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間盤是否手術,是由影像結果還是症狀表現來決定?

哲人們曾曰,細節決定成敗。人體是動態平衡系統,也許就是那麼一點差異,或者是操作失誤,都可能帶來截然不同的結局。細節就像那個可橇動地球的槓桿支點,把握不好就毀健康啦。關你健康,將用實錘專敲細節。我們今天來聊聊腰椎間盤,為何突出和突出症,只是一字之差,卻提示著不同的結局。

腰椎間盤是否手術,是由影像結果還是症狀表現來決定?

腰腿痛和頸肩痛,是骨科門診遇到的最多的患者主訴,而腰腿痛又大多與腰椎間盤有著瓜葛。但是,普通百姓在談起腰腿痛的時候,常區分不了關鍵的概念。腰椎間盤突出,是影像學的概念,指的是做腰椎的CT斷層掃描或MRI磁共振檢查,發現腰椎間盤向後突出。

腰椎間盤是否手術,是由影像結果還是症狀表現來決定?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指腰椎間盤的髓核、纖維環、軟骨等發生退行性改變,在年齡、勞損、外力作用下,纖維環發生破裂,髓核組織突出於後方或椎管內,使得相鄰的脊神經根、脊髓、馬尾等受到刺激或壓迫,從而表現出來的腰腿痛等一系列症狀。

腰椎間盤是否手術,是由影像結果還是症狀表現來決定?

為什麼要摳字眼呢?我們先來看一項研究的結論吧。在給98個從來沒有腰腿痛的人做MRI檢查後,36%的人腰椎間盤是正常的;52%的人至少有1個膨出的椎間盤;27%的人有椎間盤的突出;1%的人有椎間盤脫出。膨出、突出、脫出、遊離,都是用來描述影像檢查時發現的椎間盤位置變化程度的詞,我們可以看到,腰椎間盤突出與症狀之間是不吻合的。還有一項研究結論則指出,只有4%到6%的突出能夠在人的一生中引起症狀。

腰椎間盤是否手術,是由影像結果還是症狀表現來決定?

接下來是最關鍵的問題,什麼樣的情況,需要手術?是以客觀的影像學檢查結果來指引,還是按患者主觀體驗為標準?是相信影像科的結論,有膨出就抓緊摘掉,還是等發現脫出了馬上手術?要知道,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手術指徵是存在著爭議的,而且治療方法很多,不同人的手術效果存在著很大差異。有些人甚至感覺,治完後,自己的腰椎間盤突出症的程度好像還加重了,腰腿痛的發作比手術前還頻繁。

腰椎間盤是否手術,是由影像結果還是症狀表現來決定?

在較短篇幅的科普文章裡,我們無法列舉各種治療方法的優劣。只想提供給大家一個思考的視角,您想想,為什麼針對腰椎間盤突出症這一種病,會有那麼多的治療方法?如果真有哪 一種是絕對可以徹底解決問題的,那是不是其他方法再怎麼吹噓都不會有人選擇?治療方法多,實際上是說明都不完美,或者說,當下的治療方法都不一定可以解決問題,更不能保證效果。

腰椎間盤是否手術,是由影像結果還是症狀表現來決定?

在做治療決定之前,首先有一個根本原則,腰椎間盤突出可以沒有任何症狀,因此,不論是體檢或是偶爾不適去做CT或MRI,發現腰椎間盤突出,需要做的是觀察和隨訪,不用去打聽如何治。腰椎間盤突出症則會表現出腰痛、單側下肢放射性疼痛、間歇性跛行、脊柱活動受限、感覺麻木,嚴重時會出現大小使失禁、下肢不全性癱瘓。出現這些症狀,就需要根據檢查結果和病情進展來考慮選擇手術。

腰椎間盤是否手術,是由影像結果還是症狀表現來決定?

標準的腰椎間盤手術指徵包括,1病史超過6個月,保守治療6周以上無效;2疼痛劇烈嚴重影響工作及生活;3出現嚴重的肌肉力量下降或肌肉萎縮;4保守治療雖然有效,但反覆發作且疼痛嚴重;5椎間孔區、椎間孔外型等特殊的突出。在手術方式的選擇上,微創手術雖然已成為臨床應用的主流,但是,從效果觀察上看,並沒有確切結論支持微創手術效果絕對優於傳統開放式手術。現在,多建議在纖維環破裂,間盤及髓核已突出到椎管內時,採用椎間孔鏡,有減壓徹底、創傷小、恢復快等優勢。具體如何選擇治療方案,還是多聽有經驗的醫生的意見吧。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你的健康,我的關注。專業人員製作,以科學與人文視角多維度觀察生命健康,包括醫事、史話、日常、展望、心理、房內等系列,內容為作者魏宏嶺及團隊原創作品。拒絕未經許可的一切形式的盜用、盜鏈及轉載,否則將依據相關法律予以追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