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一些軍事天才出身貧寒又沒學過兵法,但是卻很能帶兵打仗?

暈暈的Honeybaby


所謂時勢造就英雄,歷史上那些能打仗的名將,還真的大部分都是出自寒門子弟。

打仗這種事,有的時候,真的不是說你讀了兵法,就會用兵如神,比如說那個紙上談兵的趙括,出自名門吧,也熟讀兵書吧,他的父親還是趙國名將趙奢,然而這樣的出身並沒什麼卵用,就是那一戰,長平之戰,他讓趙國損失了四十萬大軍。從此趙國一蹶不振,失去了和秦國一絕高低的機會。

所謂兵無常態,水無常形。戰場上的事,總是千變萬化的,不能拿教課書上的東西,在實際的戰場上死搬硬套。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再看幾個沒有學過兵法,卻十分會打仗的將領。

英布肯定算一個,英布早年的時候就是一個刑徒,臉上還被刺了字,可以說他是地地道道的不安分份子,恐怕這樣地人,也是連大字都不識一個的吧。

但是,就是這樣的人,在秦末那個亂世江湖中,卻混的是風生水起。

他不但會打仗,而且還是項羽賬下的第一猛將。

可以說英布在項羽的賬下時,打過的大小仗,沒有一次失敗過。

鉅鹿之戰的時候,項羽之所以能打敗王離所率領的秦軍,英布的功勞是不可磨滅的。因為正是英布打了前鋒,把秦軍章邯那邊的糧道給截斷了,項羽才敢破釜沉舟,一舉打到鉅鹿城下的。

現在一說鉅鹿之戰,大軍都說是項羽的成名之戰,但是,絲毫沒有人提起英布來。這對英布來說是有點不公的。

項羽把秦軍打敗之後,秦朝滅亡了。英布第一個被項羽封為了九江王。

項羽賬下那麼多大將,為什麼單單封英布為王呢?

就是因為英布很能打,在項羽這裡立下了赫赫戰功。

就連英布在反叛項羽投降劉邦的時候,他起的作用依然很大。

說實話要不是英布反叛了項羽,牽制住了項羽的有生力量,劉邦很可能早就被項羽給滅掉了。

後來事實是劉邦把項羽給滅了,劉邦又把英布封為了淮南王。這也間接的證明了英布在滅項的戰役中,是立有大功的。

還有強盜起家的彭越,也是一個貧困家的孩子。早年的時候靠打漁為生,漸漸的打漁不能餬口了,所以他只能去當強盜了。

彭越是靠攔路劫財起家的,當他的部對大到一定的程度的時候,他也順勢起來反抗秦王朝了,不要看彭越沒有打過什麼像樣的大仗。

但是,打游擊戰彭越是鼻祖。想當年劉邦和項羽對峙在滎陽的時候,就是彭越在項羽的後面亂捅刀子。

項羽被逼急了就調過頭來打彭越,這時候彭越就逃了。等到項羽在調過頭去打劉邦的時候,彭越又集結起兵力來在項羽後面搗亂了。

就是因為彭越發明的這種游擊戰,弄的項羽是疲憊不堪。

最終,項羽被劉邦滅掉了,彭越被封為了梁王。

你看一個刑徒,一個強盜,都是沒有讀過書的人,打起仗來不說是用兵如神吧,但是基本上是沒有吃過什麼虧。

這種人就是天生會打仗的料,只要他遇到了適合他們的機會,他們就有用武之地的。


史學達人


無他,實踐出真知耳。理論跟實踐有很大距離,紙上談兵的趙括就是典型。以我軍歷史為例,沒學過兵法卻很能打仗的軍事天才很多,粟裕是最突出的一個。

十大元帥裡最能打仗的有5個人,朱德上過雲南講武堂;彭德懷上過湖南陸軍講武堂;徐向前是黃埔軍校一期;林彪是黃埔軍校四期;劉伯承讀過蜀軍將校學堂,熟讀兵法,後來到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進修。

再往下數,十大大將之首,最能打仗的粟裕,一輩子沒有讀過軍校(在職學歷也沒有讀過),也沒有專門學過兵法,卻堪稱我軍最會打仗的將帥。

粟裕是小地主家庭出身,父親粟周亨是清末一個落第秀才,祖上有30畝薄地,供養著一家7口(粟裕共有4個兄弟姐妹)。因為父親的文化底子,粟裕從小得到良好教育,他6歲讀私塾,後來讀小學、中學,18歲進入湖南省立第二師範讀書,這在當時已經是高學歷了,我們偉大領袖毛主席則是在湖南省立第一師範讀書。

粟裕出身並不貧寒,但他沒有讀過軍校,什麼黃埔軍校、保定軍官學校、各種講武堂,統統沒有讀過,跟那些出身貧寒卻讀過軍校的人相比,這其實是一個劣勢,因為這決定了粟裕進入部隊不能直接當軍官,只能從一個最普通士兵幹起,一直拼到開國大將之首。

粟裕和林彪有很多相似之處,個子矮小,體格瘦弱,性格內向,不好交際,不善言談,這種體格和性格其實在軍隊裡很不好混,因為很容易受到那些兵痞兵霸的欺負和鄙視。

不過粟裕和林彪還有一個共同優點——喜歡沉靜,勤學好思。

比起那些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大老粗,他倆心無旁騖,善於學習和鑽研,喜歡思考和總結,因此對戰爭規律的認識比別人要深刻得多。

林彪好歹是黃埔四期畢業,但粟裕完全是依靠自己的悟性掌握了戰爭的規律。

1925年春,粟裕從湖南省立二師轉移到武昌參加葉挺的24師教導大隊,正式參加革命隊伍。

由於沒有帶兵打仗的經驗,參加1927年的南昌起義時,粟裕沒有得到帶兵衝鋒陷陣的機會,而是擔任起義軍總指揮部的警衛隊班長,當時他還是一個20歲的毛頭小夥子。

這個毛頭小夥子有文化底子,打仗很猛,頭腦靈活,經過大革命的洗禮,加上始終追隨者中央紅軍,跟著毛主席和朱老總幹,所以成長速度很快,到1930年12月,粟裕已經擔任紅十二軍六十五師師長,成為獨當一面的青年骨幹。

粟裕在抗日戰爭時期主要和陳毅搭檔,領導新四軍,兩人合作無間,在1940年10月指揮了著名的黃橋決戰,殲滅國民黨軍隊1.1萬餘人,從此躋身我軍優秀軍事指戰員之列。


最重要的是,粟裕在其期間對軍事戰爭規律進行了深入思考,多次提出武裝力量體制、戰略指導和決策等方面的意見建議,充分體現出他高人一等的戰略眼光。

1945年,粟裕擔任華中野戰軍司令,迎來施展軍事才華的最大機會。

到解放戰爭時期,粟裕審時度勢,提出內線作戰方針,指揮華野在蘇中解放區連續作戰七次,“七戰七捷”,在全軍最早實現由遊擊兵團向正規軍、由游擊戰向運動戰的戰略轉變。

粟裕的成長和毛主席的信任是分不開的,毛主席在《華中野戰軍的作戰經驗》一電中明確指出:“粟裕指揮正確,既靈活,又勇敢,故能取得偉大勝利”。

1947年,粟裕擔任華東野戰軍副司令員,繼續和陳毅搭檔。

陳毅元帥並不擅長軍事指揮,但他十分了解粟裕的軍事才能,因此華東野戰軍的軍事決策和指揮基本都是出自粟裕之手。在粟裕的謀劃指揮下,孟良崮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一個個震驚中外的大戰,徹底扭轉了兩黨軍事實力對比。

綜觀粟裕的軍事生涯,沒有讀過軍事院校,也沒有老資格,卻能以自己的軍事才能讓眾多將帥真心折服,除了與生俱來的軍事天賦,更多是勤學善思。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粟裕應該算一個。

解放軍裡很多元帥大將是上過軍校的。比如林彪是黃埔軍校第四期。

朱德跟葉劍英元帥上的是雲南講武堂。

劉伯承上的是伏龍芝軍事學院。

大將陳賡也是黃埔軍校的。

以前打仗,可能不需要上軍校,自己看點兵法,然後自己琢磨,比如曹操就是自學成才。但到了近代,因為技術的進步,兵種的多樣化,上軍校確實是必備的。

而那些不上軍校就成為優秀指戰員的,只能靠天賦以及實踐中學習了。

比如粟裕,他就沒有上過正式的軍校。

當年張靈甫之所以敢中心開花,多少還是有點瞧不上沒上過軍校的粟裕。

那粟裕的軍事才能有多高呢?

這裡介紹一下粟裕的一場戰役。

粟裕沒有參加長征,在南方打游擊,一開始並不出名,甚至因為消息不通,以為他犧牲了。直到抗戰的後期,粟裕連打數個勝仗,這才打出了名氣。

這裡簡要介紹一下車橋之戰。

那是1944年,日本鬼子的日子不長了,日軍把華中的兵力都調到湖南等地,準備放手一搏,這時候,粟裕策劃了車橋戰役。

這個戰役一開始很奇怪,大家看不懂,因為進攻的車橋並不是一個重要的大據點,非常不起眼,而且裡面的人也不多。但粟裕就決定打這個據點。一打之後,旁邊的鬼子據點紛紛來增援。

一來,就進入了新四軍的埋伏。

原來,粟裕定的就是一個圍點打援的計劃,是用這個點來吸引附近的鬼子。

粟裕的計劃是要消息一大片據點,但如果一個據點一個據點打,非常難,所以他選擇了車橋,這個點是個交通樞紐,跟其它據點的距離都差不多,而且守備不強,可以很容易就圍起來。

這樣一來,四面的鬼子偽軍都來了。當然,都被在運動戰中消滅了。

圍點打援也不新鮮,張靈甫也玩過,但奇就奇在,等戰鬥一打完,大家發現,蘇北、蘇南、皖北、皖南四大解放區連成了一片。

粟裕打這一戰,不僅僅為了消滅一些鬼子,也不僅僅是拔掉一些據點,而是要把解放區連起來。那在這麼多據點中,選中車橋,這本身就很牛。

所以,看粟裕打仗,非常有技巧,這一戰打完,老人家就說:這個從士兵成長起來的人,將來可以指揮四五十萬軍隊。那粟裕沒上軍校,他的軍事知識哪來的呢?

他自己說,是跟朱老總學來的。

這個也是有可能的,關於朱德,大家可能對其軍事能力不太瞭解,其實朱德的軍事指揮也很強的。另外。粟裕的學習能力強,善於總結分析,一步步成為了解放軍系統中最能打仗的指揮員了(之一)


腦洞歷史觀


李雲龍說過“老子大大小小的仗打了上百個,哪一個是靠文化打贏的”,雖然是影視劇,但我軍開國將帥有不少出身貧寒卻很能帶兵打仗,比如開國大將徐海東“徐老虎”,少時當過數年窯工;上將韓先楚旋風司令,當過放牛娃、學過篾匠;開國上將許世友“許和尚”,因家境貧寒給人當雜役等,都是我軍的一員虎將。

徐海東、韓先楚、許世友都是出身貧苦家庭和鄂豫皖蘇區紅軍成長起來的高級將領,土地革命時期都參加了黃麻起義失敗後,開始組織參加了游擊戰都是無師自通的戰場高手,其中韓先楚曾是徐海東紅二十五軍得力戰將,而許世友最敬佩的、最心服口服的人就是徐海東和韓先楚,許世友和韓先楚曾是我軍中的“兩霸”。

徐海東徐老虎大將

徐海東的紅25軍是紅軍中最具有傳奇色彩的隊伍,成立於1931年10月,隸屬紅一方面軍,在演麻公路遭包圍後被分割,1934年二次組建,由徐海東任軍長,吳煥先人政治委員。紅軍長征前再次整編,徐海東推薦程子華任軍長、徐海東任副軍長、吳煥先任政委,全軍三千人,下轄四個團,而韓先楚就是在紅25軍224團任營長,而韓先楚很佩服政委吳煥先。


1934年11月,為了配合紅軍主力轉移、分散敵人注意力,徐海東、程子華等率領紅25軍三千人開始孤軍北上長征後,長期處於國民黨追兵的圍剿和阻擊,在多次的戰役中,紅25軍越戰越勇,先後繳獲過大量武器裝備,全軍都配套清一色的東北軍裝備。其中張學良的115、120、129師和楊虎城的第17路均遭到徐海東的重創,打得國軍聽得“徐老虎”的威名聞風喪膽、不戰而逃。

1935年9月再與劉志丹等領導了紅26、27軍會師後,紅25軍改編成紅十五軍團,由徐海東任軍團長,紅25軍由最初的三千孤軍北上、發展到了七千餘人的隊伍,是唯一在紅軍長征途中發展壯大起來的隊伍,也是裝備最好、戰鬥力最強和率先到達陝北的長征隊伍。由於徐海東“徐老虎”的威名,西安事變後張學良和楊虎城親自點名要徐海東來鎮守西安南大門。


旋風司令韓先楚上將

韓先楚也是在徐海東的紅25軍成長起來的,隨紅25軍長征開始到陝北一直都是營長,在紅25開始長征時在河南獨樹鎮戰鬥中嶄露頭角,政委吳煥先拿大刀親自上陣與敵人殊死搏鬥,這也是韓先楚敬佩吳煥先的原因之一。徐海東組建紅十五軍團時,韓先楚任75師團長,紅軍西征時任78師師長,這是韓先楚紅軍時期最高的職位了。

抗戰爆發後,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後,韓先楚在林彪115師下徐海東的344旅688團任副團長,參加平型關伏擊戰後,率領688團與徐向前的129師漳南戰役。1939年由於徐海東在紅軍時期留下多處傷口病倒,韓先楚接替了徐海東任344旅旅長,所以韓先楚一直是徐海東的得力干將。1940年未受任何軍事教育的韓先楚任冀魯豫分軍區司令,成為了我軍高級將領。


抗戰結束後,為打破國民黨獨佔東北的企圖,我方從各個解放區抽調了一批部隊挺進東北、組建東北民主聯軍,韓先楚任東北民主聯軍南滿第四縱隊副司令,開始了“旋風司令”的軍旅生涯。其中在新開嶺戰役全殲國軍一個師,在東北夏季攻勢中打破了國民黨“南攻北守”的計劃,打通了民主聯軍南北聯繫。

1948年率先攻克了廖耀湘兵團指揮部,被譽為“旋風司令”,四野大軍南下後,任第十二兵團副司令兼第40軍軍長,在沒有海陸空的支援下,依靠木船強渡海峽,打破了國民黨固若金湯的伯陵防線、解放了海南。


賽門軍略


家境貧寒且沒有讀過兵書的戰神,說的不就是傳奇將軍許世友嗎?

許世友是我國1955年首次授勳的55位上將之一,許世友從黃麻起義開始,始終都是我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的重要將領,新中國成立後,許世友擔任的職務越來越大,卻始終保持了農民本色,這正是他的魅力所在。

1905年,湖北黃麻縣的許家窪村(現在屬於河南新縣)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許世友誕生了。年少時,許世友因為家裡貧困,只能給武術師傅當雜役,後到少林寺學習武術,當了幾年的和尚。

大革命時期,許世友成為一名革命軍官,並且在革命低潮時期參加黃麻暴動,成為人民軍隊的一員,從此一輩子先給了人民的解放事業。

許世友有多會打仗?聽我給你說說:

1,許世友很勇敢。紅軍期間,許世友多次衝鋒在前,擔任敢死隊隊長。

2,許世友在抗戰期間,和陳賡一起帶領386旅創立了冀南抗日根據地。後來許世友還擔任膠東抗日根據地司令員,通過游擊戰打擊日本軍隊。

3,70年代,許世友參加了西沙自衛反擊戰,為我國收復西沙群島立下汗馬功勞。

新中國建設過程中,許世友當了多年的“不是農業部長的農業部長”,他十分關心我國農業發展。後來,他的警衛秘書人員都開始抱怨“許司令考核我們的硬指標就是種菜種糧手藝好不好。”

許世友長期在南京任職,一度把中山陵變成了菜園子,為南京市蔬菜供應做出很大貢獻。許世友調離南京初期,蔬菜價格一度上漲,可見許世友對南京農業貢獻還是不小的。

許世友還是開國元勳中少有的採用棺葬和土葬的。他死後安葬在許家窪,圓了自己“活著盡忠,死了盡孝”的願望。


歷史知事


不光是出身貧寒,許多人連文化都不高,甚至根本是文盲,但不妨礙他們能大勝仗。

所謂兵法,只不過是一種思想的再現。比如《孫子兵法》,說它是一部哲學著作也不為過。什麼是哲學呢?哲學往往不給你標準答案,只打開你的思想,激發你的思維進入更高層次的思辨中。

可恰恰就有不少人缺乏這種哲學思辨能力,一門心思鑽到兵法裡去研究“術”道,結果書上怎麼說,他們就怎麼做,反而喪失了自己的思想能力,成為了書本的傀儡。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就是這個道理。

紅色軍隊中將星如雲,但出身大都不好。秦基偉小時候是苦工、洪學智家裡是貧農、韓先楚是個學徒工、劉華清主席也是貧農、大名鼎鼎的獨臂將軍賀炳炎,小時候是背煤的苦力。這幫泥腿子將軍的起點文化程度絕對不高,但拉出來彷彿個個都是天才,帶兵打仗是誰都不怵。這其實有兩方面的原因:

1.善於虛心總結經驗,戰爭中學習戰爭,各方面不斷提高自我修養,分析經驗教訓,切身處地的成為戰爭“專業戶”。

2.毛澤東的哲學思想在凝聚與演變過程中不斷改造與提升了這些人,讓腦筋變靈活了,善於開發與解決問題,善於發掘出“非套路”的東西。

林彪的部隊在四平血戰後立馬大練兵,把此前戰鬥中總結的東西全部回爐一遍,想出針對性的措施,此後無城不破。解放軍打金門,損失慘重,馬上商討決議,再打一江山島,立體化協作都搞出來了;等上了朝鮮,機械化作戰、步坦協同、特種滲透、後勤隱蔽、戰術防空、炮火間射、噴氣式空戰全琢磨透了,變化總結的速度那叫一個猛。

從面對“豆戰車”束手無策,到極小代價爆破掉英軍“皇家重坦克營”,已經是思想、眼界上一個質的蛻變過程了。

這樣的部隊,能不出天才,能不出將星?當你還在嘲笑XXX是個泥腿子,是個文盲的時候,他們已經在實踐與思考中完成了人生的進階,跨入了更高層次的維度。

相反對比下國軍那邊,有些人還是黃埔畢業的,但他們絕對屬於不善於總結戰爭的範例。八年抗戰,越打越回去,戰術戰略一成不變。

比如薛嶽的長沙會戰,前幾次好不容易勝利了,“天爐戰法”吹上天,舉國上下一片歡騰,結果後面日本人換了畑俊六為帥,小鬼子直接換了個方向進攻嶽麓山陣地,國軍立就馬手足無措的崩盤,簡直可笑至極,無怪乎常公都覺得恥辱萬分。

最應該感謝的,是那位能從思想到政治上,帶給整個體系以活力的偉大領導者。


王司徒老百科


為什麼一些軍事天才出身貧寒又沒學過兵法,但是卻很能帶兵打仗?

太公我曰:自古善於帶兵打仗的軍事天才皆通於“道”“理”“易”也!!用爾等“孫武輩”的話說就是善於掌握用兵打仗的內在本質和變化規律,而用兵打仗沒有貧富之分,只有勝敗之分,而勝敗之分取決於通於道、理、易和背於道、理、易!出身貧寒的軍事天才雖然沒有學過兵法戰策,但是他們在實踐中參透了“道”“理”“易”,把握了戰爭的本質和變化規律,所以很能用兵打仗……

相反那些學過兵法的將領如果沒有參透“道、理、易”,不能把握戰爭的內在本質和變化規律,雖然偶爾能僥倖打勝仗,但必然會一敗塗地!!!商紂世代積累用兵打仗經驗七十萬大軍一敗塗地是因為他沒有參透“道、理、易”,不懂用兵打仗的變化規律;王離、章邯領兵打仗數十年精兵數十萬不懂戰事之變亦然潰敗;蔣介石數百萬精兵熟讀兵法表面之皮毛不懂治兵之道和用兵內在之理和戰時之變亦然被土八路打敗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太公我曾有言“通於道則易”“背於理則難”“不知其變者必失”,用兵打仗亦如此!!例如崎伯僅是一個醫者,卻通過對治身理病的醫學知識的總結參透了治兵理政的“道理”從而指點軒轅黃帝打敗了蚩尤和炎帝完成了一統天下…雖然崎伯沒有學過兵法戰策,但是治身理病之法與治國理政之理相通……伊尹指點商湯、姜尚指點周武王、劉伯溫指點朱重八都是例子!!!


0阿爾弗雷德約德爾


中國歷史上的軍事天才有很多啊!比如兵仙韓信出身沒落的貴族,從小家裡就非常窮困,他青年時混得依然很慘,連飯都吃不起,若不是一位洗衣老婦的施捨,他可能就餓死了。儘管韓信沒拜過名師,沒系統學過兵法,可他卻能在戰場上叱吒風雲,百戰百勝,不得不說他是一個軍事天才。


再者我們來說說混亂的五胡十六國時期,後趙開國君主石勒也不失為一個軍事天才。石勒是羯族人,其種族是匈奴人從中亞帶回來的的奴隸。西晉末年,大量少數民族內遷,很多人淪為漢人地主的佃農,地位非常卑賤。石勒身為更低一層的羯胡,更是經常被別人賣來賣去。


毫不客氣的說,石勒不僅不懂兵法,連字都不會寫幾個,可這樣的人卻能橫掃中國北方,書寫一個奴隸通過奮鬥成為皇帝的神話。石勒能取得如此成就當然不是巧合,而是曲折的經歷和生活的磨難成就了他。

後來南朝劉宋的開創者劉裕也和石勒經歷十分相似。劉裕出身貧苦,平常要靠砍柴,編草鞋為生,有時甚至還被逼得通過賭博來貼補家用。艱辛的生活鍛煉出了劉裕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學習能力,在後來的從軍生涯中,劉裕從實戰中汲取到很多作戰經驗。有了這些作為基礎,劉裕揮師北伐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成為中國歷史上首次北伐成功的人。


歷史探索機


實際上讀書是培養不出來真正的人才的。真正的人才只有在實踐中磨練出來。以黃埔軍校為例,我們通常都講黃埔軍校的優秀人才都跑到共產黨這裡來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以學習成績論,許多學習成績好的都留在了國民黨。但為什麼留在共產黨的大多成為傑出統帥,留在國民黨的大多則平平常常,區別就在於實踐。林彪在黃埔軍校時學習成績實際上不怎麼樣,可是留在共產黨的黃埔生有一個巨大的優勢,那就是要統率軍隊和國民黨進行殊死搏鬥。而國民黨的黃埔生一是這樣的機會不多,二是國民黨處於巨大優勢,國民黨的黃埔生不會進行殊死搏鬥,通常也遇不到。所以共產黨的傑出統帥,包括林彪在內,是在平凡的殊死戰鬥中磨練出來的。粟裕同志沒有上過黃埔軍校,可在南方進行了十年殘酷的游擊戰爭,時刻處於國民黨大軍的圍剿追捕之中,在這樣的環境中生存下來的人,即便沒學過,也會成為優秀的統帥。所以實踐方出真知,實踐才能真正培養磨練人才。我們的傑出將領不是黃埔軍校培養出來的,而是在殘酷的戰爭中磨練出來的。


豬豬俠47047983


首先,我很不同意軍事天才這個說法,我認為張正隆先生在雪白血紅中發明的那個詞更合適,就是戰大系高材生。

軍事屬於一種邊緣學科,既不同於科學,又不同於藝術,但是同樣需要學習。戰大系高材生的這種學習多半不是在課堂中,而是在實踐中。他們的學費就是鮮血。

應該說,中國的開國將帥大部分都是戰大系的,就是戰爭大學,這批將帥都是從實戰中學習的戰爭,的確他們沒有在學校中學習軍事知識,但是他們每打一次戰鬥都要自己總結自己的經驗教訓,每打一仗都要提高一步,我讀的書不多,只看過許世友和吳忠的回憶錄,這兩位一個是開國上將,一個是少將。都是所謂的沒有學過兵法,但是在他們的回憶錄中,經常是對於戰鬥中的敵我形勢的各種因素進行分析,對於各種問題進行總結,提高出一個類似於理論的東西出來,那種一揮手就往上衝的做法越來越少,許世友特別提出在當了團長以後,自己也是逐漸跳出能打能衝的侷限,開始注意各種問題,開始用腦子打仗了。吳忠更是總結小部隊在過封鎖溝的時候,梯子的腿要處理一下,不能發出聲響,在一次戰鬥後,還特意回戰場,去看敵人的防禦工事。這不是學習是什麼?神劇中那種一拍腦袋,一聲怪叫就往上衝的情節只能出現在神劇中。

在戰爭大學這所大學中,沒有什麼天才,都是用鮮血交夠了學費才能畢業,每一位開國將帥的回憶錄中都會懷念自己失去的戰友,在戰爭大學這個淘汰率極高的大學中,能夠畢業的毫無疑問就是非常能打仗的。但是他們不是無師自通,都是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沒有什麼天才,都是用鮮血做學費。

象中國開國將帥這種一下子打了二十多年仗的情況並不多見,可以說是世界軍史上獨一無二的現象。以後再也不會有這種事情了,從戰爭中學習戰爭不會再有太多的機會了,當然實戰是軍隊不可缺少的一課,只不過這種機會不是隨便有的,這種情況下,平時的學習更為重要。而且軍人打贏的都是上一場戰爭,對於下一場戰爭能不能打贏,都是一個問號,正是因為這樣,在建國後劉帥在南京開辦軍事學院,讓這些戰大系高材生統一回爐補課,就是為了打贏下一場戰爭。這個方面,蘇聯的伏羅希洛夫和布瓊尼兩位元帥是非常著名的反面教材。而這兩位元帥就是蘇聯國內戰爭這所戰爭大學的高材生,但是在衛國戰爭這所戰爭大學中卻沒有考及格。

李雲龍在軍事院校那段可不是瞎編的,他的故事都有原型的。回爐補課的目的就是要把這些將軍的戰場經驗提高到理論層次,真正的做到可以對於未來戰爭不陌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