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銀協連續第八年發布的這個報告,釋放啥信號?

點擊標題下「中國城鄉金融報」可快速關注

中银协连续第八年发布的这个报告,释放啥信号?

近日,中國銀行業協會連續第八年發佈《中國銀行業發展報告(2018)》)。《報告》不僅全面深入地反映了當前銀行業改革發展的主要成就和運行特點,還以國際化、前瞻性的視角對銀行業面臨的挑戰及發展新趨勢做了深入的分析和展望,為銀行業提前應對挑戰和考驗、佈局業務發展提供了參考依據。《報告》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一是各類機構穩步發展,銀行業發展態勢向好。2017年中國銀行業總體經營穩健,資產負債規模繼續保持增長,淨利潤增速明顯回升,累計實現淨利潤17477億元,同比增6%,商業銀行淨息差連續三個季度出現回升,由一季度的2.03%升至四季度的2.10%。

二是資產擴張速度放緩,同業和表外業務收縮。2017年,強監管使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業務呈現出三個特點:一是資產增速進一步放緩;二是資產結構進一步優化。三是資產質量趨於穩定。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連續五個季度穩定在1.74%的水平。

三是存款業務平穩增長,非存款業務規範發展。受經濟增速放緩、監管趨緊、利率市場化提速、金融脫媒等因素影響,銀行業負債業務平穩發展,增速有所放緩。截至2017年末,商業銀行總負債為182.06萬億元,同比增長7.99%,增速較2016年下降8.87個百分點。

四是信用風險整體穩定,市場與流動性風險總體可控。去槓桿、嚴監管對市場流動性影響較大,金融機構超儲率水平較低,資金面受各種因素擾動明顯,商業銀行市場風險和流動性風險壓力上升,但總體較為可控。

在新時代,銀行業作為我國金融體系的“壓艙石”,應緊緊圍繞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的“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改革開放”三大任務,進一步適應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需要、切實提升服務實體經濟水平,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報告》認為,未來中國銀行業將著力圍繞如下幾個方面穩健發展:

第一,穩步擴大銀行業對外開放。當前銀行業要把握全面開放的新局面,從時間維度看,中國已經進入由富到強的全面開放新時代;從空間維度看,銀行業要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瞄準向發達經濟體和發展中經濟體開放的新趨勢;從開放層級看,銀行業要邁向更高層次的多邊開放與區域開放。

第二,深化供給側改革,打造高質量金融服務。中國銀行業綜合實力正在趨向國際一流,要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積極服務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方面,當前銀行業供給結構與實體經濟需求結構有較為明顯的錯配和失衡,要著力解決體系結構失衡問題,加快股權結構社會化、多元化。另一方面,要從四個“力”的角度響應對外開放。一是壓力。要以開放的胸懷迎接外部競爭,通過開放市場、減免關稅促進自身進步。二是動力。要以競爭為動力,以開放促改革。三是實力。中國銀行業改革開放40年,綜合實力已顯著增強。四是能力。銀行業的專業能力不斷提升,已逐步具備國際水平。

第三,要繼續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跨越的重大關口,銀行業要合規審慎經營,提高信貸資產質量。一要按照《銀行業金融機構全面風險管理指引》的要求優化風險治理架構,以科技手段重塑風險管理體系,同時要遵循審慎穩健的風險文化,強化合規經營理念。二要在投向上防控重點領域的風險,要支持高端製造等國家戰略新興產業,並從鄉村振興、消費升級中尋找業務機會,在發展中消化風險。

第四,進一步深化金融科技創新。金融科技的發展在提升支付效率、重構銀行基礎架構、重構信用模式等方面對銀行業產生了重大影響。未來,銀行業要深化金融科技創新促進自身高質量發展:一方面,要積極擁抱科技,打破傳統思維模式,提升產出效率;另一方面,要在技術上創新,實現商業銀行向虛擬銀行、數字銀行、信息銀行和智慧銀行轉型。

第五,資產導航,研究引領。資管新規出臺以來,社會融資總額出現明顯下滑,去槓桿初見成效,我國已進入穩槓桿階段。金融業包括銀行在內缺乏長週期的資金和負債,也面臨金融體系上融資難和融資貴問題。同時,資管新規重新定義了銀行資產管理的範疇,表外資產會越來越豐富,未來銀行業要加大對資產領域的研究,確保資金能有效進入實體經濟領域。

《中國銀行業發展報告(2018)》課題組

文章刊於7月23日《中國城鄉金融報》A2版

編輯:農銀報業新媒體中心 李靜 李彥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