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家交通扶贫铺就“致富路”

本报讯 (通讯员 李梅香) “以前路不通,摩托车都比较少见,现在交通条件改善了,小轿车、摩托车直接开到了家门口。真的是路通了,生活就大变样了。”巧家县红山乡纸厂村委会委员冯利文感慨地说道。 巧家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交通建设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大力抓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贫困村人民脱贫致富的关键。自脱贫攻坚启动以来,巧家县加大了农村公路建设投入力度,大力改善农村交通条件,2015年以来共实施村组公路硬化项目65个750余公里,覆盖全县所有行政村;规划村组硬化公路项目1183个4100余公里,覆盖辐射县域183个行政村(社区)3850余个村民小组,实现了建制村公路硬化率100%,通畅率100%,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群众“出行难”和“行路难”的状况,并为群众铺就了一条奔小康的“致富路”。 加快交通建设, 助推产业发展。“路不通的时候,我都是自己用牛车拉着核桃、花椒进城去卖。路远,拉来拉去核桃、花椒损耗也大,也不划算。客商压价收购,我也只能低价卖给他们,钱都赚不到。”红山乡天星村村民杨洪意说。

众所周知,“弯急坡陡”“泥泞难行”曾是制约红山乡发展的“瓶颈”,直到2015年,巧家县紧紧围绕扶贫开发项目部署,加大农村公路建设的调研踏勘、规划设计工作力度,优化整合交通专项和扶贫项目资金,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2017年,红山乡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出门全靠走”的时代,通村硬化公路修到了田间地头。杨洪意说:“路通了,客商直接开着车到家门口来收购,核桃、花椒再也不愁销路了。” 2017年底,随着全县乡、村两级公路实施硬化全覆盖,带动了全县16个乡镇的花椒、核桃、马铃薯、生猪、肉牛等特色产业迅速发展,让不少贫困群众依靠产业发展走上了致富路。

“路通了,产业就活了。如今,中村村能够如期脱贫出列,得益于通村公路的畅通带动了大棚蔬菜、林下养殖等产业发展,增加了群众收入。”中村村党支部书记张发德乐呵呵地说。

如今,随着农村公路通畅给群众带来的实惠逐渐凸显,“山货进城,城货进村”在巧家各乡镇已成为常态,不仅为巧家群众打通了产业路,也为他们早日过上小康生活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17年,巧家县按照“一事一议”模式启动实施了村组公路硬化800公里和新建项目1000公里。白鹤滩镇巧家营村通村公路也因此得到了硬化,群众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质的飞跃。 “路通了,通的是幸福,现在大家一出门都可以享受到与城里人一样的便捷生活。”如今,走进白鹤滩镇巧家营社区,看到在通村入户硬化公路两旁新建的砖瓦房、宾馆、餐馆、超市热闹非凡,好一幅美丽的新村庄。(文章来自《昭通日报》2018年7月20日02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