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中爲什麼要最先打開萬曆那座陵墓,剩餘的又爲何不繼續發掘?

司馬牛腩


明十三陵在在中國封建王朝的皇陵群中絕對算得上最為獨特的存在。

歷代皇陵,基本都會被盜墓者不斷光顧,洗劫一空,倖存者不多。而明十三陵中的十三座皇陵,卻幸運的沒有遭遇盜墓者的光顧。


但是,多得過盜墓賊的光顧,卻不一定能躲得過被毀的命運,說的就是萬曆皇帝朱翊鈞的定陵。

萬曆皇帝萬萬想不到,自己的定陵逃過了無數的盜墓者的光顧,最後卻被人當做練手的靶子給毀於一旦。

也是萬曆對於自己的先祖明成祖朱棣非常崇拜,把自己的定陵和朱棣的長陵修的一樣,只是規模小了一點。沒想到就是原因為,讓定陵遭遇了滅頂之災,萬曆死後也不得安寧。

大家都知道郭沫若,正兒八經的“文化人”。文化人嘛,自然有一些與眾不同的愛好。郭沫若的愛好就是“考古”,發掘皇陵。對於這個愛好,郭先生有著近乎痴狂的之戀。

郭先生畢竟是一派大家,一般的帝王陵墓自然是瞧不上的,他看上的是“秦始皇陵”、唐高宗與女皇武則天合葬的“乾陵”、明成祖朱棣的“長陵”。

因為秦始皇和乾陵都傳得有點玄乎,發掘難度極大,所以郭先生決定先發掘長陵。當然了,郭先生是個明白人,害怕貿然去發掘長陵怕技術不過關造成損失,於是決定找一個結構相似的皇陵先練練手,積累一些經驗。很不幸,這個練手的皇陵就是萬曆的“定陵”。

在郭沫若的活動下,著名歷史學家吳晗牽頭嗎,定陵的發掘工作就這樣開始了。

雖然定陵是用來練手的,但萬曆好得當年了48年的皇帝,陪葬品還是不錯的。在發掘的過程中,裡面出土了大量的絲織品、玉器、金器等文物,還有三口金絲楠木的棺材。

但是,由於保護技術不到位,很多出土的文物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比如說定陵裡面出土的龍袍,剛出土時就像新的一樣,鮮豔奪目。

但是,因為保管不善,出土沒多久就變成下面這副模樣,破破爛爛,暗淡無光。


不過,既然挖都挖了,也沒有辦法了,那就乾脆建立一個定陵博物館,把出土的文物放在裡面保藏吧。包括三口金絲楠木棺材和萬曆本人,都進入了博物館。

要是以為這事情就這樣完結了,那就大錯特錯了。由於受到大環境的衝擊,定陵文物又遭遇了一次認為的毀滅。

作為封建時代留下的物品,定陵文物被憤怒的群眾瘋狂的打砸,金絲楠木棺也被人丟到了山腳下。最可憐就是萬曆了,本來就只剩下骨頭架子了,還有被人丟的到處都是,拿去燒火。

至於剩下的為什麼不繼續挖了,自然是因為看到定陵文物出土後的毀滅性破壞,國家決定不再繼續發掘。

雖然郭沫若好想繼續挖掘,但是都遭到了拒絕。


小鎮月明


明十三陵中的定陵發掘活動,堪稱中國考古史上的一場浩劫。上世紀50年代中期,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等人,聯合上書政務院請求發掘明十三陵,首選的對象是永樂皇帝的長陵。獲得批准之後考古專家們開始尋找長陵墓道,然而在尋找墓道的過程中,卻意外的發現了萬曆皇帝的定陵存在坍塌現象,於是考古專家們決定先發掘定陵作為試驗場,待積累一定的經驗後再挖長陵。

之後考古專家組織考古隊,由趙其昌擔任考古發掘隊隊長,安派民工挖掘到定陵墓道口,隨後進入地宮。挖掘過程中也發明了一些特殊的工具,比如拐釘鑰匙,用來移開墓門後面的自來石。考古隊在地宮裡找到了萬曆皇帝朱翊鈞和兩位皇后的棺槨並對帝后棺槨進行了發掘。定陵出土了大量明代絲錦和帝后冠冕等3000餘件珍貴文物。1958年中國政府向世界公開發布消息:“明十三陵中定陵已打開……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鈞和他的兩個皇后屍體腐爛,骨架完好,頭髮軟而有光。屍骨周圍塞滿了無數的金銀玉器和成百匹的羅紗織錦……”這個消息一經公佈,引發海內外各界的廣泛關注。

令人遺憾的是,由於當時技術條件的落後以及保存方法的失當,定陵出土的成匹的明代絲織錦緞以及帝后冠服,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導致如今我們能看到各類布料殘片。更為嚴重的是,在後來的政治運動中,革命小將們將萬曆及兩位皇后的遺骸拖出來進行批鬥,並放火焚燒,化為灰燼。定陵中的金絲楠木棺槨也被丟棄在野外,最後不知所終。現今我們所看到的定陵地宮文物大多都是仿製品。

令人可恥的是,時任中科院院長的郭沫若,在定陵發掘遭受如此慘痛的教訓之後,還向國務院上書,要求發掘女皇武則天和唐高宗李治合葬的乾陵,被周恩來總理予以駁回並做出重要批示,今後不再主動發掘帝王陵墓,50年不變,100年不動搖。明十三陵中的其他帝王陵墓以及中國各地的其它帝王陵墓由此而得到妥善保護,做為中華文明的瑰寶而流傳於世。


如有不同見解,歡迎各位在下方留言討論!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頭條號:歷史茶坊


歷史茶坊


小談一下,定陵的發掘,開始於上個世紀50年代左右。是由吳某最先提出,並且夥同郭某某和夏某一起上書。而最先發掘的目標,並非定陵,而是永樂皇帝的長陵。發掘的目的,郭某某說是提高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實踐經驗和尋找明朝的秘密等。但實際是滿足一己之私,尋找永樂大典。天可憐見,就在一群人尋找長陵地宮入口時,北京昌平地區下起了大雪,大地一片白。夏某上書郭某某,希望把目標改為離長陵不遠的明仁宗的獻陵,但是郭某某則建議發掘更大定陵,至此,定陵進入考古隊的視野。十三陵中,長陵(永樂)永陵(嘉靖)定陵(萬曆),這三個是最大的。可以說,定陵是代人受過,或者說是,早就被人盯上了。十三陵的陵區分佈中,長陵是最大,而且居中的。定陵就在長陵的左邊,也很大。加上神宗皇帝傳奇的一生,萬曆新政,三大徵和不上朝等,使這個皇帝相比於其他的皇陵更具吸引力。所以,定陵就成了第一個發掘的明朝皇陵了。

為什麼後續沒有發掘其它的皇陵,其實很簡單。發掘定陵,損失很大,很失敗。首先,定陵發掘,前後兩年的時間,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的頭骨被帶到中科院進行修補,還差點出國展覽。修補完成後,萬曆皇帝和兩位皇后,變成了封建地主階級的代表,放在定陵門口展覽。其次,由於技術有限和人為的無知。定陵中的金屬製品和絲織品,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長時間的和氧氣接觸。發黑,變硬。甚至有些無知的工作人員,隨意的將文物實驗和拆卸,造成的損失,不可估量。最後,由於定陵發掘的消息傳遍中國,很多省份都上書,希望發掘本省的皇陵。為了抑制這種風氣,周總理下令,停止陵墓的發掘。

無恥文人之首的郭某某,在環境平穩以後還希望發掘其他皇陵,面對定陵發掘的惡果,周總理做出,皇陵不主動發掘,除非搶救性質的。五十年不考慮,一百年不動搖。


龔小胖子


萬曆可能是最悲劇的皇帝之一了,墓沒被盜墓賊給盜了,卻偏偏碰上了大文豪郭沫若。萬曆之墓能夠被挖開,這一切都是因為郭沫若。郭沫若不僅僅是個大文學家,同時還是一個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郭沫若非常的喜歡歷史,而且他的主張是考古必須得挖開古墓,他的目標就是讓那些歷史中出名的寶貝重見天日。

郭沫若一開始並沒有打算打開萬曆之墓,他的目標是武則天的乾陵和秦始皇陵還有朱元璋墓,武則天墓裡面可是葬著兩個帝王,並且武則天死的時候正是大唐盛世,裡面的寶貝有多少不言而喻。史書也曾記載裡面寶貝無數,歷史上想打開武則天墓的人多的都數不清,僅史書記載的就有三次,這三次盜墓,每一次都出動了最少上萬人, 他們全都無功而返。

秦始皇墓不用過多的介紹,全世界人都想看看這位千古一帝的墓裡面有什麼寶貝,郭沫若曾經對人說過,武則天墓中可能有《蘭亭序》真跡,自己最大的願望就是目睹一下這件文物。於是乎郭沫若帶了一大批文人和考古學家們每天請求挖掘武則天墓,他們做出了詳細的計劃。

因為他想挖的墓實在太過珍貴,並沒有得到允許,郭沫若轉而求其次,他想著先挖其他皇帝的墓練練手,等練好了再去挖武則天墓,他選中了萬曆的墓。萬曆真的是太悲劇了,墓被挖開暫且不說,挖他墓的目的就是練練手,估計萬曆泉下有知能氣的冒煙。

最終他們還是打開了萬曆之墓,萬曆作為一代帝王,墓裡的文物肯定不少,當時記載出土了許多珍貴的文物,而且還有很多的絲織品,彷彿新的一樣,可是這些東西見到空氣之後,立馬就飛灰煙滅。這次挖掘造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考古悲劇。因為這件事,國家規定,從此之後不允許挖任何帝王墓,考古界也從這裡開始,不在挖掘保存完好的古墓,這一切都歸功於郭沫若。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先來回答第一個問題——

明朝十三陵為什麼要先打開萬曆那座陵墓呢?



上世紀50年代,由北京市副市長吳晗和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向中央申請發起了挖掘明十三陵的運動。說到底,也就是為了滿足某些人的好奇心,特別是明十三陵中的永樂陵,很多人想一睹當年"永樂大典"的風采。而中央當時也為了增加財政收入,決定開發十三陵。

在整個十三陵中,唯屬永樂皇帝的長陵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於是考古隊決定先開發長陵。只是沒有想到,在開發的過程中,居然又意外發現了萬曆皇帝的定陵,出現了坍塌現象。於是,既是為了安全,就是為了累積經驗,考古隊決定從定陵開始挖掘。




接下來回答第二個問題——

定陵被挖掘之後,為什麼不挖掘剩下的12座陵墓呢?

這就不得不令人惋惜了。在長陵發掘之後,的確是出土了相當多的珍貴文物,具有很大的價值。但是,由於當時保管文物的方法太過落後,特別是經歷了文化大革命,那些從定陵裡出土的文物幾乎已損壞殆盡。


而國家為了不重蹈覆轍,好好保護這些中華文明的瑰寶。於是便出臺了法律,不允許繼續再挖掘剩下的十二座陵墓。

我是和你一樣愛好歷史的"歷史驚文",喜歡就關注我喲~


歷史驚文


謝謝邀請!當年,明定陵的發掘已經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我們國家怎麼可能同意再發掘其他明帝陵呢?至於為何最先打開定陵?

這要從1955年說起,吳晗作為發起者,聯合郭沫若、鄧拓等人,聯名上書要求發掘明長陵(朱棣的陵墓)。但是考古隊並未找到長陵的地宮入口,只好放棄發掘計劃。考古隊決定先發掘其他明帝陵。而在考察明定陵的過程中,考古隊發現了定陵地宮的入口,自然是先發掘明帝陵。

明定陵的發掘歷時兩年多,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但是,當時的文物保護技術並不先進,許多文物遭到難以挽回的損壞。故此,我國此後規定:不再主動開掘帝王陵!所以,明十三陵中的其他陵並未發掘。


子月談史


萬曆皇帝可能到死都想不到數百年後自己竟然會被當作練手對象給刨了個底朝天,萬曆皇帝在位年間所做出的事情是非常奇葩的,但是在他死後數百年,他的陵墓也遭遇了非常奇葩的事情。


自古以來,但凡皇帝陵寢除了一些比較特殊的存在之外,很少有皇帝陵寢能逃過盜墓賊的魔爪,對很多盜墓賊來說,他們挖掘皇帝陵是全心全意的,是誓要搬空裡面所有金銀財寶都不罷休的。

但是萬曆皇帝的定陵就不一樣了,它之所以被髮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郭沫若等人對所想要挖掘的朱棣長陵瞭解得不夠深入,怕會對長陵裡面埋葬的珍貴文物造成損壞,所以就挑選了規模不如長陵宏大、但結構和長陵差不多相同的定陵下手,想通過挖掘定陵積攢一些打開長陵的重要經驗。


死後難逃悲催的萬曆皇帝

於是萬曆皇帝的屍骸就開始遭殃了,定陵在被打開之後,因為保存文物的技術不達標的原因,定陵中很多精美的陪葬衣物開始發生了氧化,許多精美的龍袍綢緞在這個過程中毀壞得破爛不堪,全然失去了精美的模樣。

而在數年之後,特殊時代降臨了世間,被擺在定陵博物館中的萬曆皇帝棺槨和他的兩具妃後棺槨被激憤的人們拉到了廣場之中,焚燒燬壞了起來。

在這個過程中,不少的文物也受到了毀滅,在重見天日沒幾年時間後,它們又開始塵歸、塵土歸土,失去了它們所有的光芒。

這次挖掘的行動是一次很大的錯誤,它給整個考古界帶來的改變並不是因為數年後的毀壞帶來的,而是在剛剛挖掘完沒多久之後,就被人們認定為了巨大的錯誤。

郭沫若最感興趣的三座帝王陵墓

雖然這次行動的主要牽頭者是當時北京的大佬、有著很深歷史背景的吳晗,但實際上的推動者卻是郭沫若本人,吳晗是在郭沫若的說服影響下,才和郭沫若一起加入發掘定陵的工作中的。

郭沫若是非常積極狂熱的皇陵挖掘人士,在他的想法中,每個皇帝陵墓中埋藏的文物都應當是與世人共享的,如果埋藏在地底下那這些文物就失去了應有的價值,因此他一直在積極地推動著各種挖掘皇陵的工作。

其中他頭號想挖掘的就是秦始皇的陵墓,只不過這個工程太浩大、太困難了,他是暫時沒機會的,因此他退而求其次,把目標放在了朱棣的長陵和唐高宗、武則天的乾陵中。

而他之所以對這兩處陵墓感興趣,最主要的原因是這兩處陵墓沒有受到任何盜墓賊的光顧,而且這兩處陵墓中分別可能埋葬著兩件很重要的文物。

唐高宗乾陵中很有可能埋葬著蘭亭集序,雖然無法確定,但即便只有一絲的機會,那也是能讓郭沫若感到狂熱的,因為蘭亭集序對文人們的影
響實在太大了,他做夢都想象著能在有生之日親手觀摩一眼蘭亭集序


長陵中永樂大典對郭沫若的影響

而長陵之中則埋葬著意義非常重大的永樂大典,朱棣在位年間做出了兩件很重要的事情,第一件事情是他動用無數國力派遣了鄭和七下西洋,這件事的耗資非常巨大,是朱棣炫耀國力的一種表現。

而第二件事情就是修訂了永樂大典,永樂大典是古代歷史中非常重要的百科全書,總部大典一共有1萬多冊、2萬多卷、3億七千萬字,幾乎涵蓋了當時的各個學科、各種知識,可以說得上是古代文化典籍中的瑰寶。

但是流傳到現在的永樂大典卻是極度殘缺的,永樂大典流傳到乾隆時期的時候就已經缺少了一大部分。

最後在乾隆修撰四庫全書的時候又被乾隆皇帝修改的面目全非,在八國聯軍的時候丟失了一部分,溥儀在位的時候又被宮中的太監偷走了一部分,所以現存的永樂大典其實是非常殘缺不全,如果把原本的永樂大典比作一個人的話,那現存的永樂大典可能就只相當於一個人的手臂。

而長陵之中雖然還不確定有沒有永樂大典,但因為是朱棣人生功績的一種表現,所以在他死後是很有可能被陪葬在長陵中的。

被災難改變的規則

所以懷揣著對這種缺失文化的狂熱追求,長陵自然就成為了郭沫若最想挖掘的皇陵之一,因此才會導致定陵成為了它的練手對象,被糟蹋得面目全非。



定陵的挖掘不僅是一次錯誤,與此同時它更是考古學界的一場災難,在此事發生過後,上面的大人物就立刻叫停了所有針對皇陵的工作,並定下了一個若非皇陵遭受到損壞需要搶救、無論如何都不得對皇陵主動挖掘的規定。

在定陵事件發生後,郭沫若是還想著手挖掘長陵和乾陵的,不過前車之鑑不可忽略,為了防止同樣的災難再度出現,於是郭沫若的所有請求都最變得石牛入海,直接就被拒絕了。



所以說明十三陵中的萬曆皇陵之所以最先被打開,是因為它和長陵有著相似性,被當作了練手對象,而因為定陵挖掘後沒有相應保存技術保存文物的原因,定陵中的文物受到了巨大的損壞,隨之而來的是考古學界的規則被改變,正是在挖掘定陵的影響下,其他所有的明皇陵以及沒被挖掘過的皇陵都避開了被主動挖掘的尷尬情況。


孤客生


由於我國的文物政策為:對於歷史人物或封建皇家陵冢不主動開掘。除非已經被盜墓分子非法盜挖的 ,政府相關文物部門才會有限度的保護性挖掘開發,也就是開放。

十三陵中
1、定陵被 ,故而對外開放定陵的地下宮殿;
2、長陵:由於其是地面建築保存最完整的一個陵,建築最早、面積最大、規模最宏偉、工藝用料最考究、原建築保護最完整,有很大的歷史價值,故而開放其地面宮殿群—— 大殿

3、昭陵是目前十三陵中第一座大規模復原修葺的陵園,修繕完畢就可以對外 。


北明超麗


萬曆皇帝定陵的挖掘工作可以說是考古史上的一次典型重大失誤。這次的挖掘工作與兩個人有著重要的關係,第一個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歷史專家吳晗先生(當年也是北京市的副市長)另一個就是時任中科院院長、著名的文學家、文物愛好者郭沫若先生。



至於萬曆的定陵為什麼首當其衝作為第一批開發的對象呢?這是源於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一份考古計劃,該計劃由吳晗發起,郭沫若推動,目標直指的是朱棣的長陵,後來因為政治原因、技術原因否決了長陵的開發換成了萬曆皇帝的定陵試驗,畢竟是第一次考古缺乏經驗,兩位先生一個主要是為了研究明代歷史,一個主要是研究明代文物。



由於當年技術所限,定陵的挖掘並不成功,陵墓中珍貴的明代絲織品、棉織品氧化後失去了原有的彩色,併發生了腐爛。最後帝王棺木被丟掉了,在後來的運動中一把大火,也把萬曆及其皇后的遺骸都燒掉了。



定陵挖掘雖然失誤了,但是考古之風席捲全國多省,於是各地紛紛上書國務院向那些封建帝王陵寢開發。國家很明智的認識到了這股風氣所帶來的不良社會影響和歷史影響,並及時制止了挖掘帝王陵寢,畢竟不挖掘才是最好的保護嘛。


納蘭軒若


明十三陵主要的建築都在中軸線上,明代的墓道都是偏向寶城一側的,短短几十米的長度,完全用土夯實,在這種條件下,地表上龐大的寶城尋找地宮入口可謂是難如登天。這是明十三陵迄今為止保存最完善的原因,除了打開萬曆皇帝的陵墓之外,明思宗朱由檢的思陵被盜過,其他的十二陵基本保存完整。

朱由檢

他是明朝最後一任皇帝,生平勤勤懇懇,不是昏君但卻接手了一個爛攤子,天災人禍各地爆發水旱災害,瘟疫橫行,朝廷之上官員結黨營私,本來就空虛的國庫,根本撥不下錢賑災,這種情形下,人們都沒有了活路,各地人民只能揭竿起義,放手一搏,其中以闖王李自成市裡最為浩大。李自成破城之後,大明帝國的最後一任皇帝走投無路之下,選擇了上吊自縊殉國,亡國君主大多昏庸,朱由檢作為一個勤勉的帝王,落得如此結局可以說是很悲慘了。

李自成起義軍進入北京之後,北京城內亂作一團。清理戰場時發現了朱由檢和他皇后的屍體,這兩具屍體的處理方式用兩扇門板抬放到了北京東華門外。可憐的皇帝此後屍體居然曝光在光天化日之下,更荒唐的是流民亂竄的年代,不知道誰把他的頭砍下來。

後來李自成還算仁義,令人做了一個純金打造的頭顱,安放在了這個皇帝的頭上。這個舉動隱來了盜墓者的垂涎,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沒有過幾年,安葬崇禎帝的思陵墓門被打開,朱由檢的金頭已經不見了。可憐這位皇帝生前時運不濟,死後還不得安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