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淨值化」 投研能力待加強

資管新規配套細則近日發佈。專家和業內人士認為,當前銀行理財淨值化轉型並非易事,資管細則的下發有助於更穩妥地推進理財產品淨值化管理,緩解銀行壓力。同時,投研能力將成為資管行業的核心競爭力,對銀行理財轉型來說,需保持自身的特有優勢,進一步提升投研能力。

銀行理財淨值化任重道遠

自資管新規出臺兩個月來,各家銀行均在緊鑼密鼓地按照新規要求探索轉型。比如,在新規所要求的打破剛兌、實現淨值化管理方面,近兩個月銀行淨值型理財產品發行增長明顯。

數據顯示,上半年淨值型理財產品發行量整體呈上升趨勢,其中6月份淨值型理財產品的發行量為171款,較1月份增長158%。

各家銀行也在加快淨值型產品的創新。例如,建設銀行先後研發了乾元建行融寶、乾元開芯納財等申購贖回實時確認的T+0淨值型貨幣基金的理財產品,投資於非標資產且期限不錯配的乾元樂盈等系列淨值型理財產品。光大銀行此前推出“陽光金日添利1號”固定收益類開放式淨值型理財產品,是完全遵循資管新規相關要求而設計的。

融360分析師楊慧敏表示,資管新規落地後,儘管淨值型理財產品發行量有明顯的增長,但總量依然偏少,6月淨值型理財產品佔比僅為1.51%,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仍佔發行量的絕大部分,銀行理財淨值化仍然任重道遠。

“資管新規帶來的挑戰遠大於預期。”浦發銀行副行長謝偉此前表示,以銀行為例,資產管理部門做好了準備,但渠道和客戶部門可能還未做好準備;總行做好了準備,但分支機構還沒做好準備。

細則緩解轉型壓力

業內人士認為,實現淨值化管理的難點之一在於估值方法。近日發佈的資管新規細則在淨值管理方面進一步明晰了過渡期內相關產品的估值方法,有利於緩解銀行壓力,促進銀行理財業務平穩過渡。

銀保監會發布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允許符合條件的封閉式理財產品採用攤餘成本計量;過渡期內,允許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在嚴格監管的前提下,暫參照貨幣市場基金估值核算規則,確認和計量理財產品的淨值。

“理財新規考慮了銀行理財產品的現實情況。”財富證券分析師龍靚表示,上述變通可以有效避免銀行理財產品出現斷崖式收縮,進而避免銀行理財產品對接的投資項目出現大面積現金流斷裂的情況。

“今年以來銀行淨值化轉型有所推進,但效果不理想。”中銀國際證券分析師勵雅敏認為,投資者對於市值法計價的真淨值產品的接受需要一定時間,過渡期內讓銀行能夠繼續發行攤餘成本法計價的理財產品,有利於更平穩實現產品過渡,也能夠降低由銀行理財負債端緊張所導致的金融市場波動。

在計價方式上,東方金誠首席分析師徐承遠表示,央行發佈的《關於進一步明確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指導意見有關事項的通知》對符合條件的封閉期在半年以上的定期開放式資管產品、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均給予了過渡期內按照攤餘成本計量的權限。考慮到當前銀行發行的淨值型產品集中為上述兩種類型,這一規定為銀行理財業務有序平穩轉型提供了充足空間。

進一步提升投研能力

業內人士表示,在銀行理財產品淨值化轉型後,面對與各類資管機構的競爭,銀行需保持自身特有的優勢,進一步提升投研能力。

南京銀行資產管理部總經理助理張蘭認為,銀行理財擅長做流動性管理和債權類資產的投資,因此,未來短期流動性管理的產品將是銀行理財的重要品種。此外,以配置債權類資產的中長期理財產品也是較好的選擇。

中國郵儲銀行資產管理部總經理步豔紅認為,相對券商而言,銀行在固收和投資債券、非標方面優勢明顯,但在股權股票市場、境外投資等方面還有較大短板。未來銀行有很多地方需要向其他的資管機構學習,除了宏觀政策研究、信用風險體系建設以外,行業研究也是一個需要突破的領域。

“投研能力是新規時代資管行業的核心競爭力。”中國建設銀行資產管理業務中心副總經理李麗傑介紹,建行以標準化資產、債券市場、資本市場和非標市場為大類資產的配置重點,加強市場分析,形成大類資產研究體系和策略,充分利用銀行的融資客戶資源優勢和信貸產品優勢,充分發揮發掘資產標的,構建較為完善的信用風險體系,加強債券等信用風險管理能力,加大標準資產投資和自主交易。同時發揮外部機構在投研交易上的優勢,滿足新規下淨值型理財產品的需求。

徐承遠認為,憑藉零售和對公客戶資源,商業銀行的渠道優勢具有絕對競爭力,但相比基金和券商,其投研能力和資管產品設計能力存在明顯劣勢。從提升淨值型理財產品吸引力出發,商業銀行勢必需要補齊投研能力和產品研發能力的競爭短板。長期來看,全國性大型銀行和地方中小銀行由於資源稟賦差異,其理財業務的競爭差異將拉大。

银行理财“净值化” 投研能力待加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