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融資新規落地16個月,定增市場發生了哪些變化

再融資新規落地16個月,定增市場發生了哪些變化

加入微信信公董辦交流群(infaithjinjin),看更多精彩乾貨!

2017年2月17日,證監會對《上市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實施細則》進行修訂,同時發佈了《發行監管問答——關於引導規範上市公司融資行為的監管要求》,主要從定價、規模、間隔期等方面對非公開發行的模式進行調整和限制,以受理函為界,實行新老劃斷,嚴控市場過度融資等亂象,俗稱“再融資新規”。

如今,再融資新規落地已16個月,給定增市場到底帶來了哪些變化呢?信公小安帶您來一起回顧。

新規後定增規模大幅縮減

定向增發一直以來都是再融資市場上最主流的融資工具,尤其是自2014年起至2016年,其規模更是達到井噴式的增長。然而,2017年新規發佈之後,整體發行規模大幅縮減。

再融資新規落地16個月,定增市場發生了哪些變化

我們以再融資新規發佈為界,觀察新規後公佈預案且已實施的定增項目後發現,較之往年同期,前述定增項目在發行數量及規模上都大幅縮減。目前已發行的定增項目主要以定價定增為主,而財務投資者能參與的以現金認購的一年期競價定增項目十分稀少,與往年發行數量相比,僅1/3左右。

再融資新規落地16個月,定增市場發生了哪些變化

再融資新規落地16個月,定增市場發生了哪些變化

新規後接近市價發行

再融資新規前的定向增發因其定價模式的特點往往存在較大折扣,可以讓投資者以一個較低的成本拿票,從而吸引了一大批財務投資者。由圖可見,競價定增在2016年前普遍低於9折,自2016年起才逐漸攀升至9折,並向市價發行靠攏。

再融資新規落地16個月,定增市場發生了哪些變化

我們以再融資新規發佈為界,觀察新規後公佈預案且已實施的定增項目後發現,折扣均值在9.9折,中值在9.5折,接近市價發行。其中競價定增項目主要在9.2折左右。

再融資新規落地16個月,定增市場發生了哪些變化

新規後定增的主要融資目的

我們以再融資新規發佈為界,觀察新規後公佈預案且已實施的定增項目後發現,定增主要以發股購買資產並募集配套資金為主要融資目的。

再融資新規落地16個月,定增市場發生了哪些變化

新規後審核速度放緩

鑑於監管日益趨嚴,定增項目整體審核速度放緩。從發審委過審速度來看,自2017年起每月過審項目大幅縮減,與往年相比不足5成。另一方面,證監會下發批文的速度自再融資新規後也同樣大幅放慢。

再融資新規落地16個月,定增市場發生了哪些變化

2015年上市公司如發定增項目,從過審至拿證監會批文的時間間隔通常僅需1-2個月左右,而到了2016年初,過審項目拿批文的時間間隔已逐漸拉長至3-4個月,這一情況直至2017年中旬才有所緩解。

再融資新規落地16個月,定增市場發生了哪些變化

新規後大量定增項目終止實施

我們以再融資新規發佈為界,觀察新規後公佈定增預案的定增項目後發現,新規後半年內公佈預案的上市公司陸續宣佈定增項目終止的達113起,疊加2017年5月“減持新規”及2017年11月“資管新規徵求意見”的發佈,終止項目數量居高不下,直至2018年才有所緩解,可見市場已逐漸適應新規的影響,有效消除上市公司通過定增進行過度再融資的現象。

再融資新規落地16個月,定增市場發生了哪些變化

關於再融資新政的詳細解讀

再融資新規落地16個月,定增市場發生了哪些變化

本課程由長信資本的江濛女士主講,共有5個專題小節,課程將結合最新修訂的法律法規、新型和典型的案例,分專題為學員深度解讀非公開發行的基本要素和流程,再融資新規頒佈的背景、具體內容以及市場影響。

未發行項目股價表現

我們以再融資新規發佈為界,觀察新規後拿到證監會批文卻尚未實施發行的項目後發現,定價基準日不是發行期首日的項目中,大多數均出現股價倒掛的現象。而以發行期首日為定價基準日的項目中,較定增預案公告日收盤價,未出現浮虧的項目不足2成,平均浮虧在20%左右;較獲證監會批文公告日收盤價,未浮虧項目僅1成,平均浮虧16%左右。

新規之後,定增終止案例大幅增加,其終止原因以股價倒掛、融資環境變化、監管政策趨嚴居多。就目前來看,疊加A股整體市場環境不佳,上市公司即使拿到批文,很大程度上仍然存在無法發行,只能提前終止或坐等批文過期的風險。

定增市場供需不平衡,大股東兜底頻現

目前來看,定增市場的供需並不平衡。

對於投資者來說,其參與定增的積極性確實受到新規的影響,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競價定增發行價格趨於市價,甚至溢價。儘管新規前定增市場折價水平已經縮小至9折以上,但觀察近年定增項目可知,對於鎖一年的財務投資者而言,定增折價幅度之於收益率仍有很大的驅動。二是“減持新規”出臺後,投資者的退出受限,解禁後首年如通過集中競價交易僅能出售50%,否則打折通過大宗交易減持。三是資管新規的出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投資者參與定增投資的渠道。

而對於融資方來說,上市公司的融資需求是一直存在的,新規的出臺確實抑制了部分上市公司過度融資玩“資本運作”,但也著實提高了通過定增進行融資的門檻。其次,對於再融資新規前已受理老項目,往往受到投資者的歡迎,發行價一般也不會太低,新規後的項目因定價規則的改變折價空間也很有限,定增往日的吸引力不再。

在這樣的不平衡下,定增市場上諸如“xx項目大股東兜底!可籤保底、回購協議!保底收益可達10%~15%!”此類的“大股東兜底”消息頻現。儘管這類做法在過去就已不罕見,但在告別定增野蠻增長的今天,還是能夠感受到融資方的無奈。

總 結

縱覽當前定增市場現狀,無論是從上市公司融資方的角度,還是從投資方的角度,在當前嚴監管的趨勢下,想通過投機套利已經很難了。定增,作為上市公司的融資工具之一,也將逐步迴歸其設計的初心,幫助上市公司引入長期戰略投資者,迴歸價值投資。

—End—

更多最新資訊,請關注“信公諮詢”公眾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