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爆款文」賞金90萬 流量收割引質疑

一篇“爆款文”賞金90萬 流量收割引質疑

最近幾天,“獸爺”的《疫苗之王》、“飯統戴老闆”的《深度調查行業的興衰》、“張凱律師”的《都在一條船上》,多篇“爆款”熱文接連誕生,成了疫苗事件主線之外的傳播熱潮。

昨天一早,不少人的朋友圈開始被一篇署名為張凱律師的文章《都在一條船上》刷屏,這篇情懷與情緒滿滿的文章閱讀量點贊量迅速超過10萬+,作者自稱當年疫苗案的維權律師,稱由於某些原因如今只能靠文字吃飯。

文章中稱,“把這麼優秀的律師逼成一個靠文章打賞的人”,並暗示自己過去因為參與某地方省市的疫苗案件而被吊銷律師執照。在“張凱律師”的公號裡,自我介紹一欄中寫著,“以前做律師,現在靠寫字為生,我更喜歡寫字。”

一些讀者被張凱文章所講述的內容打動,併為其打賞轉錢。由於讚賞金額很快達到了單張讚賞收款碼的30萬元額度,張凱還多次更換文章中的二維碼,粗略統計其獲得的打賞金額應近90萬元。

然而,很快有人爆料,張凱吊銷律師執照與疫苗相關案件毫無關係,也就是說,張凱文章中塑造的為疫苗案件奔走導致執照被吊銷、沒有收入的情況,可能存在水分。

“這不就是藉著大家的同情心,對公眾進行韭菜式的收割嗎?”一位公眾號主評論說。甚至有人指責,張凱此舉是藉著疫苗事件的關注度謀不義之財,十分不可取。截至發稿前,張凱律師的公號已經因多人舉報而被註銷,但張凱的微博賬號也已吸引了不少讀者前去關注。

與張凱律師文章類似,還有最近的另外幾篇熱文。

一天前,“飯統戴老闆”《深度調查行業的興衰》也成為在朋友圈中刷屏的“爆款”文章。該文通過“曾經輝煌的過往”“日益衰落的紙媒”“凋零離去的記者”“深度報道的未來”這幾部分,追憶了調查報道及調查報道記者曾經的輝煌及此後中落的變化。

相比於理性客觀的陳述,文中更多的是“理想已死,我先撤了,兄弟們珍重!”“人間不值得”“馬雲說員工離開,要麼錢沒給夠,要麼心委屈了,記者們主要可能還是心委屈了。”等頗具煽動力和“雞湯”感的話語穿插其中。

然而,對於該文舉出的事例、數據及闡述的邏輯,很多親身經歷的媒體從業者卻表示不能苟同。例如,文中提到全國註冊的調查記者數量、列舉的調查記者從業人員名單,被多位媒體從業者提出質疑。

“某某某也算調查記者?稍微對調查報道有所瞭解的人就知道,太不靠譜了。”一位前資深財經調查媒體人評論。“不專業的領域還是不要碰了,這大概是戴老闆寫得最差的一篇文章吧,不過蹭了熱度,所以不影響它成為10萬+。”

對於這種質量與流量倒掛,情緒與情懷先行,行文並不嚴謹的文章佔盡風頭的現象,著名科技自媒體人“三表”倍感無奈地評論,“你們把給調查記者哭喪的文章轉到10萬+了,你們把拼拼湊湊剪報體的文章轉到10萬+了。”

他以一則嚴肅調查報道與爆款文章的對比進行了說明:騰訊旗下財經深度調查新聞產品《稜鏡》,在微信公號上發表了經過對長生生物的實地探訪,對疫苗研發科學家、醫藥行業監管從業者、法學專家等諸多人士採訪後的文章《造假不斷,6年銷售上億支,長生生物疫苗流通鏈調查》,近48小時後閱讀量都未能達到10萬+,吸引流量的速度遠遠趕不上“飯統戴老闆”“張凱律師”等人被指責漏洞諸多的情懷文章。

“嚴肅新聞不能引發公眾強烈共鳴,也有自身的原因。可能調查到的內容不足以構成人們期望的真相,沒有足夠的力度,也可能表達方式上過於傳統和保守。”“看似笨拙、樸素的嚴肅調查報道,仍然在為這些爆款文章提供彈藥。以自媒體文《疫苗之王》為例,其中的不少事實信息是多年前傳統媒體調查報道記者報道出的一手信息。”對此,網友們也議論紛紛。

隨著或輕鬆戲謔、幽默搞怪,或情懷雞湯等不同風格的自媒體文章頻頻刷屏,一批原本未對疫苗、調查記者等話題感興趣的大眾讀者加入討論。業界分析,相比十年前的大眾傳播環境,如今的受眾需求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也逼迫嚴肅媒體儘快轉型,但無論何時,深度、嚴謹的調查新聞還是會成為“剛需”。

圖片來源 | 視覺中國

記者 | 孫奇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