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不壓正》是電影,「邪不壓正」更當是現實|沸騰

《邪不壓正》可能無法承載更多的現實意義,但“邪不壓正”作為一種價值觀,需要得到更多的激發與回應。

《邪不壓正》是電影,“邪不壓正”更當是現實|沸騰

▲ 電影《邪不壓正》

文 |韓浩月

作為“北洋三部曲”的終章,《邪不壓正》今天公映。這部備受期待的姜文新作,又要在影迷的寵溺和市場的飄忽不定中接受考驗。

在《邪不壓正》之前,《我不是藥神》九天時間獲得了超過20億元的票房,現實題材能夠在當下如此受歡迎,多少出人意料。

但《邪不壓正》也不是純粹虛構,張北海的原著小說《俠隱》故事背景,與其出生年代幾乎完全吻合,小說裡的人物,也能與當時的現實人物對號入座,按照張北海的說法,“都是我父親的朋友,不少是我的‘叔叔伯伯’”。

《邪不壓正》是電影,“邪不壓正”更當是現實|沸騰

▲小說《俠隱》

《俠隱》中的“現實”,一方面是人,是真實歷史人物以文學形象的方式亮相,另一方面是城,是那個“一下雪北京就變成了北平”。

張北海以“紐約客”的身份緬懷逝去的老北京,與姜文喜歡藉助天馬行空的想象隱喻現實、抒發情懷不謀而合。

姜文電影裡的“現實”,從來都是水中花鏡中月,相比《讓子彈飛》、《一步之遙》,《邪不壓正》算是貼現實最近的。

姜文不但努力去把張北海“夢”一樣的老北京搬上了銀幕,讓淹沒在歷史殘卷中的真實人物又“活”了一回,而且還把當下人才能理解的“現實梗”帶進了新作裡——左右迂迴,新舊交替,這向來是姜文觀照現實的手段。

決定用《邪不壓正》而非《俠隱》作為電影片名,這體現出了姜文的某種價值傾向。

《邪不壓正》是電影,“邪不壓正”更當是現實|沸騰

▲《邪不壓正》海報

作為一句成語,“邪不壓正”是中國社會傳統價值觀的有力構成部分,尤其是在古典俠義小說與民間口頭文學中,以“邪不壓正”為敘述核心的故事比比皆是。

如果說“英雄拯救世界”是美國商業片絕對政治正確的結尾方式,那麼“邪不壓正”也一定是中國觀眾最嚮往的故事結果,這四個字所隱藏的社會期許,成為許多人熬過黑暗與悲痛的一種信仰。

在漢語裡,“正”包含著正確、正直、公平、平等、善良等諸多語意,“身正不怕影子斜”也一度成為無數人的立世之本……

但這些年關注社會新聞的人,多多少少都會有些失望。從不敢扶倒地老人,到幼兒園虐童事件,從碰瓷黨橫行,到騙子公司出沒……

這些時不時成為新聞熱點的事件,每每讓人疑惑,似乎有一股不端正的力量,不斷侵襲著正常的社會肌體,讓渴望在安全、健康、富有正義感的環境下生活的人們,感到無助、無力、憤怒。

《邪不壓正》是電影,“邪不壓正”更當是現實|沸騰

▲電影《邪不壓正》

弘揚正向價值,向來是社會主流價值觀,每每有“正能量”事件,哪怕看上去是挺平常、理所當然的事情,也總會得到廣泛傳播,這讓人感到欣慰的同時,也不免產生疑問:社會正向價值本該普遍存在於社會各個層面,是一種日常可見、潤物無聲的現象,卻為何總能激起民意共振呢?

其中當然有人同此心、人心向上的原因,但另一重原因或正是,現實中有不少正不壓邪的情況,邪不壓正委實是一種剛需。

作為電影,講述民國故事的《邪不壓正》,可能娛樂價值更大一些,無法承載更多的現實意義,但“邪不壓正”作為一種價值觀,需要得到更多的激發與回應。

如果看完《邪不壓正》走出影院,在回味故事的同時再多思考一下這個片名的深長意味,或能得到一點額外的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