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明明看起來友善,卻總是獨來獨往?

小不點MrLi


-01-

為什麼有些人明明看起來友善,卻總是獨來獨往?其實有時候我也常常問自己這個問題,因為我自己也是這樣的人。在表面上對每一個人都很有禮貌,看上去很友善很好接觸,但總是刻意與人保持距離,總是獨來獨往!

-02-

其實,我並不是一個孤僻的人。我的性格一直都很開朗活潑,甚至可以說幽默風趣。但是大多時候我很懶,懶得去經營一個關係,也害怕去經營一個關係!

還有就是我天性散漫,熱愛自由!總覺得任何一種關係,都會將自己束縛。

-03-

還有就是工作的關係,因為每天都需要寫很多東西,需要很安靜。所以害怕與其他人有交集,害怕與人交心,害怕那一切會破壞我苦心經營的舒適區!

所以,刻意保持著獨來獨往的疏離狀態!

-04-

當然,最主要的還是自己的心態。總有一種“子期不在對誰彈”的心態,感覺知音難尋。與人交往時,不願有任何的情感交流,但又總覺得沒有人懂我,有些病態的心理!

所以,面上的友善,只是出於禮貌的相處,不摻雜任何的私人感情!而獨來獨往只是一種自我 保護的姿態!


我所說的一切,僅為個人觀點!你可以嗤之以鼻,也可以保持沉默!當然,最好你能揮揮小手,給我點個贊,越多越好,謝謝!

長願我心如流水


我是一個表面很有善而內向的老實人,而且我喜歡獨來獨往。



小的時候我很內向,害羞,膽小,學前班到三年級每當我尿急的時候我都不敢上廁所有時候忍不住會尿褲子,其實我的內心是很狂妄的,但每當尿急的時候我依然戰勝不了內心的恐懼,每當我想開聲說話的時候我又被我的內心戰勝了,小學六年我幾乎沒有開聲說過一句話,我怕我被人說、被人笑、一次又一次地被內心戰勝了我自己。



我喜歡獨來獨往,不喜歡融入人群中,因為當大家混在一起的時候我不知道我自己應該幹什麼,不說話又顯得我不合群,說話又不敢大聲說話,放下手機不知所措,手應該放在哪裡,腳應該放在哪裡,看哪裡,一切一切的困擾使我不得安心,於是我喜歡了獨來獨往,獨來獨往可以看得更清楚自己,獨來獨往很輕鬆,完全不用管理人際關係。



上面說的都是都是我本人真實經歷。


手掌不可觸碰的距離


說起這個問題來我感覺還比較符合我本人,所以就我自己的感受說一下。

我對待身邊任何人都是很友善,很隨和的態度,但卻經常獨來獨往,很少與伴同行。首先說明並不是我的態度的原因,也不是對方的問題,有時能遇上一個跟自己聊得來,有共同話題,且家庭背景都差不多的同伴的話,自然而然會走得近一點,但如果是遇到一個任何一方面有距離的同伴的話,我都會自動的去疏遠,去保持一定的距離,因為我自我感覺兩個人相處長不了,總會有不同的分歧存在從而產生一定的矛盾,所以,表面上仍然會待人友善親切,實則內心保持距離。這也是我不能有很多知心同伴伴隨左右的原因。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即使遇到了知心的朋友,兩人在一起時可能如影隨形,但一旦彼此分隔兩地,我就又會把兩人的關係拉遠了,因為我不懂的主動去維護這樣的關係,不去主動的聯絡與朋友間的感情,所以就造成的這樣的後果。

最後覺得人應該廣結朋友,拓寬朋友圈,總是獨來獨往的人是真的很孤獨


知心甜行者


我也算是這類人,說說我內心的想法。

待人友善,是出於一種禮貌,一種尊重。我從小就被教育要與人為善,相互體諒,儘管有時候會有些小摩擦,但是我還是儘量的避免與他人發生衝突。

其實,更多的是想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很多無關緊要的事情,忍一忍笑一笑就過去了,沒有必要浪費時間去爭吵。

除了一些原則性的問題,需要解決的事情,否則我是不會據理力爭去辯論,或者是跟別人深入探討的。

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說多了,說到人家不喜歡的地方,說不定人家會往心裡去,帶來這種矛盾就沒必要了。

但是對於家人好朋友,我不會刻意做到友善,關鍵還是能給出實質性的幫助。所以,對於關係好的朋友,提出幫忙我能做到都儘量做。

同時,我是一個比較喜歡獨處的人,不喜歡整天一幫人鬧哄哄的在一起,聚會也很少去。

我朋友不多,但是有幾個好朋友,在我需要幫忙的時候也很爽快。我覺得這樣就挺好。


伍鋅在讀書


其實友善跟獨來獨往並不矛盾。獨來獨往只是一個人做事或者生活的習慣,並不代表這個人就一定是孤僻的。

也許他是一個內向的人,這樣的人可以很友善,因為受教育的環境、家庭的影響,讓他成為一個不粗魯的人,良好的習慣趨勢使他不能對別人無動於衷,但他性格內向,喜歡獨處,不喜歡太多與人相處,不喜歡太多的社交,因為對內向的人來說,渴望獨處不僅是一種偏愛,它還影響著健康和情緒,內向的人因為社會壓力和交往需要消耗大量的精力,所以需要時間來獨自恢復。

為什麼喜歡獨來獨往?


因為有些人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有看不完的書和電影,還有很多社交活動要參加,他們認為和自己無關的人沒有必要,也沒有精力去閒扯。表面上他們總是孤獨的,大概只是和你沒什麼交流,並不代表他們很孤獨,他很可能會和另一群朋友玩的很嗨,只是你不在他的朋友圈裡。

在我們與人相處了很長時間之後,我們都或多或少感到疲倦。畢竟,每個人都不一樣,我們前進的步伐也不一樣。朋友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把那些等人的時間,都用起來,我不知道能做多少事情了。”我們總是需要充足的獨處時間來平復與人交往後的疲倦,以及恢復與人交往後消耗的精力,或拿這些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用你自己的步調來決定你是否需要給自己更多的時間。社交的快樂來自社交的質量,而不是數量,來自交流的深度而不是頻率。他們並非獨來獨往,只是過著自己的生活方式。

——大話精神,一個專注於精神心理疾病的公眾號。


大話精神


其實友善反映出的是一個人的修養,而獨來獨往折射出的是一個人的行事作風,這二者並不矛盾。

為什麼有些人明明看起來友善,卻總是獨來獨往,讓有書君從三種分類來跟大夥兒說道說道:


第一類人:無法改變他人,只能選擇獨善其身。

人是群居的生物,從社交屬性方面來說,還是渴望與他人交流、溝通的。

但當你的真心總是碰到敷衍,當你的好心總是遭遇曲解,當你的行為總是與他人格格不入時,再熱烈的心也會冷卻,再好的修養都無法修補你內心的傷。

所以這一類人往往寧願選擇獨來獨往,也不願再輕易拋出自己的真心,用距離豎起一道保護自己的盔甲。這屬於不想讓自己再受傷的無奈之舉。

第二類人:有太多的追求,不想費時在無效社交上。


生活中不乏有些人,他們奉行“活到老學到老”的準則,不喜歡將時間用在一些沒太大意義的社交活動上。

多數人聚在一起是為了要組隊對抗寂寞,打發無聊時光,而這一類人擔心的卻是時間不夠用。

他們屬於對自身有追求,有特定方向的一群人,除了必要的會面與交流,其他社交統統迴避。

這一類人每天按著自己既定的計劃快樂前行,奔跑在自我成長的大道上。你看著他們每天行色匆匆、奔波忙碌,但實則他們樂在其中,充實滿足。

他們是人群中的特立獨行者,隨著時光的流逝在一天天的蛻變,變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第三類人:嚮往獨處,喜歡清靜自由的空間。


這一部分人,生來就不喜歡太過繁雜的人際關係,他們嚮往簡單。

你說他性格內向也好,說他孤僻也罷,總之他們更喜歡獨處,喜歡享受那一份化繁為簡、避世而居的清靜與自在。

在紛繁熱鬧的環境中他們反而有些不適應,極易疲憊,分分鐘想逃離。

他們大多熱愛大自然,一回到山水之間就彷彿甦醒了般精神奕奕、神采飛揚,哪裡還有半點人群中木訥的樣子。

這部分人交友也貴精不貴多,不追求交友廣闊,只嚮往歷久彌堅,所以大部分時間他們都是獨來獨往,偏安一隅。

待人和氣、友善這是一種修養,也是由內而外散發出來的一種氣質,而獨來獨往卻反映出一個人的性格與性情,這二者之間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我就是這樣的人。題主的附言闡述比較到位。待人友善是修養,獨來獨往是性格,還是有幾分道理的。我原來在一個小地方工作,後來放棄較好的職位,到北京來闖蕩。其實,我一直有一個夢想,就是打開房門就是繁華世界,關上房門就是歲月靜好。這是我感到最舒服的心理狀態。有朋友來,我很高興很熱情;沒有朋友來,我更享受那份寂寞孤獨。這種寂寞孤獨,正好用讀書寫作來充實心靈。

上班的時候,我與人為善,與談得來的人也是談笑風生。下班的時候,我卻願意獨來獨往,不喜歡那種呼朋引伴、吃喝玩樂,所以,有的同事會認為,我不容易接近,朋友少,甚至孤芳自賞、自命清高。其實,對這種誤解,我一般不解釋,哪一種心靈狀態舒服,我就採取那種心靈狀態,我已經不需要外人來肯定了,更不會在乎外人的評頭論足,內心很安詳,生活很快樂就行了。吃喝玩樂,對你是一種快樂。端著咖啡,坐在窗前看書,是我的快樂。

另外,獨來獨往,喜歡獨立思考。我為什麼要獨來獨往,因為我在路上在吃飯在坐車時,習慣了構思和思考,在腦子裡打草稿。一旦到家,我就開始動筆整理。這樣的效率才高。否則,你和一群人行走,不說話,你合群;說話,就要佔用你的腦子。兩害相侵取其輕吧,只能犧牲別人的看法了,因為思考和構思,才是我的正事。

還有一種性格,就是太關注別人的感受,太委屈自己了。比如,我要和別人出門,我一定仔細詢問對方喜歡怎麼走、喜歡吃什麼、願意看什麼,特別照顧別人的感受,生怕別人心裡不舒服。有時候,陪別人出門,別人開心,我活受罪。與其這樣的,不如我自己安排自己的行程。一個人出行,隨心所欲,天馬行空,只要指的是思想。不必考慮別人喜歡什麼話題,不必附和別人的觀點,不必照顧別人的情緒,享受這個孤獨的美好。

其實,這樣做也沒有什麼不好的?每個人都應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有句詩歌: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有些人喜歡熱熱鬧鬧的,活在別人在意的群體裡;有的人喜歡安安靜靜的,活在自己在意的狀態裡。兩種為人處世的方式,我只是更喜歡第二種,當然,因為工作需要,我也能融進第一種生活和工作狀態;如果工作不需要,我會迅速切換到安安靜靜、享受孤獨的狀態裡,都挺好的。


職場火鍋


我覺得與人為善與獨來獨往並不矛盾,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與人為善是修養,獨來獨往是個性。與人為善是為了不苛求他人,獨來獨往是為了不難為自己。

與人為善,不以自己的好惡來要求他人,不以自己的標準來衡量他人,尊重個體的不同,求同存異。不搬弄是非不出口傷人,這是為人的善良也是做人的修養。



可太多時候,你一片好心卻受到曲解,你委曲求全卻被認為是理所當然。你以為退一步風平浪靜,人家卻當你好欺負得寸進尺,變本加厲。


“沒人會喜歡獨處,不過是不喜歡失望”。如果思想上不能交流,如果語言上不能溝通,行為上不能認同,那麼寧願守著一個人的孤寂也不要那虛假的熱鬧繁華。

與人為善是一種修養,也是一種客套的疏遠,不計較,才是真正的淡漠;獨來獨往是一種個性,也是一種無奈的躲閃,不苛求,才是真正的自愛。


守望麥田


偶然看到這個問題,情不自禁點進來。因為我就是那樣的人,看起來與人友善,實際上獨來獨往。為什麼會這樣?看到有人說:與人友善是修養,獨來獨往是性格。前半句,我認同。後半句,我覺得,值得商榷。



待人友善,確實是一個人內在修養和品性的外化,也是一個人在群體中立足的條件。過於孤高自傲,或生性冷漠的人,很難在群體中維持人際關係的平衡與和諧,自然也會因此而給自己的立身行事,帶來不利影響。



人前友善,人後為何獨來獨往?不是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嗎?有兩種可能:一是,人家其實也是群居動物,只是人家的圈子,與你的圈子沒有交集,所以你看不到而已。



另一種可能,是人家確實人前淺笑盈盈,人後少於人言。某種程度上,我就是這樣的人。為什麼?因為我需要獨立的空間和自由的時間,來達成自己的夢想:遍讀三教經典,一為明心見性,二為傳承絕學。而人際交往過廣過密,會耗去很多時間,帶來諸多煩惱。



這不是性格孤僻,而是個人追求不同導致的路徑選擇差異罷了。或許有一天我撞了南牆,又會回到人堆裡,呼朋喚友,推杯換盞,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未來會怎樣,誰知道呢?


被催稿的牧羊悅


你看到的也許並不是全貌。待人友善卻獨來獨往,有三種可能:
1、希望合群,但不會打交道

你身邊應該就有很多這樣的人。比如我一個同事,其實很喜歡融入群體,只是每次大家一起聊天他顯得有點緊張,生怕

接不上話,一遇到冷場就無比尷尬,慢慢地自己也就很少靠近圈子,而是選擇遠觀了。

2、情商夠高,只是喜歡獨行

他可以自如地切換狀態,需要的時候可以在人前長篇大論、帶動聊天氛圍。

但他更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可能是想留給自己更多的時間來獨處,比如沉思、看書或長跑,也可能是不想浪費太多的精力在交際上。

3、獨來獨往只是跟你不交往

這種人在熟人面前話多的很,俗稱悶騷類型

只不過他們是小範圍的外向,僅針對一部分朋友。他們的圈子很小,都是精挑細選、聊的來的人。面對其他人時,則恢復撲克臉,表現得冷漠孤僻。

最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求。有的人獨處很輕鬆,和人交往卻耗費精力;有的人喜歡

在人群中獲得力量一個人時覺得寡淡無味。這都沒問題,只要你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相處方式,就好。

然後記得,友誼的質量遠比數量重要得多。


歡迎點贊並關注“夏小糖的心理驛站”,最實用的人際關係、情感分析、最好玩的心理測試、人性揭秘都在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