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帝王為何多數喜歡把權利交給舅舅而不是叔叔?

螳螂Movie


歷代帝王其實都不願意自己的權力跟別人分享。但是在主幼國疑的特殊時期,年幼的皇帝是必然更為信任孃家人的。

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叔叔是宗室,而舅舅是外戚。”

有人奇怪歷代很多皇帝都在防外戚防宦官干政麼?漢朝就是不斷陷入外戚和宦官輪替干政的亂局中的麼?這就對了,為什麼外戚和宦官能幹政?還不是因為年幼無的皇帝依賴外戚和宦官麼?

叔叔一旦獲得權力,因為宗室的關係,所以他本身就是先帝的血統,在特殊情況下,他若取幼主而代之,就極有可能變得理所當然。孫權如此,趙光義如此,朱棣更是如此。


孫策死時才20幾歲,自己的唯一的兒子孫紹太小,讓孫權繼位是無奈之舉,要為尚未穩固的江東考慮。孫權上位後,對待孫紹處處防備,處處打壓,最後鬱鬱而終,原因就一目瞭然了。


趙光義更是“燭光斧影”,趙匡胤本身有自己的兒子,結果莫名其妙,暴斃身亡。即便拿來做幌子的"金匱之盟"也被爽約了,到最後選太子也沒有選太祖一脈。不過趙光義沒想到的是100多年以後,自己這一脈竟然絕後了,不得已還是把皇位還給了太祖一脈。


朱棣實際上還是通過武力奪取的自己侄子的皇位,打著“靖難”的旗號,結果硬是把朱允炆搞得生不見人,死不見屍。朱允炆的兒女們被圈禁了多少代,放出來的時候,連草和麥子都分不清。

但是舅舅就完全不一樣了,因為舅舅是外戚,自己即便擅權,也要考慮下影響的。他必須還要維護自己的外甥。因為他的權力是依附於外甥的。


東漢末年的何進,其實出發點是不錯的,誅殺宦官,自己當了大將軍掌握實權。但是自己殺豬出身,水平有限,方法錯了;還有就是何太后實在腦子不夠用,竟然幫十常侍,不幫自己哥哥。


還有唐朝的長孫無忌,選嫡別的沒意見,只有一個要求,那就是長孫皇后的孩子,文武雙全的李恪因為是楊妃之子,就沒那麼幸運了,還是舅舅給力啊。


王莽絕對是舅舅中的另類,有人說他是穿越的。但是他絕對算是外戚,按族種論,也算是個舅舅。但是他把漢平帝給殺了,自己當皇帝推行改革,這恰恰就是他失敗的根本原因所在。結果天下共討之,他最終也萬劫不復,腦袋被後世皇帝輪流收藏了幾百年。


胤礽的舅舅索額圖對胤礽那絕對掏心掏肺。但是拱早了,康熙說收拾就收拾了,換個角度,胤礽若是上位,索額圖就是“索半朝”;康熙的舅舅(兼老丈人)佟國維深受康熙重用,人稱“佟半朝”。這些都是皇帝重用依靠舅舅的具體表現。

所以通常來講,一般舅舅的權力是依附於皇帝的,所以只要他沒瘋狂到王莽這個程度,是更容易受到皇帝寵幸的。


炒米視角


這個就像是在民間,你敢打你的母親的話,你的舅舅就回來揍你,在皇家也是一樣的。但是為什麼要把權力交給舅舅呢,其實皇帝年紀小,交給叔叔的話,皇帝和叔叔一個姓,隨時弄死你,年紀尚小沒有子嗣,那隻能是同姓的順位繼承人,這時候如果皇帝沒有弟弟,沒有哥哥,那是不是兄終弟及之後,堂兄弟就是叔伯家的,就來爭皇帝位了。權利交給舅舅的話,皇帝家的叔叔們不會吧皇權放任給異姓的。舅舅要是想篡位的話,名不正言不順,叔叔們還要搞死他,但是叔叔們就不一樣了,有的是名正言順的辦法把自己的兒子坐上權利的寶座


西南郎中令


秦昭襄王在位近六十年,就是因為他有個舅舅。秦二世胡亥在位僅僅三年就被殺,就是因為胡亥沒有把權力交給舅舅。

胡亥繼位後為什麼要屠殺自己的兄弟?因為胡亥覺得這些哥哥們才是對自己威脅最大的人。就是這樣,死了的扶蘇還被陳勝等人用來大做文章。

當這些哥哥們被屠殺殆盡後,胡亥居然忘了還有個叔叔子嬰。趙高殺了胡亥之後,就擁立子嬰為帝,因為胡亥的這個叔叔也有資格做皇帝。

胡亥繼位後,如果自己的親生母親還活著,胡亥有個舅舅可以依靠的話,怎麼也不會落個如此下場。

胡亥在自己舅舅的輔佐下,可能歷史就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了。

沒有任何一個帝王願意把權力交給別人。像秦始皇、漢武帝、朱元璋等有能力的君主都是儘可能地把權力集中在自己手中。

即便是劉禪這樣的君主,在諸葛亮死後,也取消了丞相一職,把相權給分散開來。

只有自己能力不足的時候,才會採用他人來替自己分擔。這時候替自己分擔權力的人,一般只有宗室、後宮和權臣三類。

對一個帝王來說,其實很不願意造出一個權臣;對於自己的宗室一般也不願選擇,因為對自己威脅最大的還是宗室。剩下的就只有太后或者皇后的勢力可以選擇了!

即便是自己的舅舅,也不會讓他有太大的權力,一般會在宗室、外戚和大臣之間搞個平衡。讓他們互相制約,儘可能地不讓一家做大。一但失去平衡,他的帝位也就差不多了。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寄暇學宮


一、這個問法本身就有問題,成年皇帝不喜歡把權力分給他人,舅舅也好、叔叔也罷,成年皇帝都不十分相信,成年皇帝都只相信自己。

二、之所以母舅比叔叔更有權力,往往是皇帝年幼,皇太后不相信他人,想借哥哥、弟弟掌控朝政而已。如何進何屠夫竟成了漢大將軍。

三、母舅比叔叔改朝換代的概率小得多!

皇叔本是帝胄,無非長幼有序、庶嫡有別,再大權在握,危險係數五顆星。皇太后和自己的兄弟關係更親近些,更信任些,再說弄個叔子、伯子掌權也是個麻煩事兒,兩人挨近了,群臣要說閒話;離遠了,又可能屁股相對,麻煩。更怕叔子皇袍加身,把侄子趕下臺,甚至逼死,如趙光義對趙匡胤之子。當年慈禧、慈安聯合叔子“鬼子六",幹掉肅順等八名顧命大臣後,把鬼子六還是架空了!


蒼茫大地顧煒斌


方圓論壇在線

中國古代並非所有的朝代都喜歡把權力交給舅舅而不是叔叔。一般新皇年幼的情況下,先帝才會把國家權利交給他人代為執掌,直到新皇成年之後才會重新掌握大權。實際上在最開始的時候,一般新皇年幼的時候,朝廷大權皆由新皇的叔叔所掌管。比如周朝開國皇帝周武王姬發,他在滅商後第二年就病倒了。很快姬發到了彌留之際。由於當時周朝剛剛建立,姬發擔心自己年幼的兒子姬誦無法掌控國家大局,所以把朝廷大權託付給了弟弟叔旦。而叔旦就是姬誦的叔叔。這就是典型的把權力交給了叔叔。

在秦朝之前,周朝以及春秋戰國時期,掌權者年幼,輔佐幼主的一般都是叔叔而並不是舅舅。直到秦朝時期,秦始皇為了萬世一系地將自己的寶座傳給自己的子孫,以“奉宗廟之重,終無窮之祚”,自稱始皇帝,以期二世、三世以至萬世也。雖然秦朝二世而亡。但是秦始皇開創的皇位傳承製度卻被漢朝給繼承了過去。到東漢時期這種皇位傳承製度已經日臻完善。這種皇位繼承製度,使儲君的範圍集中在當今皇帝的子嗣當中,選擇餘地較小,一旦皇帝早逝,出現幼帝即位的概率就極大,東漢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為了確保皇位傳承製度的延續。所以在這個時候起,外戚正式開始登上了歷史舞臺。由於叔叔同為皇室成員。甚至在商朝以前,叔叔也是有資格繼承皇位的。所以為了杜絕叔叔篡位稱帝廢立幼主的事情發生。從這個時期開始,叔叔一般就沒有了輔佐幼主的權力。從秦始皇之後,除少數朝代皇帝沒有血脈繼承的情況下,繼承人從皇室血脈中擇優選取之外,如安、質、桓三帝以劉氏宗族身份即位外,其餘都遵從“父傳子,家天下”的繼承原則。

當然了外戚也就是舅舅掌權也是有利有弊的。有利的一方面是因為,外戚並不屬於皇室,所以也就從根本上杜絕了其奪權篡位的可能性。從這一點來看,舅舅確實要比叔叔強很多。畢竟外戚是依靠皇權來壯大的。並且他一般情況下還取代不了皇權的地位。但弊端也確實很明顯,外戚干政容易導致朝廷大權都被外戚所掌控。使得朝廷成為另一種形式的一言堂,比如東漢末年的何進。雖然歷史上沒有舅舅篡位的先例。但歷史上外戚專權篡位的事例也不少。如西漢末的王莽與建立隋朝的楊堅等。

所以說歷史上新皇年幼,權力究竟是歸叔叔還是歸舅舅都是分歷史時期的。並不是一直不變的。但權力歸舅舅的時期還是比較長的。畢竟舅舅比起叔叔要好對付很多。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方圓論壇


為何皇帝更相信舅舅,要防著叔叔呢。

其實不止叔叔,伯伯堂哥都是要重點防範的對象。

古代皇家是家天下的制度,劉邦當年和大臣們殺白馬盟誓:非劉不王。

這就限制了皇族之外的人對皇家權力的染指。

但是,卻無法限制皇家內部人對權力的覬覦,大家都姓劉,一筆寫不出倆劉字來,為啥你能坐皇帝位,我就不能?

皇族作亂在歷史上屢見不鮮。

比如漢景帝時候的八王之亂,比如明朝的靖難之役。

這些都是皇家內部為了爭奪權力,展開的內耗運動。

東漢開國,已經是平民的劉秀能夠當上皇帝,只是因為他姓劉。

三國時劉備和皇族已經八竿子打不著了,但是,就靠著這個劉姓。他拉起了自己隊伍,愣是在三國這個亂世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所以皇帝和叔叔親近蠻危險的,一旦這位叔叔有不臣之心做大了,很可能取而代之,而且這種取代能獲得法理上的支持。

大家都是皇族。

繼承皇位有天然的合理性。

但是舅舅就不同了。

舅舅是外姓。

即使再權利熏天,也無法取皇帝而代之而代之,因為這需要付出的代價太大了。

孃親舅大,舅舅是外戚,能在關鍵時刻給皇帝提供幫助,一旦皇帝覺得這位舅舅有點危險,搬開他也比搬開叔叔要省力些。

畢竟舅舅是沒有出兵清君側的特權。

歷史上著名的舅舅就是雍正皇帝的舅舅隆科多。

雍正被隆科多的姐姐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撫養長大,所以對隆科多一口一個舅舅,因為康熙朝隆科多長期擔任九門提督,掌管京畿防務,這職位太重要了,相當於京城文武百官的性命都捏在他一人手中。

雍正一口一個舅舅的叫著,隆科多為他日後登基,迅速穩定局面巨功甚偉。

畢竟有槍才是草頭王。

但是即位之後,朝政穩定下來,雍正第一個下狠手處理的人也是這位舅舅。

雍正不想自己的性命捏在隆科多手裡,他要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

所以舅舅用好了就是一把利劍,用不好也是一把鈍點的利劍。

但是叔叔有時候就是定時炸彈,不知道何時會爆。



薛白袍


帝王是不會把權力交給任何一個人的,無論他是叔叔還是舅舅,這是一個大前提。

在這個大前提之下,如果皇帝年齡太小,不宜親政,那麼由誰來做這個權力的代言人更好一些呢?



叔叔嗎?自家人似乎應該和自己親一些吧?但問題是,叔叔奪你皇位時,也奪得是理所當然啊,畢竟都是一家一姓,不需要改朝換代就能順利接管權力。

顯然,還是舅舅當這個代言人好一些。

舅舅跟自己不是一家人,換句話說,他不是皇室宗親,他是外戚,即便給他權力,他也不過是代管,名分上永遠是君臣。就算他想要改朝換代,也會有很大的阻力,甚至會就此背上不忠不孝的罵名,所以他在動壞念頭之時,總會考慮考慮影響的。



而且舅舅代管有一個特別大的好處,就是他雖與皇帝不是一家人,但卻與太后是一家人,而需要舅舅代管的情形,往往是皇帝年幼,太后攝政的時候。所以,一方面舅舅看重做太后的自家人,會傾盡全力輔政,對皇帝那叫一個掏心掏肺。另一方面,太后其實更看重做皇帝的兒子,一旦舅舅有越權謀政的想法,自然會豁出命去救自己兒子,所以這也在某種意義上形成了權力的制衡,確保皇權能放得出,也能收的回。



所以我們看,大多數外戚專政,無論他權力有多大,只要皇帝長大後有收回權力的想法,一般都能收回,比如漢武帝與田蚡。但如果權力落在叔叔手裡,那基本上就免不了一番弒君謀逆,血流成河了,比如朱允炆與朱棣。


達摩說


因為外戚干政是受到批判的,壓力會很大,風險和收益會不成正比。外戚輔助皇帝是理所應當的。舅舅如果想篡奪王位,代價太大了。如果是把大權交給叔叔,叔叔篡位極有可能是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因為這個王朝的姓並沒有改變。也就是原來的利益格局不會發生大的改變。這樣的話叔叔篡位就不會被絕大多數人所反對。所以相對來講,把大權交給舅舅比交給叔叔來得更安全。


麥觀書


因為叔叔也是皇室的人,有權爭奪江山,而且皇帝的兒子多,皇上不論跟哪個妃子生的孩子都得叫他叔叔,所以對於叔叔來說侄子就多,到後面就說叔叔不爭權,這麼多兒子也會爭,這麼多兒子叔叔該支持誰?而舅舅不同,因為對於皇室來說,母親永遠是站在自己兒子這邊的,再說一個妃子一般也只有一個兒子,所以對於舅舅來說只有這一個外甥,而且一般舅舅都是憑著自己的姐姐或者妹妹才有顯得尊貴的!所以舅舅永遠都會向著自己!


野史共享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們來聊一聊

爹親叔大,孃親舅大

OK,我們知道皇帝的利益是保住自己的皇位,因此除了我們都知道的原因--比如叔叔有基因血脈的關係啦,叔叔是潛在的皇位競爭者啦,還得考慮另一個問題就是:利益捆綁

利益捆綁是什麼呢?比如按照皇帝的叔叔這邊來講,哪個侄子做皇帝對於他來說他都是皇叔,他不必針對一個侄子壓上自己的所有,甚至對哪個侄子看不爽了直接趕走然後取而代之,比如明朝的朱家和宋朝的趙家,趕走了侄子江山還是本家做。所以叔叔侄子之間沒有那麼強的利益捆綁。

再看看舅舅這邊,自己的妹妹生的孩子當了皇帝,自己的利益完全和這位皇帝捆綁在一起啊,皇帝完了,自己的利益也就完了,所以呢舅舅會不遺餘力的支持自己妹妹的孩子。另外舅舅就跟自己的外甥有血緣關係,其他皇子只要不是妹妹的,誰當皇帝都對自己不利,當然也有的舅舅不怕揹負亂臣賊子的罪名,想著踢了外甥自己當皇帝的,比如“穿越者”王莽,當然這種情況一般來說都是不得好死。

最後,作為皇帝來說,看著利益捆綁在一起的舅舅總比看著競爭者叔叔來的順眼,這除了感情的認同以外,更多的還是利益的一致性,所以歷史上多數的帝王還是喜歡把權利交給比較放心的舅舅而不是叔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