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崛起正當時,農業發展新方向恰逢其時!

數字經濟崛起正當時,農業發展新方向恰逢其時!

數字經濟是人類社會發展出的一種新經濟形態,如今日益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在全球經濟發展中佔據著重要位置。不少國家和企業積極發展數字經濟,全力搶佔經濟增長新高地。不同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以土地、勞動力和資本作為關鍵生產要素,數字經濟最鮮明的特點就是以數據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有效運用網絡信息技術作為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和優化經濟結構的核心驅動力。

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獲得了高速蓬勃發展。統計顯示,2017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27.2萬億元,佔GDP比重達32.9%,數字經濟規模已躍居世界第二。隨著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取得重大進展,新的人工智能應用場景不斷被開發和挖掘。數字經濟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成為引領我國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

數字經濟崛起正當時,農業發展新方向恰逢其時!

數字經濟內涵

1、定義

數字經濟是指以使用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作為重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的有效使用作為效率提升和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推動力的一系列經濟活動。

“數字經濟”中的“數字”根據數字化程度的不同,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信息數字化(Digitization)、業務數字化(Digitization)、數字轉型(DigitalTransformation)。數字轉型是目前數字化發展的新階段,指數字化不僅能擴展新的經濟發展空間,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而且能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整個社會轉型發展。

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後的一種新的經濟社會發展形態,更容易實現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日益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數字經濟崛起正當時,農業發展新方向恰逢其時!

2、關鍵要素

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一樣,數字經濟活動也需要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和相應的基礎設施與之配套。與以往不同的是,其中很多要素都需要數字化,且會產生數據這一新的生產要素。

數據成為驅動經濟增長的核心生產要素

大數據和雲計算等的融合推動了物聯網的迅速發展,實現了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互聯互通,導致數據量呈現爆發式增長。全球數據增速符合“大數據摩爾定律”,大約每兩年翻一番。

龐大的數據量及其處理和應用需求催生了“大數據概念”,數據日益成為重要的戰略資產。美國政府認為,大數據是“未來的新石油”,是“陸權、海權、空權之外的另一種國家核心資產”。數據甚至被認為已經超過石油的價值,成為數字經濟中的“貨幣”。

數據如同農業時代的土地、勞動力,工業時代的技術、資本一樣,已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生產要素,而且是最核心的生產要素。數據驅動型創新正在向經濟社會、科技研發等各個領域擴展,成為國家創新發展的關鍵形式和重要方向。

數字基礎設施成為新基礎設施

在工業經濟時代,經濟活動架構在以鐵公機(鐵路、公路和機場)為代表的物理基礎設施之上。數字技術出現後,網絡和雲計算成為必要的信息基礎設施。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數字基礎設施的概念更廣泛,既包括了信息基礎設施,也包括了對物理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改造。

簡單來講,數字基礎設施是指至少有一個部分包含信息技術的基礎設施,一般包括兩種:混合型和專用型。混合型數字基礎設施是指增加了數字化組件的傳統實體基礎設施。例如,安裝了傳感器的自來水總管、數字化停車系統、數字化交通系統等。專用型數字基礎設施是指本質就是數字化的基礎設施,如寬帶、無線網絡等。這兩類基礎設施共同為各領域數字經濟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礎設施條件。

數字素養成為對勞動者和消費者的新要求

在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時代,對消費者的文化素養基本沒有要求,對勞動者的文化素養雖然有一定要求,且往往也是侷限於某些職業、崗位。但是,在數字經濟條件下,數字素養成為勞動者和消費者都應具備的重要能力。

隨著數字技術向各領域滲透,勞動者越來越需要具有“雙重”技能——數字技能和專業技能。但是,各國普遍存在數字技術人才不足的現象,40%的公司表示難以找到他們需要的數據分析人才[1]。所以,具有較高的數字素養成為勞動者在就業市場勝出的重要因素。

對消費者而言,若不具備基本的數字素養,將無法正確地運用信息和數字化產品、服務,成為數字時代的“文盲”,所以數字素養被聯合國認為是數字時代的基本人權,是與聽、說、讀、寫同等重要的基本能力。所以,提高數字素養既有利於數字消費,也有利於數字生產,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和重要基礎之一。

數字經濟崛起正當時,農業發展新方向恰逢其時!

技術進步是數字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

網絡信息技術是全球研發投入最集中、創新最活躍、應用最廣泛、輻射帶動作用最大的技術創新領域,是全球技術創新的競爭高地,也是推動數字經濟繁榮發展的不竭動力。

“移、大、雲、物、智”技術交叉發展推動近年數字經濟迅速發展

近年來,移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突破和融合發展促進了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從根本擺脫了固定互聯網的限制和束縛,拓展了互聯網應用場景,促進了移動應用的廣泛創新。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極大帶動了終端接入數量的增加,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市場佔有量已遠遠超過筆記本電腦。

移動互聯網自身也不斷演進,從3G、4G發展到5G,5G的重點是從移動互聯網向物聯網應用領域擴展,以滿足未來上千倍流量增長和上千億設備的聯網需求。

雲計算技術的普及應用,改變了IT設施投資、建設和運維模式,降低了IT設施建設和運維成本,縮短了IT設施建設週期,提升了IT設施承載能力,加快了設備接入和系統部署。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低成本的傳感器和雲計算的發展等推動了物聯網發展,據估計2020年將有500億臺互聯設備上線,未來接入物聯網的終端數量還將以十倍、百倍的速度增加,物聯網數據容量也呈指數增加,每兩年便翻倍。

對物聯網數據的處理必然需要大數據技術。計算能力的提高、計算成本的持續下降,以及數據傳輸、存儲和分析成本的下降促進了大數據技術發展。大數據技術推動了物聯網的健康發展,使之成為重要的數據採集和數據共享平臺,推動了商業應用和業務洞察力的提高。

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顯著提高了大數據自主分析能力。如果不具有智能技術,即使存在所需的龐大數據,也無法對大數據進行收集、處理、分析,無法從中發掘出新的意義、產生新的價值。人工智能技術通過讀懂視頻、音頻甚至人類自然語言,分析物聯網中大量瑣碎的非結構化數據,可以總結出其中隱含的規律,支持智能決策。

此外,人工智能的發展有助於解決物聯網設備之間各種通信協議不兼容的問題。所以,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有效運用將推動物聯網發展,實現物聯網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數字經濟崛起正當時,農業發展新方向恰逢其時!

虛擬現實、區塊鏈等新興技術未來將推動數字經濟持續發展

物聯網的發展推動了物理世界、數字世界和人類社會之間的界限逐漸消失,計算技術進入人機物三元融合發展期,虛擬現實成為人機物三元融合的重要支撐。

虛擬現實是顯示技術的深刻變革,被看作繼計算機、智能手機之後的又一通用性技術平臺。電視屏、電腦屏、手機屏顯示的無一例外都是二維畫面,而虛擬現實卻給我們提供了三維畫面的展示屏,給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式方法帶來巨大變革。虛擬現實技術也無法獨立發展,要實現虛擬現實和真實現實之間的有效互動還需要高速的傳輸技術、識別技術、計算技術等其他技術的有效配合。

區塊鏈通過加密技術能形成一個去中心化的可靠、透明、安全、可追溯的分佈式數據庫,推動互聯網數據記錄、傳播及存儲管理方式變革,大大降低信用成本,簡化業務流程,提高交易效率,重塑現有的產業組織模式、社會管理模式,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實現互聯網從信息傳播向價值轉移的轉變。

因此,區塊鏈技術也被稱為“信任機器”、新的商務基礎設施。過去兩年,區塊鏈技術獲得資本市場熱捧,在多個領域獲得迅速應用,不少國家專門針對區塊鏈出臺了相應政策。區塊鏈技術本質是一種分佈式數據庫,是互聯網數據記錄、傳播及存儲的新方式,相關數據的分析、解讀同樣離不開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將相關物品連接起來,也需要物聯網基礎技術支撐

此外,高級機器人、自動駕駛、3D打印、數字標識、生物識別、量子計算、再生能源等技術也可能成為未來的重要技術,這些技術與上述技術不斷創新融合,以指數級速度展開,形成多種技術整體演進、群體性突破,推動著數字經濟持續發展創新。

農業是提供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產業。自然要將現行經濟模式透徹瞭解,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行業工商管理高級研修班8月9日在四川成都十八步島酒店開課,課程邀請清華大學互聯網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兼物流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劉大成教授講授《供應鏈與區塊鏈雙鏈融合》,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龐紅老師講授《數字經濟與數字金融》,北大、清華及復旦等高校外聘教授李益誠教授講授《資本價值頂層設計》。歡迎新老學員前來上課。

數字農業與傳統農業和核心區別在於從“人”到“數據”的關鍵決策因素的轉換,是以數據為核心來實現生產決策的管控和精準實施。數字農業是在“互聯網+”的基礎上,以技術突破、政策扶持、土地流轉改革和新型經營主體崛起為主要驅動力,借力大數據、人工智能和物聯網,從全產業鏈角度深化數字化改革趨勢和力度,進一步提升產業鏈運營效率並優化資源配置效率。

數字經濟崛起正當時,農業發展新方向恰逢其時!

如何用數字化對傳統農業賦能?

傳統農業的發展痛點包括:

外部環境:消費升級使得農產品需求逐年上升而耕地面積較少;

生產環節:化肥農藥使用過量、機械化程度低,投入產出比較低;

產業鏈服務及銷售:融資環節複雜,融資成本高;生產和產品的非標準化導致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難以保障;鏈條冗餘、經營分散導致市場供需不匹配、生產端盈利空間被壓縮。

數字農業如何解決痛點:

依靠物聯網進行海量數據的實時獲取,實現精準農業、智能灌溉、智能溫室、精準飼養等新型經營方式;

通過大數據與人工智能進行生產經營決策的“數字化”制定,分別在種植和養殖領域各環節實現作物產量控制、疾病預防和研發進程的縮短,達到成本效益的最大化改善和提升。

海外巨頭在數字農業方向積極佈局,搶佔先機

孟山都近年來通過接連收購Precision Planting、The Climate Corporation等農業數字化公司,積極拓展在種子產品及種植、田間肥力管理和農作物健康管理類等數字農業領域的研發和應用。約翰迪爾在研發AutoTrac自動導航系統的基礎上,不斷開發在農作物環境監測、農業自動化、精準農業等領域的應用和解決方案。

把握好數字經濟發展機遇,需要我們充分利用我國得天獨厚的數據資源,發揮好數據這個關鍵生產要素的作用,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時代生產端的規模效應不同,數字經濟在需求端具有很強的規模效應,用戶越多,產生的數據量越大越豐富,數據的潛在價值就越高。目前,我國互聯網普及率超過全球平均水平,擁有世界上最大數量的網民,產生了海量的消費端和企業端用戶數據。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互聯網市場和數據資源國家,這為我國數字經濟繼續深入發展提供了便利。當前,需要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依靠信息技術創新驅動,不斷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

今天,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數據這個關鍵生產要素可以發揮更大作用。以往,不少行業尤其是製造業主要是生產導向,聚焦企業生產的過程、規模與效率。如今,我們要充分利用數據資源,發揮數據這個關鍵生產要素的作用,從海量用戶數據中洞察用戶潛在的需求,引導企業從生產導向向市場導向轉變,從經營產品向經營用戶轉變。這就要推動產業數字化,利用互聯網新技術新應用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釋放數字經濟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

發展數字經濟的一個關鍵環節是大力培養數字人才,夯實創新型國家的人力資源基礎。現在,騰訊、阿里巴巴、百度、京東等互聯網企業從消費、社交、出行、通信、支付等多個維度積累了海量用戶數據,並開發出各種核心產品來推動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在日常消費、生活服務等領域的應用。需求端的數字化轉型在行業內已經具備良好基礎,正逐步實現跨行業、跨地區的發展融合。但供給端的數字化轉型還處於起步階段。特別是製造業、醫療等傳統行業的數字化轉型仍有很大發展空間。如果說需求端的數字化轉型主要依靠海量用戶帶來的數據紅利,那麼,供給端的數字化轉型更加依賴人才驅動。培養具有數字化素養的數字人才是推進我國經濟數字化轉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基礎。

騰訊研究院

天風研究


“農業有料兒”是由紫荊傳媒推出的自媒體平臺。紫荊傳媒作為中國農業自媒體第一傳播平臺,依託紫荊創新農業研究院,聚合多方自媒體資源,為大家提供前瞻性的農業權威智庫、農業視頻欄目,以期推動中國農業事業的多角度、全方位的發展,傳播農業正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