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飛彈鎖定的飛機能不能逃脫?

玻璃霸王


喜歡看大片的軍迷經常會在電影中看到類似場景:己方戰機被敵方導彈鎖定,情勢萬分兇險,而就在那千鈞一髮之際,飛行員駕駛戰機做了個漂亮的空中翻轉動作,成功擺脫了敵方發射來的導彈,令人心潮澎湃。可是,電影情節始終是經過加工的藝術品,如果戰機在現實中真的被導彈鎖定,那它是否能逃脫呢?

這個問題其實不能一概而論,必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例如美軍的SR-71高空高速戰略偵察機,它的服役生涯中曾被多次發射過導彈打擊,但至今為止仍未出現過被擊落的情況。SR-71之所以能在被導彈鎖定的情況下都瀟灑離去,主要靠兩點:飛得快和飛得高。其實從原始速度上來講,即使SR-71當年憑藉3.2馬赫的絕對速度擺脫過蘇聯地空導彈的攻擊,但那時蘇聯最常見的SA-2防空導彈最大速度為3.5馬赫,速度上還是更勝一籌的。不過,地空導彈的發射點是地面,其3.5馬赫的最大速度並不是瞬間就可以達到的。SR-71是一款高空高速偵察機,當它接近最大速度飛行時,它的飛行高度大概和很多地空導彈的最大接合高度劃等號,被擊中的概率就會變小。

可以說,在導彈性能相同的前提下,戰機飛得越快、飛得越高,它的不可逃逸區就越小,越能夠通過加速來逃離導彈的攻擊。而面對射程更遠、精度更高、反應更快的空空導彈鎖定時,一般會選擇釋放干擾彈,並憑藉戰機高速運行中的機動來規避導彈的鎖定。

總而言之,當戰機被導彈鎖定時,能不能脫鎖的影響因素很多:導彈的性能、戰機的性能、飛行員的技能和心理素質都會對結果造成截然不同的影響。


軍機圖


首先明確一點,鎖定即摧毀是不可能的。

如果把戰鬥機發射導彈比作開槍,那麼鎖定就相當於瞄準。

難道你瞄準目標,敵人就死了嗎?很顯然這是不可能的。

實際上,對於戰鬥機而言,最大可鎖定距離要遠遠大過實際攻擊距離。

往往人們總是說一個空空導彈的最大射程是多少多少,實際上是非常模糊的概念。

空空導彈的射程從來就沒有一個定值。一般那些空空導彈標榜的最大射程都是各種外部,內部條件都確定時的射程。

但是實際作戰中,往往導彈具有命中率的射程是比紙面最大射程小很多的。

通常來說,一款空空導彈如果最大射程有100km,那麼對於戰鬥機目標的有效射程則只有25km左右。超過25km,那麼命中率非常非常低。

比如美國的AIM-54不死鳥,紙面射程160km,但是對於以6-7G持續機動的敵方戰鬥機,其射程不到40km。

在海灣戰爭中,美軍發射的AIM-7M麻雀整場戰爭中命中率高達75%。但是美軍飛行員則是這樣評價的:

即使在敵我態勢完全壓倒性的優勢下,每一架伊拉克飛機起飛後就被攻擊的情況下,麻雀仍然只有75%的命中率。如果敵人是像前蘇聯那樣擁有一整個體系的大國,我們的空空導彈根本不可能實現廠家宣稱的90%命中率。在演習中,我們的中距空空導彈往往只能保證5%-15%的命中率,視距內格鬥仍然非常常見。

鎖定即摧毀,僅僅是某些廠家誇大事實的宣傳而已。在紅旗軍演中,F-35所有被擊落的案例都是視距內空戰。而F-22則從未有這種情況。

一方面是因為F-22的機動性能要比F-35好不少。另一方面是因為F-22具備超音速巡航能力。

在紅旗軍演中曾經多次出現這樣的場面:視距內空戰格鬥中F-16,F-16,F-18咬住了F-22,此時F-22直接俯衝加力飛行,進入超音速巡航段,屁股後面的四代機發射的導彈飛行很長一段時間後才勉強追上F-22,此時導彈的速度已經不高,被F-22輕易用大角度機動躲開。

這也就是為什麼重型五代機的超音速巡航能力這麼重要的原因:空空導彈的速度越快,威脅越大。所以被導彈鎖定的飛機是完全可能逃脫的,特別是對於J-20,F-22這種超音速飛行性能優秀的戰鬥機而言。


白虎堂


首先,我們要明確一下所謂的被導彈“鎖定”是什麼情況。這裡的“鎖定”是專指主動/半主動雷達制導導彈的火控雷達鎖定了目標機,也就是說,目標機要面對的是怎麼讓對方的制尋雷達不能繼續引導導彈實施攻擊的問題。這既和導彈本身的類型有關,也和目標機的類型有關。因為目標機可能有電子戰能力,也可能沒有電子戰能力,如果屬於前者,那麼目標機可以通過施放電子干擾,壓制對方導彈的制導雷達,從而實現解鎖。這種情況因為太技術化,所以通常不是大家關注的重點。

大家關注的重點應該是一架普通的沒有電子戰能力的飛機被制導雷達鎖定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目標機只能是通過兩種方式尋求解鎖。

第一種方式,如果在近距離內有高山這類地形可以利用,那麼可以冒險降低高度,利用山體阻擋對方雷達的射線——制導雷達為了提高精度多用短波,跨越障礙的能力弱,最終實現解鎖。

如果沒有第一種方式那麼好的運氣——無地形可以利用,那就只能是通過做各種大過載機動(也就是大動作),力爭實現“解鎖”。但是,在做各種大過載機動動作時,飛行員本身也會承受飛行狀態變換所帶來的巨大壓力,甚至產生紅視、黑視等現象,引發各種駕駛方面的險情。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對方是半主動雷達制導導彈,由於導彈上的導引頭不發射雷達波只接收雷達波,所以要靠載機上的制導雷達鎖定目標機,因此目標機還有機會和攻擊機拼一下機動能力,如果能夠甩掉攻擊機,則尚有一線生機。如果對方使用的是主動雷達制導導彈,那麼導彈完全不用載機幫忙,憑藉自己的導引頭即可完成鎖定引導。由於導彈抗過載能力大於飛機,即導彈要比飛機更靈活,因此靠操縱飛機做大過載動作甩掉導彈的可能性就會大大降低,至於降低到什麼程度,由於具體情況較為複雜,無法一一解釋。記得曾經有未知來源的數據顯示,一架三代機在沒有電子戰支援的情況下,

遭到兩枚主動雷達制導導彈先後攻擊仍能生存的概率約為4%。

ヾ( ̄▽ ̄)~以上~拿好不謝~

我是【航天科學傳播平臺 語宙】歡迎關注!


語宙


鎖定定義

所謂鎖定指的是飛機的運動軌跡,方位,速度,紅外特徵,雷達反射特徵等參數被對方完全瞭解,對方戰機將一些重要的參數輸入給導彈,導彈隨時可以發射出去奔向目標。

被導彈鎖定的飛機還是有逃脫的的幾率的。


首先,導彈有個不可逃逸區,比如一個導彈的最大射程是80公里,那它的發動機可能只會工作60公里左右,剩下20公里全部是在靠慣性飛行,如果被鎖定的飛機剛好在79公里處,那隻需要機動和加速就可以擺脫了,導彈鎖定了也沒用;那實際上這個導彈的不可逃逸區,只有大約40公里,因為在40公里時,導彈有充足的燃料,可以追著被鎖定飛機飛。在這個距離內,只要飛機的干擾措施無效,那就是必死無疑,不要考慮機動問題,因為戰機最大過載只能有9g左右,而導彈可以輕輕鬆鬆達到30g以上。


其次,就是干擾措施,比較好防範的是主動或者半主動雷達導引頭的導彈,因為這種導彈,被鎖定飛機的雷達告警器會一早提醒飛行員做躲避動作;早期紅外線制導導彈也比較好對付,向著太陽飛只能對付第一代的紅外製導導彈,到第二代的都已經不行了,只能靠干擾彈了;但是最新的響尾蛇AIM-9X就不好辦了,它採用的是陣列紅外線成像

,換句說飛機在導彈導引頭上的成像不是一個點,而是具體的一架飛機,如果紅外干擾彈無法欺騙我們的肉眼,那它也無法欺騙AIM-9X的成像導引頭。


所以,飛機被鎖定,還是有可能擺脫的,要看導彈類型以及被鎖定的距離以及被鎖定飛機採取的措施;但是如果是像AIM-9X這種導彈,在它的不可逃逸區被鎖定,那飛機就插翅難逃了。


軍武威龍



戰鬥機被導彈鎖定,這裡的導彈可能是防空導彈,也可能是空對空導彈。戰鬥機被導彈鎖定後可以依靠以下幾個因素脫離鎖定。

一是飛機的速度。導彈追擊飛機,導彈要完成加速追趕的過程,導彈速度越快,飛機越難逃掉,被擊中的概率就大。飛機速度越足夠快,飛機會加速逃離,不會乖乖的等著捱揍。

二是飛機的高度,有時候天高任鳥飛,高度也給了飛機得天獨厚的保護,在高空,特別是超高空,空氣稀薄,導彈的控制效率變低,機動效率也很差,同樣,高度也消耗了導彈的有效射程,導彈基本有最大射高和最大射程,兩者不能兼顧。超低空飛行,地面雜波影響比較大,能使低空飛行的導彈攻擊錯誤的目標。低飛依靠地球曲率,地面雜波來隱蔽自己也是很有效的。低空飛行是每個飛行員的必修課的,對於戰鬥轟炸機,轟炸機部隊更是如此。

三是飛機自帶的干擾功能。飛機還有紅外誘餌,電子設備干擾,釋放假目標也是很有可能的。另外,飛機也有電子戰吊艙,也是可以哄騙導彈的,當然導彈也有防欺騙功能,導彈的導引頭能區分戰鬥機引擎和紅外誘餌等不同波段的信號,防止被騙,還有導彈的近炸引信等。

四是靠飛行員的操作技巧。飛機在速度、高度還有欺騙等手段都用上了還沒擺脫導彈追擊的的時候,就靠飛行員使用各種操作,用高機動性來躲避導彈的追擊,飛機依靠高速運行中的機動來擺脫導彈的攻擊,如果飛機大過載機動,就有可能使得雷達脫鎖。

因此被導彈鎖定了的飛機還是有可能逃脫的。


阿爾法軍事


視情況而定,如果是戰鬥機對戰鬥機,那麼目前而言雷達的探測距離是遠遠大於導彈射程的,哪怕是對於五代機而言都是如此。

當然了很多人肯定會說現在中距彈的射程都有100km了,這顯然就是外行了。

實際上,空空導彈的射程從來沒有一個定值,一般廠家標稱的最大射程都是攻擊方與被攻擊方處於高空,迎頭飛行,不做任何機動,且飛行速度較高,導彈發射時雙方的距離。

實際的使用中,目前AIM-120C7,R-77,PL-12這個級別的中距空空導彈的迎頭攻擊有效攻擊距離不會超過30km,超過30km發射的導彈基本是作為壓制彈使用,而尾追射程更小。畢竟雷達彈的基本原理就是雷達高頻掃描目標併發射,此時被攻擊方是會得知自己被攻擊的(具體請了解雷達告警器原理),也就必然會做出規避機動。而相比之下,目前較為先進的四代機對四代機的鎖定距離都接近100km,所以很多情況下還是可以逃脫的。舉個例子,美軍的AIM-54不死鳥遠程空空導彈的使用手冊中,明確說明了一點:雖然AIM-54的標稱最大射程高達160km,但是對於以6-7G過載持續機動,速度超過700km/h的目標的最大有效射程在28-54km之間(最小28即低對低,最大54即高對高,因為高空空氣更稀薄,導彈的速度損失更小)

說完超視距空戰再來說說近距離格鬥。大離軸角格鬥彈在近距離的殺傷效率還是很高的,但是也遠遠沒有強到能夠在5km內鎖定即摧毀。一般而言,一個態勢,實力對等的進近格鬥會持續2-4分鐘,在格鬥的初始階段是導彈殺傷率最高的時候(特別是雙環戰)。而從總體來看,格鬥彈相比於中距彈的命中率是高不少的,因為中距彈在實戰中很多時候被作為壓制彈使用。(相當於火力壓制,逼迫對方消耗能量來規避導彈,逼迫對方進入不利位置)

但是總的來說,鎖定即摧毀僅僅是開發商的宣傳用於罷了。


貞觀防務


時速接近4000公里的戰鬥機:直接把導彈甩幾條街

\n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39fa00032ff270fa483e\

Doris-萌


被鎖定之後會不會被導彈擊毀要看很多方面的因素、如導彈的殺傷界、被鎖定飛機的的機動擺脫和導彈的引導頭性能以及自身機動性等。

下面簡單說一下

首先,對主動雷達和半主動雷達引導頭的空空導彈來說,鎖定是指載機的火控雷達已經鎖住了敵機,雷達波束不是掃描而是眼冒賊光地對準這架敵機持續發射,這個時候被鎖定的飛機如果有針對這一頻段的雷達告警機的話是可以很快捕獲對方持續發射的雷達波束的,一般會在座艙裡發出持續的蜂鳴報警聲。主動雷達制導導彈現在一般在發射前也用機載雷達鎖定目標,因為中程彈的射程現在太遠了,單靠雷達引導頭裡的小直徑天線是基本捕捉不到上百公里距離上的目標的。紅外製導空空導彈有一些型號全程使用被動紅外方式引導,但是有不少型號在末段會發射紅外線對目標進行探測,這樣也給了被鎖住的飛機以發現和告警的機會。

上圖是陣風戰鬥機尾部的激光告警接收機、雷達告警接收機的特寫。

其次,導彈要擊毀飛機必須得讓敵機處在自己戰鬥部可以有效殺傷的範圍內,現在的空對空導彈和地對空導彈的戰鬥部一般採用兩種戰鬥部,一個是連續杆戰鬥部,如果其裝藥是TNT的話,連續杆戰鬥部炸開成型的速度約為6700~6900米/秒,也就在大約百分之一秒的時間內極速展開成一個直徑大約15-35米的圓環,給目標飛機來個梟首或者腰斬。

另外一類戰鬥部是破片型戰鬥部,爆炸時向一個10°~15°的圓錐裡噴射大小彈片,這個爆炸的範圍有限,所以對引信的要求挺高。

如果引信動作的條件不滿足或者引信動作不可靠,即使戰鬥部起爆了也可能無法有效的殺傷目標,什麼情況下引信可能不滿足啟動條件呢,其實還是很多的,比如目標飛機和導彈的相對速度比較低的時候,如導彈末段速度1.8馬赫,而目標飛機速度1.65馬赫,這種情況下,運用多普勒原理的近炸引信可能會將飛機的信號視作地面雜波而過濾掉,導致甚至無法起爆。

另外,在被雷達制導空對空導彈鎖定時,目標飛機馬上增大速度,就可以讓尾追的對方飛機的導彈的最大動力射界大大縮小,如果你的速度足夠高,高到了來襲導彈的最大動力射界已經小於最小射界的情況,那麼你就絕對安全了,因為這種條件下發動機工作時間只有幾秒鐘的導彈根本咬不住你。比如米格25,可以在被對方雷達鎖定後立即大開油門,把速度提升到接近2馬赫的程度,這時候上世紀80年代的幾乎所有雷達制導空對空導彈都無法從尾部追上並擊落它。


現代艦船雜誌社


能。

飛機在空戰中遭受導彈的攻擊可分成兩種情況:

第一種是位飛機於導彈的不可逃逸區之外。

所謂不可逃逸區,就是指導彈的動力飛行段。此時導彈依靠火箭發動機的推進飛行,由於動力充足,所以能發揮出最大的機動性能。空空導彈的最大機動過載遠遠超過飛機,導彈命中目標的幾率最大,所以被稱為不可逃逸區。

但導彈耗盡燃料後就飛出了不可逃逸區(一般是最大射程的一半),進入慣性飛行段。此時導彈的動能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越來越低,機動能力隨之下降,這就給飛機帶了躲避導彈的機會。

典型導彈規避機動是蛇行和側轉,其目的都是大幅增加導彈的飛行距離,在轉彎中進一步消耗能量,當然桶滾也是個很好的辦法。飛機也可以降低高度,依靠低空稠密空氣來增大導彈的飛行阻力,等導彈無力再做機動後,引導頭就必然脫鎖,隨後導彈自爆。

第二種情況是飛機位於導彈的不可逃逸區之內。

動力充足的導彈是最危險的,所以飛機除了做劇烈規避機動外,還要輔以各種主動和被動干擾手段。

箔條幹擾彈和紅外干擾彈是最常見的被動干擾手段,箔條彈中的金屬箔片散佈在空中形成一個虛假的雷達目標;熱焰彈則發射高強度紅外信號來誘騙早期紅外製導導彈。

2017年6月18日,美國海軍的一架F/A-18E“超級大黃蜂”戰鬥機擊落了敘利亞空軍的一架蘇-22戰鬥轟炸機,“超級大黃蜂”在800米距離上發射的第一枚AIM-9X“響尾蛇”紅外製導近距空空導彈被蘇-22發射的紅外干擾彈誘騙,錯失目標。隨後F/A-18E補射了一枚AIM-120雷達制導中距空空導彈,這次準確擊中目標,迫使敘利亞蘇-22飛行員彈射跳傘。可見低技術的干擾彈同樣能欺騙具有成像引導頭的先進近距空空導彈。

在主動干擾方面,許多飛機都裝備了內置干擾機或者外掛干擾吊艙,其干擾目標是地空導彈和高炮的火控雷達以及敵方戰鬥機的機載雷達,避免本機被鎖定。

但如果對方已經發射雷達制導導彈,那麼目前最有效的主動干擾手段就是拖曳誘餌了,也就是一根長長的導線在身後拖曳一個雷達誘餌。誘餌發射出模仿載機的電子和雷達信號,誘騙雷達制導導彈把自己當成真目標進行攻擊,犧牲自己保全飛機。

對於紅外導彈,人們發明出了定向紅外對抗系統。目前最先進的設計是激光定向干擾,對導彈引導頭髮射出強烈而集中的激光脈衝能量,使引導頭致眩甚至毀傷。


飛豹科普秀


被導彈鎖定的飛機,也是有逃脫的幾率的。鎖定即催毀,這是錯誤的概念。應改為:鎖定不一定等於摧毀。下面就舉兩個現實中的例子,看看被導彈鎖定的飛機能否有機會逃脫。

根據美國《大眾機械》網站2017年6月26日的報道:6月18日,美軍一架F18“超級大黃蜂戰機”與敘軍蘇22攻擊機相遇。美戰機對敘利亞蘇22發動攻擊,在1.5公里處發射了一枚AIM-9X“響尾蛇”近距空空導彈。敘利亞的蘇-22飛行員只是發射了紅外干擾彈,AIM-9X竟然脫靶了。美軍飛行員只得又補射了一枚主動雷達制導的AIM120中程空對空導彈,才擊中了蘇-22。


發射AIM-9X導彈

AIM9X,是美國研製“響尾蛇”導彈系列中的第4代最新型號,號稱擁有最尖端的搜尋和控制系統,命中率極高。採用的是新一代紅外線導引頭(紅外製導的空空導彈),具有更高的目標辨識能力,能清楚分辨人工熱源還是自然熱源。並且在攻擊過程中,導彈還具有抗紅外干擾能力。


這次空戰是距離今天最近的一次空戰,美軍最先進的紅外近距空空導彈在攻擊一架幾十年前的老舊戰機中“失手”——對方釋放了紅外干擾彈。這也說明了:一方面,採取具有針對性的措施,是擺脫來襲導彈的有效方法;另一方面,武器在戰場上的表現,並不一定能達到理想狀態——設計指標、性能、參數,這些東西會隨著戰場的環境、目標的性能而變。

釋放紅外干擾彈,是對付紅外製導導彈的有效手段

海灣戰爭中,美軍公佈的數據顯示:AIM7M“麻雀”導彈,在整場戰爭中的命中率高達75%。這個數據確實是相當高了,不過還是有25%的導彈脫靶了,25%的目標戰機可以說是逃脫了——儘管最終結果還是被其它的導彈、戰機給擊落。別忘了那是在美軍擁有絕對優勢的前提下——戰場形勢一邊倒,聯軍壓著打的絕對優勢。

F/A-18發射AIM-7

如果對方可以進行有效的干擾,只怕連50%的命中率都達不到。

2001年,一架俄羅斯客機, 被烏克蘭一枚脫靶的防空導彈給擊落,66名乘客連同12名機組人員,共78人全部遇難。

事後查明:這架客機在經過黑海上空的時候,烏克蘭的防空部隊正在開展軍事演習,當時向80公里之外的目標一共發射了11枚S-200攔截導彈,其中9枚準確命中靶機,另有2枚導彈偏離了預定彈道——脫靶。在自毀程序啟動前,其中一枚導彈就盯上了這架客機,將其擊落。

導彈脫靶

對於導彈來說,實際射程遠達不到其最大射程(理論上的射程,或者說是“紙上的射程”),實際射程受戰場環境、目標狀態等影響。 另外,隨著導彈射程的增加,目標戰機擺脫導彈鎖定的機率也在增加——導彈將達到其最大射程前是很容易被擺脫的。導彈對戰機威脅最大的是在導彈的有效射程範圍內,超過這個範圍,導彈的命中率低得可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