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晚年誰都不相信,唯獨此人是個例外,早年曾爲劉邦祖先守墓

漢武帝一生沉迷女色,後宮有多位佳人先後失寵,為重新獲得帝王的恩寵,後宮諸位多邀請女巫入宮,試圖以巫術達到目標,同時,對其所嫉妒者便施以巫蠱之術。一時間後宮迷亂,時有發生因後宮的巫蠱之事而牽連朝中大臣的事件,而此時,皇后衛子夫年老色衰,失去漢武帝的寵信,同時,外戚家族衛氏於朝廷當中的權勢日盛。

漢武帝晚年誰都不相信,唯獨此人是個例外,早年曾為劉邦祖先守墓

漢武帝晚年的時候身體逐漸的不好了,在常人看來這是很自然的事,可是,漢武帝本性多疑,就認為這是有人詛咒他導致的。於是,他就派奸人江充去調查,看看究竟是誰在詛咒他。由於,這江充與太子有舊仇,索性就開始把主意打到太子頭上,試圖汙衊太子劉據詛咒皇帝以洩心頭之恨。

這太子詛咒皇帝的事放在哪個朝代可都是大逆不道的事情,太子知道自己的父親多疑,在情急之下就只能夠調集人馬殺死了江充,但是,正因如此皇帝對太子密謀詛咒自己就更加深信不疑了。之後,太子就調集手下人馬與武帝的平叛軍隊在長安城展開了一場大戰,結果,以太子的失敗告終了,太子全家也都跟著遇難。

漢武帝晚年誰都不相信,唯獨此人是個例外,早年曾為劉邦祖先守墓

這裡,除了剛出世的孫子倖免於難(即後來的漢宣帝)外無一倖免,這就是漢武帝末年那場有名的“巫蠱之禍”。

可是,這太子歷來忠良,被奸人陷害陷入了“巫蠱之禍”,是天下人都心知肚明的事。因為,漢武帝的威嚴過於的強勢,沒人敢為他辯解,也沒人敢為他伸冤,十分的可惜。直到後來太子起兵自衛,也沒有人敢勸諫皇帝,讓武帝不要殺死太子。就在此時,卻有一個名叫車千秋的人很同情太子的遭遇,於是,站出來為太子伸冤了。

車千秋,戰國時田齊後裔,其先人於漢初徙居長陵(今陝西咸陽東北),原為高寢郎,一直守護供奉著高祖陵寢。可以說,作為守著漢高祖廟的一個護衛,這樣的做法實在是勇氣可嘉,後來,漢武帝也是對他加以重用,一直做到了丞相。

漢武帝晚年誰都不相信,唯獨此人是個例外,早年曾為劉邦祖先守墓

車千秋礙於階級身份,他沒有太多文化,也說不出像那些朝廷重臣一樣高深的道理。在奏疏中他要為太子伸冤,只得這樣寫道:“按照大漢律令,太子私自調用軍隊罪不至死,處以鞭刑就夠了。就算太子沒有陛下您的命令殺死了江充,那也構不成什麼大罪。”在奏疏的末尾他還聲稱:“是自己夢到了一位白頭翁,那個白頭翁讓他這樣說的。”

當時的漢武帝已經覺得自己對不起太子了,後悔了當初魯莽的做法。一看到車千秋呈上的這樣一封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的奏疏,武帝更是感觸良多。於是,武帝立馬召見了車千秋。武帝一見到車千秋就覺得此人身材魁梧、一表人才,很是欣賞。

漢武帝晚年誰都不相信,唯獨此人是個例外,早年曾為劉邦祖先守墓

還告訴車千秋:“我和劉據的矛盾是父子倆的矛盾,他們這些人都不願意也不敢摻和進來,只有你不這樣認為。這一定是高祖皇帝顯靈了,特地派你來開導我,我一定會重用你的。”當即,漢武帝就任命車千秋為大鴻臚(相當於外交部長)。沒想到,就在幾個月之後,車千秋又得到了擢升,此時的車千秋升任為丞相,並被封為富平侯。

這樣一來,很多人就對車千秋看不順眼了,他沒有什麼功勞,給皇帝一封奏疏就能做到丞相,這可是漢朝開國以來都沒有的事,放到哪朝哪代都是說不通的事情。特別是匈奴的單于聽到車千秋無故擢升的事情,還嘲笑漢武帝任命丞相“像小孩子玩遊戲一樣隨便,漢家威嚴受損了”。

漢武帝晚年誰都不相信,唯獨此人是個例外,早年曾為劉邦祖先守墓

不過,車千秋並沒有讓漢武帝失望,反而,讓那些輕視他的人對他刮目相看。

即便自己沒有朝臣們的學問深,更沒有他們的功勞大,車千秋依舊憑藉著自己的精明能幹、忠厚,在丞相職位上幹得風生水起。不僅漢武帝看到之後對他很是滿意,其它的朝臣也對他也是豎起了大拇指。直到武帝晚年殘暴、多疑的時候,車千秋也沒有受到牽連,還利用自己的職權做了很多利國利民的善事。

在漢武帝去世後,八歲的漢昭帝就繼位了,車千秋因為漢武帝的重用也理所應當的成為了其輔政大臣之一。當時的大將軍霍光手握重權,有著漢家天下最高的權力,在朝堂上是誰也不敢得罪一把手,霍光卻唯獨對車千秋畢恭畢敬。

漢武帝晚年誰都不相信,唯獨此人是個例外,早年曾為劉邦祖先守墓

雖然,霍光希望這位和自己一起接受武帝遺詔的輔政大臣時不時的給自己提提意見,希望自己的政治工作能夠在車千秋的建議下有所改進,但是,車千秋一直表現的很謹慎謙虛,謹言慎行。同時,車千秋也慢慢地開始遠離朝政,表示:“朝廷有霍光就足夠了,也不負武帝的重託。”在此之後,霍光因為車千秋不貪戀權位非常看重他,還經常表彰他的功勞。

車千秋最後的結局也是不錯的,善終於丞相的職位之上。漢代丞相因為皇帝多疑或者中央集權的需要在位的時間都不長,或者大多死於非命,然而,車千秋卻一直安安全全地做了十二年的丞相,這在漢代是很難得的。

『《漢書》、《資治通鑑—巫蠱之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