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感——找到能力与挑战相匹配的最佳心流状态

(文字来源于原创网络播客节目《亦谈亦唱》,版权归属济南新卓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及作者本人。如有引用,请联系作者。)

前几天听梁冬和吴伯凡老师的《东吴相对论》,有一个词对我很有启发,叫“沉浸感”。吴伯凡老师认为沉浸感就是投入其中、忘乎所以、自得其乐那么一种状态,比如让你晚上可以不睡觉一直做的事情,或是早上醒来一睁眼,突然就想爬起来去做的事,这些事可以是你的工作,可以是你的爱好,可以是使命感很强的一些事,也可以是细小到哪怕一本书、一张纸、一篇文章、一首音乐,都可以。

沉浸感——找到能力与挑战相匹配的最佳心流状态

其实,提到沉浸感,我突然想到了我的父亲。家父是一位机械电子方面的工程师,至今我仍然认为他具有我永远无法超越的才华和毅力。在我还小的时候,我经常看到父亲一个人把自己关在他的工作间里,完全投入到他喜欢的工作中,其实他的工作就是在整整一间屋子的零部件和图书资料里钻研数据、绘制图纸或是调试设备,在我的印象里,他总是蜷在一大堆资料和设备中间,几乎一动不动的待上一天。每次吃饭,我妈和我都要喊他好几次才行。甚至我后来曾经在想,要是没有人去打扰他,他是不是连白天黑夜都不会在意。

我觉得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了,虽然吸引他的那些东西在很多人眼里都特别枯燥乏味,甚至一文不值,但是对于喜欢的人,那简直就是巨大的财宝。

我想很多人都有能让自己沉浸其中的事,比如打篮球、比如看电影,比如玩游戏,做这些事的时候好像真的可以暂时忘掉周围的真实世界,就像自己和时间脱离了一样。

所以这就出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词“沉浸感”。我想这个词的字面意思已经不难理解了,但是问题是:

是不是只有在我们真心喜欢的事情里,我们才能沉浸其中呢?我们沉浸在一件事物中的时候,是否能感受到满足或是快乐呢?这种沉浸感可以作为我们行动的出发点或动力吗?

沉浸感——找到能力与挑战相匹配的最佳心流状态

我们刚刚听到了一首歌,有多少人很享受地把这首歌听完而没有去按你们屏幕上或是手机上的快进键?不管是听歌还是听节目,你们沉浸在这种状态里了吗?是因为这首歌好听,正好符合大家的情绪,还是因为我刚才卖了一个小小的关子,稍微吊了一下大家的胃口呢?

其实,这就是沉浸感开始的两个重要原因——喜欢和兴趣。这个问题不难解释,从喜欢的层面上说,我们很难在自己不喜欢的事情里找到满足,比如你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说着自己言不由衷的话,或者和一些自己讨厌的人在一起相处,那一定不会特别快乐,更不会投入其中。但是,为什么我们又会慢慢喜欢上一些自己一开始没那么喜欢的事情,这就是刚才我们说的第二个原因,兴趣。我们会慢慢发现自己所处的环境、所做的事情、身边的人,他们中的那些兴奋点,会一点点的让你产生期待,会希望知道下一步是什么,会怎样,所以我们也会慢慢沉浸在这样的环境里。但是,即使是喜欢和兴趣,也并不意味着就能够带领我们完全沉浸其中,也不敢说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这种沉浸感。为什么呢?

沉浸感——找到能力与挑战相匹配的最佳心流状态

很多人认为,沉浸感是一种很幸福的感觉,因为沉浸有一种主观性的行动倾向,是很难被外力强加完成的。

那么,既然沉浸是完全处于某种境界或活动中、全神贯注于某种事物的一种状态,那沉浸其中是不是一定让人感觉到愉悦和满足呢?

这里要说到一本书,这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写的一本书叫《最佳心理体验》,也有人翻译成《当下的幸福》。这是一本关于心理学的图书,里面就讲到了心流理论。我们说的这个沉浸理论也是这位心理学家米哈里在1975 年首次提出的,他指出,当人们在进行某些活动时会完全投入到情境当中,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且过滤掉所有与活动不相关的知觉,进入到一种沉浸的状态。

沉浸感——找到能力与挑战相匹配的最佳心流状态

米哈利认为沉浸式体验往往既包括人的感官体验,又包括人的认知体验,两者结合的活动才能创造最令人投入的心流。

感官体验包括什么呢?比如我们在游乐场或是主题公园,很多活动或者游戏对人有一定挑战,比如攀岩、比如碰碰车、打气球等等,主要是利用人的感官体验,从而让人感觉到爽或者刺激。利用感官刺激达到的心流状态,有即时性的特点,也就是说,沉浸其中的人差不多马上就能感受到沉浸式的愉悦和满足,但是这种感觉很难维持长久。

认知体验又包括什么呢?比如下棋,研究、写作、教学等等策略类的活动。在我们运用认知体验沉浸于一种活动或是事物中的时候,我们是很难主动意识到这种愉悦和满足感的,而且这种具体的事物或活动,也很难说一定是一件特别愉快的事情。比如数学家在很忘我地计算一道世界难题,或是棋手在全身心的进行一场棋类比赛,其实过程都是相当辛苦和劳累的,是非常消耗精力体力甚至是很痛苦的事情。但是当数学家破解了世界难题,或是棋手赢得了比赛,他们一下子从那种忘我的状态里跳出来之后,愉悦感和满足感就一下子呈现出来。但是我们不是说这时候才有愉悦感和满足感,而是这个时候,人才感受到刚才沉浸其中的那种愉悦和满足,换句话说,这种感觉常常是有延迟性的,但是一旦获得,持续的时间通常也比较长。

沉浸感——找到能力与挑战相匹配的最佳心流状态

说了不少比较枯燥的理论性的东西,可能很多朋友会说了,我平常也不进行理论研究,也不计算什么数学难题,也不是运动员要进行比赛啥的,我就是喜欢看看书,看看电影,玩玩游戏,聊聊天,我怎么能感受到沉浸其中的乐趣呢?

刚才我们说到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提出的“心流”理论。这个理论的核心就是说人在技能与挑战匹配时才能达到这种心流状态。大家注意,这位专家只是说技能和挑战匹配,就容易形成心流,但人家没说什么技能和什么挑战,对吧?

所以我就回答刚才这首歌之前我提的那个问题。很多朋友也不进行理论研究,也不计算数学难题,也不是运动员要进行比赛,就是喜欢看看书,看看电影,玩玩游戏,聊聊天,怎么能感受到沉浸其中的乐趣呢?心流理论回答了,技能和挑战匹配就可以。你看,唱KTV需不需要技能和挑战匹配呢?打麻将需不需要技能和挑战匹配呢?玩电脑游戏需不需要技能和挑战匹配呢?甚至我们去看书、听音乐、看电影、聊天,需不需要技能和挑战匹配呢?只要你想玩的爽,耍的嗨,干的投入、尽兴、忘乎所以,乐不思蜀,都是这种技能和挑战匹配的结果。

不信,咱们就再举个例子,比如大家都爱玩网络游戏,我们可以试想以下,什么游戏会让我们废寝忘食、沉浸其中呢?肯定是那种有一定挑战,并且我们自己有能力应对这个挑战的游戏才最好玩。如果太难,估计在尝试几次后就放弃了,就算不放弃也肯定会越来越焦虑,而感受不到游戏本身应有的乐趣和满足。而如果太简单,很容易通关,我们又会觉得无聊,很快就会放弃这个游戏,根本谈不上沉浸其中了。

所以,结论就是,心流体验是人的最优体验,在我们面临的挑战和本身能力相匹配的状态下,我们就能达到最合适的心理状态,沉浸在当前情境中,达到忘我的状态。

这个结论还有一个现实层面的指导性意义,那就是我们知道了自己为什么会沉浸于某些活动之中,就应该首先区分一下这个活动的意义,如果是能带来更美好和谐的幸福生活、更自由轻松的精神享受,更丰富有益的社会价值,那这样的活动就可以投入和沉浸其中,但是如果相反,像网络游戏、赌博吸毒或者不务正业、危害社会的一些活动,即使再让人有沉浸其中的享受,也要坚决远离。

最后给大家一个小小的建议,有时间可以看一点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或是文章,当然一定要看专业一点的图书而不是心灵鸡汤之类的美文欣赏。因为了解自己并不可怕,控制自己是终身都需要完成的一件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