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愛心捐款變成暴力慈善,大V的道德底線在哪裡?

視網膜母細胞瘤,這是一種3歲以下嬰幼兒最常見的眼內惡性腫瘤。

去年九月,河南省太康縣一名叫王鳳雅女孩子得了這種病,當時只有兩歲半。因為無錢治病,家屬向網絡求援,獲得了3.8萬元捐款,然而,就是這個捐款,使慈善變了味兒。

3.8萬並不足以治療孩子的病,作為孩子的家屬,因為貧窮,選擇保守治療本身也無可厚非。然而捐過款的志願者,開始了第一波暴力行為,要求家屬帶孩子去北京手術。而後的微博大V作家陳X、小希望XX更是推波助瀾,將慈善變成了暴力。隨後大量網友自媒體加入聲討陣營,有稱王鳳雅家屬籌集到15萬元鉅款,卻帶著小兒子去治唇裂(已由嫣然基金闢謠),於是質疑謾罵一直伴隨著王鳳雅的家屬,直到前幾天孩子去世。

當愛心捐款變成暴力慈善,大V的道德底線在哪裡?

在我國的傳統中,一直有施恩不圖報的說法。捐款是愛心,然而由於偶爾出現的炫富門、詐捐事件,使得捐助慈善機構公信力下降,捐款的人擔心自己的善款沒有用到該用的地方,又由於信息的不透明,產生了暴力志願者以及過激行為。雖然這種行為與施恩不圖報的傳統相悖,但還情有可原,然而大V不負責任的質疑與宣洩,徹底使事件變性。

作家陳某的造謠、傳謠給王鳳雅及家屬帶來的傷害、對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短時間內是無法彌補的,管住嘴,不要胡說八道,多做有益社會的事,不要去炒作負能量,才是這些大V們應該考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