是中科大少年班成立40年,這個神童彙集的地方,因寧鉑出家、多人退學等新聞不斷引發輿論譁然。教育資源是否取悅精英教育?高智商孩子因為身心發展時間欠缺會失調?媒體的報道框架是否過度渲染黑色新聞?

如今,40年的經驗探索,中科大在招生、教育環節如何關照“神童”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發展問題?

中國科技大學科技傳播系的小浩,今年參加了少年班招生的心理測試工作。他說,2018年中科大少年班錄取30人,有80人進如考試。

工作組要對這些少年進行四種心理測試,包括情緒抗爭,大五人格,16PF 抗壓測試等,因為這些測試複雜,數據處理就需要幾十天。從而才能全面考量少年們的綜合學習能力,情緒、溝通,以及抗壓能力。

小浩說,學習能力考試,他們的方法是讓專家上一節高難度科技知識的課程,40分鐘,然後當堂考試。此外,還有進行體能測試。如果這些都通過,參加正常高考成績過本科線20分即可。

但是特別注意的是,中科大少年班的錄取心理測試實行一票否決。此外,西安交大也採取此方式。

1978年,21名少年被選拔進入中科大,最大的16歲,最小的11歲。少年班的正面成功人士,太多太多,卻似乎都沒有出家的寧鉑出名。

事實上,很多牛人都是從少年班走出的,例如曾百度總裁張亞勤、美國科學院最年輕的華人院士莊小威、麻省理工終身教授李巨,百度CEO李彥宏夫人馬東敏等。

英國教授瓊·弗里曼從1974年起跟蹤調查了210名極具天賦的兒童,但最終發現其中僅有6人(3%)“取得通常意義上的成功”。這個研究的問題在於,成功的標準又該怎樣界定?

而更復雜的問題是,有研究也表明,天才特質天生具有流動性,是不穩定的。環境是我們觀察的另一個維度。

參與中科大少年班招生心理測試數據工作的小浩說,中科大是學習氛圍特別濃的,甚至有些壓抑。本科生宿舍沒有網,11點斷電,競爭壓力大。他記得同學們社會實踐去華山玩,一路背單詞。這樣的氛圍是否對少年班孩子有利?

而教育資源的分配也是關於少年班的爭議領域,精英式、超越常規的教育是否是對寒窗苦讀更多學子的擠壓,又是否拔苗助長,違揹人的自然生長規律?類似少年班的教育模式該推廣嗎?

從特殊人才培養機制上說,科技精英是國家發展引擎,少年班少年身上承載的不僅是個人的理想,還有國家的夢想,他們甚至要屬於公共利益。

南瓜不同意“屬於公共利益”的觀點,真正的公共利益是從人本主義出發,尊重人的需要,而不是工具利用性質。人才的驅動力需要外在制度保障,更需要對人本心理的呵護。這樣,人才才能真正發揮,為民族、社會激活能量,從而成為國家的堅實棟樑。

喜歡南瓜的觀點嗎?與其相忘江湖,不如一鍵點關注——


南瓜博士劉楠


少年班首倡者是李政道先生,認為科學家的培養需要早一點,畢竟科學研究是一項富有創造性的活動。大多在科學上有所建樹的大家鉅子,他們一生最主要的成就差不多都在二三十歲的時候完成的。而按我國常規的教育模式走下來,單是博士畢業,差不多也就三十歲了。



國內最先開展少年班教育的學校是中科大。最初,江西冶金學院的老師倪霖給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方毅寫信,推薦天才少年寧鉑,建議對其破格錄取,提前上大學。方毅後來做了批示,中科大派專門的老師到江西考察,確定寧鉑確實“早慧”,便錄取了他為1978年第一屆少年班的學員。

當時,寧鉑以及中科大少年班風頭無兩,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寧鉑與副總理方毅下圍棋的事,更是被傳為美談。


後來,國內許多大學都相繼開設了少年班,但隨之陷入一種比“嫩”的尷尬局面。你招了14歲的,那我就得招個13歲的,甚至11歲的都被錄取進入大學。隨著後來寧鉑因個人原因出家,而他本身又是少年班的風頭人物,一時間少年班從人人歆羨的地位,淪為“拔苗助長”的教育怪胎。各大高校相繼取消了少年班。到現在,僅有西安交大和中科大還開設有少年班。

事實上,西安交大的少年班並不是真正意義的少年班大學,這裡招收的是初中畢業生,還得重新考大學,僅相當於是一個大學預科。真正意義上的少年班,其實也就是中科大少年班。招收16歲以下的學生,一入學就直接進行大學教育。

中科大這所學校,很有點意思。別人幹不成的事,偏偏在這裡能成,別人照貓畫虎學了去,只會弄得一團糟,少年班就是個例子,彷彿中科大的土壤比別的地方好一些似的。



中科大的少年班不僅沒有停辦,反而發展成為了一個學院“少年班學院”。這三十年來,真可謂是碩果累累,培養了一千多位中外名校的學者,教授,科學家。其中不乏最年輕的中科院院士,美國科學院院士,以及企業界的諸多大佬,如哈佛雙聘教授莊小威,百度副總裁張亞勤等。不久前科大一位少年班畢業的95後曹原,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上連著發了兩篇文章,一時傳為美談。

至於寧鉑的出家,那是個人的選擇,何嘗不是另一種成功。不過,寧鉑前些年已經還俗,專門從事心理學方面的研究。

我們得承認,世上確實有少部分人,他們天資過人,比較早慧。對他們而言,常規教育不利於他們的快速發展,少年班教育就是為他們量身打造的。



但這些人畢竟是少數,有那麼一兩家少年班其實也就夠了。因此對於少年班教育,中科大一直的態度是:辦好少年班,但是不宣傳,不推廣。這也很符合中科大一貫蒙聲發大財的個性。

國之重器,大國上庠。感受大學文化,瞭望科技前沿,親歷一流徵程,敬請關注頭條號“上庠”。

上庠


少年班應該也可以說得上是英才教育。比如在3月5號,國際頂尖期刊,又連看兩文,而這兩篇文章的第一作者是年僅21歲的博士生曹園,他是中科大少年班出身。


而這個曹園,他既是受益於超常教育,僅用了三年時間就讀完了小學六年級,初中和高中課程就考入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學院,併入選嚴濟慈物理英才班。

英才是國家戰略性資源,是人力資源中最稀缺的資源,他們是人才金字塔的塔尖,也是最高級的人才,可以說被稱為高端人才,創新人才等。

我英才兒童是最有可能最有潛力被培養成為各類英才的後備人群,英才兒童,指那些與處在同一環境中的同齡人相比,能夠表現出高成就,或有取得更高成就的潛能兒童,他們的在其智能創新能力,藝術能力,領導能力,或者特定學術領域,具有較高的能力。這樣的英才兒童往往會被國家選進少年班。


如果問到少年班存在的意義的話。它不僅可以讓個人受力,還與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

英才教育是提高國家核心競爭力的戰略舉措,原因在於英才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巨大優越性,體現在他培養對象的獨特性,培養目標的卓越性,以及培養的挑戰性。在進入21世紀後,到現在十來年的世界英才教育發展,各國也越來越認識到英才教育對國家發展的戰略價值,早發現,早培養,精培養,早成長,成大材,貢獻大,成為英才教育的基本訴求。


是從世界範圍來看,儘管美國的基礎教育較差,但是英才教育走在世界前列,英國也非常重視英才教育,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表現最為明顯,韓國最初向中國學習,但很快就超過我國在2000年,他們通過英才教育振興法,2002年出臺英才教育實施方案。

我國如此龐大,在英才教育的人群上卻如此的小。因為廣義上或嚴格意義上的英才教育對象,是可以把18歲以後,只是博士生階段的青年學生都可以包括在內的。從各國英才教育來看,一般把同齡處於10%之前的兒童,確定為英才兒童,並給予區分教育。


而根據2010年官方數據,我國約有2.02億中學小學生,按照10%比例計算,全國應該有2000萬英才兒童,如果按照1%的比例計算,全國應該有200萬,需要特別關注和重點培養的兒童。但國家卻遠遠沒有這樣的數量。

很重要原因是因為我們認為英才教育與教育的公平性是相沖突的。英才教育,相當於是用公共資源滿足私人需求,英才教育將最好的教育提供給最聰明的人,使本來就有的教育差距進一步拉大,促使教育的不公平。

無論如何,因材施教,都是教育最根本的遵循。教育並不是說將智商一般的學生放在普通班,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其實普通生只是將智商的一部分,填給情商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