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家交通扶貧鋪就「致富路」

本報訊 (通訊員 李梅香) “以前路不通,摩托車都比較少見,現在交通條件改善了,小轎車、摩托車直接開到了家門口。真的是路通了,生活就大變樣了。”巧家縣紅山鄉紙廠村委會委員馮利文感慨地說道。 巧家縣作為國家級貧困縣,交通建設不足已經成為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大力抓好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是貧困村人民脫貧致富的關鍵。自脫貧攻堅啟動以來,巧家縣加大了農村公路建設投入力度,大力改善農村交通條件,2015年以來共實施村組公路硬化項目65個750餘公里,覆蓋全縣所有行政村;規劃村組硬化公路項目1183個4100餘公里,覆蓋輻射縣域183個行政村(社區)3850餘個村民小組,實現了建制村公路硬化率100%,通暢率100%,不僅從根本上改變了群眾“出行難”和“行路難”的狀況,併為群眾鋪就了一條奔小康的“致富路”。 加快交通建設, 助推產業發展。“路不通的時候,我都是自己用牛車拉著核桃、花椒進城去賣。路遠,拉來拉去核桃、花椒損耗也大,也不划算。客商壓價收購,我也只能低價賣給他們,錢都賺不到。”紅山鄉天星村村民楊洪意說。

眾所周知,“彎急坡陡”“泥濘難行”曾是制約紅山鄉發展的“瓶頸”,直到2015年,巧家縣緊緊圍繞扶貧開發項目部署,加大農村公路建設的調研踏勘、規劃設計工作力度,優化整合交通專項和扶貧項目資金,加大農村公路建設力度,2017年,紅山鄉告別了“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腿泥、出門全靠走”的時代,通村硬化公路修到了田間地頭。楊洪意說:“路通了,客商直接開著車到家門口來收購,核桃、花椒再也不愁銷路了。” 2017年底,隨著全縣鄉、村兩級公路實施硬化全覆蓋,帶動了全縣16個鄉鎮的花椒、核桃、馬鈴薯、生豬、肉牛等特色產業迅速發展,讓不少貧困群眾依靠產業發展走上了致富路。

“路通了,產業就活了。如今,中村村能夠如期脫貧出列,得益於通村公路的暢通帶動了大棚蔬菜、林下養殖等產業發展,增加了群眾收入。”中村村黨支部書記張發德樂呵呵地說。

如今,隨著農村公路通暢給群眾帶來的實惠逐漸凸顯,“山貨進城,城貨進村”在巧家各鄉鎮已成為常態,不僅為巧家群眾打通了產業路,也為他們早日過上小康生活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2017年,巧家縣按照“一事一議”模式啟動實施了村組公路硬化800公里和新建項目1000公里。白鶴灘鎮巧家營村通村公路也因此得到了硬化,群眾的生活條件也得到了質的飛躍。 “路通了,通的是幸福,現在大家一出門都可以享受到與城裡人一樣的便捷生活。”如今,走進白鶴灘鎮巧家營社區,看到在通村入戶硬化公路兩旁新建的磚瓦房、賓館、餐館、超市熱鬧非凡,好一幅美麗的新村莊。(文章來自《昭通日報》2018年7月20日02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