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貨幣爲什麼會出現貨幣超發?ICO到底有沒有價值?

數字貨幣為什麼會出現貨幣超發?

最近國內經濟圈在談論貨幣“大水漫灌”的問題,這是法幣領域的老問題。然而,諷刺的是,踩著法幣超發屍體而崛起的數字貨幣,不僅貨幣超發, 更是變成“汪洋澤國”。不少數字貨幣支持者對法定貨幣超發引發的通貨膨脹大為不滿,於是乎打著正義的旗幟,發行“通縮型貨幣”,即貨幣數量定量發行,發行規則公開透明。

然而,這種競爭性貨幣發行的結果,與經濟學家哈耶克設想的可以“消除通脹”背道而馳,最終走上了法幣超發的老路。為什麼?

我們先來看看哈耶克的設想,哈耶克提倡的競爭性貨幣,按照傳統貨幣的發行機制:

一是明確發行資格,不是人人都能發行貨幣,主體主要是銀行;

二是以資產背書發行等額貨幣;

三符合金融管制要求。

按照這種發行機制,哈耶克推測市場機制要比央行行政壟斷機制更有效,貨幣發行方為了讓更多人持有和使用貨幣,必須穩定價格,為了穩定價格必須控制發行量,根據市場的需求調節發行量,從而避免貨幣超發引發通貨膨脹。作為徹底的經濟自由主義者,哈耶克對市場機制的優越性深信不疑,容易忽視市場失靈,特別是市場引發的負外部性。

現實是,數字貨幣市場出現嚴重失靈,而且負外部性極大,市場屢屢出現欺詐、洗錢等負外部性。為什麼市場會失靈?

數字貨幣為什麼會出現貨幣超發?ICO到底有沒有價值?

當前數字貨幣發行並不符合傳統貨幣發行機制,幾乎人人可以法幣,不需要資產背書,很大程度上脫離監管。這種“自由”的發行機制,一直被業內稱為“金融創新”。但是,這種金融創新並不符合市場規律,反而引發市場失靈。舉個例子可以說明為什麼市場會失靈,餐飲市場是一個自由競爭的市場,市場機制發揮了很好的資源配置作用。我們有時候會驚歎,每天60多億人的一日三餐,市場無形之手就像一個無敵機器人有序地調配各種食材、配送車、外賣員等有機組合,最終人人能夠吃飽,有些人花多點錢還能吃好。如果現在的情況是這樣的,監管當局不管理了,美味的食品很快會變成相互投毒的利器,市場也就失靈了。自由市場與法治經濟總是相輔相成,如果缺乏市場監管,自由市場自然失序。

如今數字貨幣市場在監管真空中出現“相互投毒”的顯現。首先,數字貨幣發行缺乏資產作背書,導致發行方沒有任何資產來穩定價格。比如,當美元超發導致價格下跌時,美聯儲可以通過發行國債資產實現美元正回購,從而減少流動性來穩定價格。其次,數字貨幣發行門檻很多,導致大量項目方發行貨幣,供應量極大,但是這不是最重要的。第三,發行方不是從貨幣的角度發行,而是以兜售“虛擬資產”為出發點,以至於不靠穩定價格,而是瘋狂兜售“虛擬資產”。第四,最為關鍵的是,“虛擬資產”的成本極低,單個貨幣的成本近乎為零,嚴重違背了經濟規律。為了說明這一點,我們需要引出下一個問題:

ICO到底有沒有價值?

目前的數字貨幣並不具備貨幣的三大屬性:交易媒介、儲藏價值和記帳單位,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貨幣。貨幣超發演變成數字貨幣這種“虛擬資產”嚴重供大於求。ICO市場出現,大量所謂的項目方通過智能合約發行巨量代幣,幣種數量和代幣總量難以統計。導致巨量代幣產生的原因是極低的代幣發行成本。以當前數字貨幣發行機制,單個代幣發行的固定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或許,有些人提出,代幣銷售成本和上幣成本很高,這是可變成本,而不是固定成本。

這是嚴重違反經濟規律的行為。要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沒有出現任何一種固定成本為零的商品。有人說,紙幣就是成本為零,實際上不是,紙幣發行成本非常高,當前信用貨幣發行並非任意發行,而是要以資產作為背書。有些國家不經資產背書發行法幣,最後氾濫成災。這種反向說明,零成本的商品,哪怕是所謂的國家法幣,也會一文不值,被市場拋棄。

數字貨幣為什麼會出現貨幣超發?ICO到底有沒有價值?

再將ICO與IPO對比,股票對應的是股權,意味著股票背後有成本,也就是要把一家公司經營到上市,這裡面的股權成本積累是非常巨大的。作為上市公司必須考慮供求關係,不能隨意定價和定量,如果發行量過大,購買的人少,價格下跌,跌到成本價以下相當於低價賤賣公司股權。ICO則不同,由於幣沒有對應項目方股權,也沒有任何資產做背書或剛性兌付,項目方可以任意定價,任意確定供應量。如果發行量過大,價格下跌,項目方依然不擔心,因為成本幾乎為零,賣了就是賺。

我們再來看看如今數字貨幣市場,為什麼如此多的貨幣破發?在股票市場上,一家公司上市後都比較珍惜自己的股票,會做市值管理,機構資金也會考慮入場以期獲利。但是,項目方資金或者機構資金很少參與數字貨幣二級市場操作?原因很簡單,代幣發行成本太低,一級市場獲利太大,反觀二級市場風險太高、獲利相對太低。發行方在ICO融資後,轉而會將資金放在下一個ICO上,而不是在二級市場上操作,如此不斷循環,資金都在一級市場上反覆操作。ICO市場是一種供給完全無彈性市場,不論價格高低,發行方都提供這麼大的貨幣供應量。

這種市場實際上是違反生產函數規律的。市場遵循等價交換原則,投資者購買代幣並未得到任何等價資產,沒有股權,也沒有債權,只有一個未來預期收益的“幣權”。而幣權所謂的未來預期收益沒有任何保障,可以是零也可以很多,這本質上,與你去賭場換籌碼押大押小沒有太多區別。

ICO被認為是比IPO更為便捷的融資方式,但是風險也大很多。反過來想,為什麼IPO控制要如此嚴格?歐美交易所都在通過退市機制來調控供給和質量,維持市值穩定,市場良性發展。這些做法實際上是在控制風險。金融本質上是經營風險,降低門檻帶來效益但是也帶來風險。如果ICO有價值的話,就相當於提供了高風險市場,促使資金形成風險轉移,高風險偏好的人進入這個市場,低風險偏好的人拿了資金做項目。但是,結果往往相反。

區勢傳媒是一家“研究型媒體”,專注於區塊鏈經濟和數字貨幣理論研究,旨在讓一部分人先看懂“區勢”,更多區塊鏈信息請關注區勢傳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