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腦卒中患者重回健康生活,「霽達康復德國模式」落地中國

腦栓塞後,上海患者老徐撿回了生命,卻丟了生活。“看了太多醫生,都說他今後就是個殘廢!”徐太太不想放棄希望,老徐才57歲,本是家裡頂樑柱的他,現在前右側肢體完全癱瘓,終日臥在床上。

和眾多腦血管病患者一樣,老徐是幸運的,同時又是不幸的。腦血管病是我國第一死因疾病,每年有150多萬人死於腦血管病。國家心血管病中心今年初發布的《中國心血管病報告 2017》推算,我國心血管病患病人數已達 2.9 億。

幫助腦卒中患者重回健康生活,“霽達康復德國模式”落地中國

在2.9億與150萬之間,隔著的不僅是生死博弈,更是患者從殘疾到康復的慢慢求診之路。所幸,在這條康復之路上,老徐站起來了!

每4名腦卒中患者,就有3名落下殘疾

大腦支配著我們一切的生命活動,在大腦供血運轉這一過程中,一旦出現阻礙或故障,危險就會立刻發生。

最常見的就是包括腦栓塞、腦梗等在內的腦卒中。尤其是由於血管堵塞、血液難以順暢流通而造成缺血性腦卒中,佔到60%~80%。正常腦組織在缺血3小時後,就可能出現不可逆變化;6小時後,缺血腦細胞就會壞死。

即便現在國內外指南一致推薦,對腦梗發病後3小時內且符合溶栓條件的患者,應儘快給予靜脈溶栓治療以疏通閉塞的動脈。但遺憾的是,目前我國仍有九成多患者未能在黃金時間內得到有效治療,死亡率為20%,致殘率高達75%!

患者老徐是從死亡線中掙扎回的幸運者,同時又是這75%眾多致殘患者中不幸的一員。腦卒中給患者留下偏癱、半身不遂、關節僵硬、失語、失智等嚴重影響,喪失了勞動能力甚至生活自理能力。

面對這些,沒有患者想放棄。真正磨平鬥志與耐心的,往往是在漫長康復路上走了彎路、看不到希望。

幫助腦卒中患者重回健康生活,“霽達康復德國模式”落地中國

生命短長在質量,健康生活要有康復支撐

人人都渴望長壽,但更希望能健康地生活。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日前發佈的《2017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7年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已達76.7歲。但像老徐這樣,五十多歲就無法再健康生活的人太多了。

在老徐罹患腦栓塞一個半月後,依然無法行走,無法溝通,如廁也只能靠著留置導尿管,生活起居完全要依賴他人。老徐的日常生活能力指數(Barthel Index Score)只有15分,而正常人的指數為100分。

在居民的預期壽命中,健康預期壽命是關鍵,即居民能健康地活多久。面對這項反映國民生命質量的指標,依舊有太多人在門外打轉,找不對康復治療之路。與發達國家相比,國人對康復治療的認識還相對於滯後,目前國內在卒中康復早期介入的開展工作僅為11.5%,而美國則為67%,德國高達到85%。

積極的康復治療,才能幫助患者重獲生活自理能力,甚至重歸正常的生活與工作中。尤其對腦卒中患者來說,康復治療效果明顯。就像沒有放棄希望的老徐一家人一樣,在幾經輾轉來到勃林格殷格翰旗下霽達康復團隊與上海國際醫學中心共同合作的霽達康復中心後,經過1個月的康復訓練,老徐已具備獨立步行能力,德國標準的霽達康復模式讓老徐看到了未來的健康生活。

幫助腦卒中患者重回健康生活,“霽達康復德國模式”落地中國

德國金標準康復模式,由霽達康復引入中國

在卒中康復領域,德國模式是公認的國際領先標準。德國腦卒中康復醫學已擁有超過百年的歷史,早在2005年,德國就有36.5萬名卒中康復者實現了重新就業,這佔到康復總人數的近一半。到2020年,這一數字將突破41.7萬。

這套德國康復模式有三大特點:全方位、多維度的動態治療系統,精細化的個體康復方案,兼顧身心的人文關懷。老徐在與來自德國的神經康復專家舒樂博教授見面後,教授為老徐進行了長達兩個多小時的問診,只有精準檢查和細緻交流,才能讓醫療團隊在抽絲剝繭中制定出最適合老徐的康復治療方案。

可以下床活動,是老徐最迫切的希望,高級物理治療師桑賢明通過模擬踢球動作來訓練腿部股四頭肌的收縮,來提高膝關節伸展的肌力,面對這項趣味運動,老徐很喜歡,康復過程不再只有枯燥和痛苦,在德國康復治療顧問Sybille的陪伴下,老徐可以在花園中獨立步行了。

除運動療法、物理因子治療、手法治療等物理治療外,關注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工作能力以及娛樂休閒能力的作業治療也是關鍵。腦卒中患者的言語、認識與神經心理治療也是同步進行的。舒樂博教授前期已經帶領團隊為老徐制定了個體化的康復計劃,將各項訓練劃分到每日的治療安排中,並根據老徐的狀態改變及時調整。

老徐在接受將近2個月的治療後,他日常生活能力指數(Barthel Index Score)從15分上升到了55分,這裡強調的全天候康復理念,讓患者回到病房之後還將在護士的陪同下將所學習到的洗漱、轉移、穿衣等技能進行實際應用。他的蛻變,是霽達康復模式引入中國後的一個小切口,讓更多腦卒中患者看到了健康面對未來的可即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