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话剧观后感,爱与疏离感

写在前边(一如既往的环节)

上周日刚刚在蜂巢剧场看了独角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姑且写一篇剧评好了。

第一次看独角戏,也是第一次看孟京辉的作品,在豆瓣的舞台剧上找到了各种文人墨客的点评,有深深的被感染的,也有自作清高的批评背离原著的,也有一些水平比较高的评论家存在。看罢之后感觉,不是所有的文艺青年都能胜任豆瓣评论员的职责,想要客观的反映心中所想,也需要自己像演员一样去做梦。

昨晚看黄湘丽的微博的时候,发现她在微博上写了一句话(其实还蛮活跃的,尤其是作为一名公众人物):

“我又要去蜂巢剧场做两周的梦了。”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话剧观后感,爱与疏离感

我习惯于唱歌的时候,尤其是熟悉的歌词的时候闭眼唱歌,那感受的确就如做梦一般,对黄湘丽的微博,真的是感同身受。

当自己从现实性中抽离出来,抽丝剥茧之间,投入到一个人为设定的梦境之中,说着歇斯底里的台词,在一个剧场里演了3年多,2000多场话剧,正如她所说的,话剧不是重复,而是越来越成熟的故事。

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带来的自我的更新,也像是从蝉蛹中逃脱的飞蛾,将挣脱的过程谱写至话剧表演中。

说起千年女优,是去年在一次豆瓣的活动中看到的电影,那是我第一次系统的完整的看完今敏的作品。今敏就是将这梦境与现实的界限模糊,来表现强烈的情感的。

不同的是话剧是三次元的人物表现的,张力似乎更充足,但千年女优虽然横贯了屏幕的次元,但感情却丝毫不逊色。以至于我将千年女优看完以后马上就写了一部七八千字的漫评。

两部作品之所以能放到一起对比,是由于他们的情感指向是一致的。

那就是:少女的爱慕,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反而像是放陈的红酒一般,更加醇厚。

女人的爱慕,像是天花般的瘟疫,有人得过一次之后痊愈了有了抗体便不再得,却也有人终身不愈。

“那约定好了哦,这个钥匙。”

“现在不要说嘛,总之是打开很重要的东西就是了吧?”

孤独塑形

“这部电影是电影艺术的展现,它是日本现代动画中最好的作品。它是一部动画,但也具有人性,而且将会触碰任何深爱别人的人的灵魂。” —— 《千年女优》

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藤原千代子在年轻时的一次叛逆的离家出走中,遇到了同样年轻的画家,在一个黑色的夜里做了一个影响一生的约定。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话剧观后感,爱与疏离感

W先生出现在女主角的13岁的人生里,父亲早逝,W先生出现的时候正是这个13岁小女孩对异性最为好奇的时候,她就这样遇到了这个影响自己一生的男人。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看来,她由于缺乏父爱而对W先生深爱不已,W先生就是父亲的折射,她不懂这些,对于一个未经世事的小女孩儿而言,她不需要懂这些。

家庭中男性性别角色的缺失,造就了一个年轻的小女孩儿,并呈现出歇斯底里的初步预兆。

作家对他身边的女性一概投去的那具有吸引力的、既脉脉含情又让人销魂的、天生诱惑者的目光和他那惯有的对女性温柔殷勤的态度并不意味着爱慕。

而她以为作家的柔情只是给她一个人的,于是从那一刻起女孩的心便永远属于他了。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话剧观后感,爱与疏离感

拥有爱的人内心是无所畏惧的。

千年女优的千代子因为心中怀有爱,独身一人去满洲寻找画家。乘坐火车去那么遥远的地方,对于一个从未出过远门的女孩儿而言是可怕的,但心中怀有爱所以无所畏惧。

”戏里戏外的我始终如一。“

13岁的女主角用尽了人生的所有力气用来窥视作家的生活,窥视这个自己爱上的,如同父爱替身的男人。

她开始努力的自学,爱上了看书,从一个学习不怎么好的姑娘变成了班上的第一名,她爱上了学习弹钢琴,她认为作家先生可能是喜欢音乐的。

她做的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与你相见,W先生。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话剧观后感,爱与疏离感

因为她有爱,有爱就有力量去做这些。

父亲早年去世,母亲深居简出不与人来往,邻居的家庭问题严重。她看不到一个正常的成人世界,也无从了解正常的两性关系。这一切都加重了女孩子与成人世界之间的陌生。但是,W作家的出现第一次打破了这种隔绝的生活,让由两性关系组成的成人世界凸显在了女孩的面前,就像命运一样,强拉她坠入深渊。

1Q84中当深田保问:“你选择川奈天吾,还是选择自己?”青豆毫不犹豫的说“选择天吾。”深田保追问道:“那你不害怕吗?”,青豆回答“不怕,因为我有爱。”

两部作品的共同情感指向是“我爱你,但是你不知道”,甚至是“我爱你,不管时间过去多久,哪怕你不知道我爱你也没关系。”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话剧观后感,爱与疏离感

惨白的单恋。

在名为爱的甜美果实面前,在失乐园的栅栏旁驻足观望,明明果实就在眼前,却得不到她。

渐渐的发现,这份追逐,这是对自我的诅咒。

“你将要终生受到爱的业火,我对你恨之入骨,也爱之入髓。”

只因那个老太婆的缘故,因为这样的一句不祥的话。我便踏上既定的命运之中,千年长生茶。尝尝也罢。我终生活在爱的业火之中,因为那诅咒我的老太婆,就是我自己。

年老色衰的自己的一颗泪痣,她一直是我的心魔,这也是对自己施加的命运的诅咒。

他说在战争结束后,就会去北海道,完成那副雪天里的没画完的画作。

正是这种戏剧化的极致的爱,能唤起所有有深爱之人的共鸣。

艺术总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本身的。

渡边淳一的失乐园也是如此。两个人一定选择爱到最深的时候共同赴死。

我喜欢黄湘丽的歇斯底里的表演,将煎牛排放到剧场里来进行,将枕头扔向天空再快速的垂落,表现卖身时连续脱去的七条内裤,表现怀孕时将呕吐物通往厨房,因为厨房是女人的战场和空间,在女性主导的空间里,将生菜的叶子扔向空中再落回地面。这种歇斯底里的精神病人似的表演,反而正接近生命的本质。

人什么时候最为真实?卸下心防的时候,不穿衣服的时候,刚出生的时候,精神失常的时候,人之将死的时候。

真实的时候不一定最美,但最为戏剧,也最为纯粹。

与原著相比,话剧的表现更为歇斯底里,原著中的女人或许更为隐忍,像是于无声处听惊雷一般的娓娓诉说自己的经历。话剧中则更加的披散头发,更加疯狂纯粹,整个女性的一生将自己奉献给那个男人,属于他,被他占有。从他的身上寻找活着的意义,希望被他认出,被他宠爱,被他承认地位,得到他的认同。

在最后一场床戏的表现上,把被单盖住,观众的视觉焦点被转移至大屏幕。在那里,观众得以窥见被单的内部。我们看到女人凌乱的头发,躁动的汗水以及晃动的身体。的“孤独”被解构,它不再是女人的自言自语。

一年又一年,花瓶里的白玫瑰越来越多。

作家想起似乎总有人送他白玫瑰,但是却不知道是哪个人送的,但这也好,正好满足他的心理。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话剧观后感,爱与疏离感

将两位女主角的生命终结的,实际上是断了的弦。

寻找变成了生命的意义,当爱一个人也变成了生命的意义。

当弦断裂的时候,将发出怎样的声响?人生的弦绷得太紧,当人生仅有的意义被斩断,人生也就戛然而止了。

千代子用30年来寻找,在地震的一刹那突然醒悟了自己,意识到自己恐怕已经不会被他找到了。从地震中出生,在地震中醒悟,也在地震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陌生女人从爱慕,到上床,到卖身成为风流女子,到最后一次和作家上床却没有被认出来,她的人生的弦也断裂了,戛然而止,老仆人认出了邻家女孩儿更让女子心痛。

陌生女人的生命戛然而止于儿子死去,可怜的作家的不知名的儿子,被这一出人生的悲剧波及,成为了牺牲品。

追逐了多年,当追逐的这个动作变成了生命的全部意义,而当意义消失之时,两位女性的人生就画上了休止符。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话剧观后感,爱与疏离感

正如陌生女人在片尾独白道:

既然我对你来说虽生犹死,我又何必不乐意死去……

正如千代子在临死之时的自白与回望人生

“我又要去追寻他了。”

最后,话剧之中有两处场景最为打动我。

第一处是 两人身处在同一包间内,甚至能听到彼此的呼吸,但是却没有被作家感受到存在。(虽生犹死)

第二处是 老仆人认出了邻家女孩儿,而作家却没有认出来之后,放的一段类似于Eva-Q的3EM13_Guitar_ForQ很相似的音乐,绿色的光线扫过床,床上一个人没有,空无一物。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话剧观后感,爱与疏离感

红酒倒下,女人死去

我的心里也空无一物,无论是作为观众的我还是作为主角的我。


空无一物。

被心爱的人忽视,无法认出,虽生犹死。

好一个陌生女人。

从剧场出来的时候,看了第一眼剧场外的世界,我心想:

是啊,多么陌生啊,这个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