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年代,《新聞聯播》事關生存規則,每天必聽並非被迫

中國的孩子可能都是看著《新聞聯播》長大的,因為每天晚上19:00準時響起《新聞聯播》片頭音樂,是很多家庭幾代人保持不變的生活習慣。

可對於70後、80後、90後的多數孩子而言,每天看《新聞聯播》多少有點兒被迫的意味。

不過,00後的觀點不一樣了,在他們愛看電視節目的名單中赫然出現了《新聞聯播》。那麼作為經歷《新聞聯播》從無到有的人,郎郎先生是怎麼看待這檔國家級新聞節目的呢?

那個年代,《新聞聯播》事關生存規則,每天必聽並非被迫

▲郎郎先生在說事

峰迴路轉

00後又開始看《新聞聯播》了

《人民日報》前兩天發了條微博,公佈了暑期00後們愛看電視節目的調查結果。其中,被採訪的00後愛看的電視節目,包括《新聞聯播》、《國家寶藏》,不愛看的電視節目裡有《偶像練習生》和《創造101》,甚至有些孩子還說出了“鹿晗比較娘”這種判斷形式的話,一時間引發了眾多網友集中吐槽。

我把這件事兒拿出來說,一是感覺它挺有意思,暴露了咱們國家新生代的電視節目收看需求;

二是印證了一個社會學的規律,從社會學大框架來說,好多東西都是螺旋形發展的,原本流行的,可能到一個階段就不流行了,原本沉寂了三四十年的東西,也許當下就又悄麼聲的流行起來了。

80後、90後把電視綜藝節目奉為經典,在家、在路上、在飯局上,反正有功夫就打開手機看綜藝,可00後呢,人家又開始看文化發現類節目了,其中還包括《新聞聯播》。

那個年代,《新聞聯播》事關生存規則,每天必聽並非被迫

▲00後接受媒體採訪

並非被迫

那個年代必看《新聞聯播》

在我們那個年代,不看《新聞聯播》是根本不可能的。我們住校那會兒,到點兒了,大家必須都得聽《新聞聯播》,在社會上,甚至於監獄裡,也都得聽《新聞聯播》。

但咱得說明一點,那時候並不是大家被迫要聽,而是大家覺得非聽不可。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每天收聽《新聞聯播》,是要知道國家、政府的規定是什麼。就像參加遊戲,要首先知道這個遊戲的規則一樣,那個年代國家的政策發佈多、變化快,你要是不聽《新聞聯播》,可能你都不知道怎麼活。

而且不僅要聽,還要根據《新聞聯播》播的政策,哪怕是一句話的指示,思考這項政策或指示代表了什麼,跟我會產生什麼關係,然後再決定自己該怎麼做。

改革開放後,我在北京飯店當外商機構駐中國的首席代表,作為港商,我也得天天看《新聞聯播》,因為我得實時掌握對外貿易政策的變化,以及稅法、合資法等法令有沒有什麼更改。

可以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聽《新聞聯播》是一件不得不且必須做的事,因為我要藉著新聞內容考慮自己的生存遊戲規則,等到了改革開放以後,我開始玩兒經濟了,又得藉著新聞內容,理解中國經濟政策的遊戲規則。

那個年代,《新聞聯播》事關生存規則,每天必聽並非被迫

▲《新聞聯播》片頭影像

去偽存真

《新聞聯播》是消息鑑定參照物

我到香港以後,發現香港沒有《新聞聯播》,香港電視臺播的新聞都是街上誰打誰了這種突發事件報道。

後來到了美國,我發現美國電視臺播的新聞,不僅都是突發事件報道,而且還都是負面的。因為在人家那裡,正面的、弘揚的、歌頌的根本就不叫新聞。

領導人每天都幹嘛了,國會有了什麼決定,跟大家沒什麼關係,那是政府的事兒,要是有誰願意看的話,可以看國會的直播節目,想看多少小時都隨你。

對於美國人而言,除非是自己有事兒,或者是自己想幹什麼事兒,他才會看這類新聞,要不然誰也不會看。

這幾年,我回國了,就恢復了看《新聞聯播》的習慣。現在,一不用考慮生存遊戲規則的問題,二不用瞭解經濟政策變化,那我為什麼還保持這個習慣呢?

因為《新聞聯播》裡還有很多內容預示著政府具體的政策走向,咱們只要用心看就能解讀出來。

至於在如今如此多的新聞信息來源的條件下,為什麼00後又開始喜歡看《新聞聯播》了。我想這中間可能有個潛臺詞:現在新聞信息的來源太多,以至於魚目混珠、以假亂真的消息層出不窮。

我在國外的時候也聽過這種說法:各國的新聞都是假的,都是騙人的。那麼如何用一雙慧眼在眾多新聞信息中,識別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呢?我想《新聞聯播》正好給了年輕人們一個辨別真偽的參照物,而且能讓咱們先知道中國在這個階段到底想說什麼。

郎郎先生在各個平臺的賬號都是“郎郎尚口”

歡迎各位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