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作家一篇文一幅字,講清汾酒與茅台的關係︱汾酒百賢049:馬烽

大作家一篇文一幅字,講清汾酒與茅臺的關係︱汾酒百賢049:馬烽

大作家一篇文一幅字,講清汾酒與茅臺的關係︱汾酒百賢049:馬烽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文學流派,但大部分很“高大上”,主要成員也都是一些文人士大夫。到了現當代文學時代,出現了一些“草根作家”,用老百姓看得懂、聽得懂的語言,為老百姓寫作。其中最著名的流派叫“山藥蛋派”。

“山藥蛋派”形成於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代表作家為“趙馬孫西胡”。

趙,趙樹理。代表作《小二黑結婚》、《李有才板話》;

馬,馬烽。西,西戎。馬烽代表作《三年早知道》、《我的第一個上級》。馬烽、西戎合作的代表作:《呂梁英雄傳》、《咱們村裡的年輕人》;

孫,孫謙。代表作《傷疤的故事》、《黃土坡的婆姨們》;

胡,胡正。代表作《摘南瓜》、《汾水長流》。

沒撈一分錢,沒要一間房子,沒長一級級別,沒提過一個錯誤口號,沒整過一個人。

大作家一篇文一幅字,講清汾酒與茅臺的關係︱汾酒百賢049:馬烽

馬烽

馬烽是“山藥蛋派”的第二號人物,也是山藥蛋派作家中最大的官,曾任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副主席,中國文聯執行副主席。他的一生可以概括為兩個忠誠:對黨忠誠,對農民忠誠。在中國作協卸任離開後,中國作協對其評價是“五個一”:沒撈一分錢,沒要一間房子,沒長一級級別,沒提過一個錯誤口號,沒整過一個人。他去世後,一位詩人擬了一副輓聯:鞠躬一頭老牛;盡瘁兩袖清風。

大作家一篇文一幅字,講清汾酒與茅臺的關係︱汾酒百賢049:馬烽

“我從小生長在農村,參加抗日戰爭以後,不論在戰鬥部隊還是黨政機關,仍然是在農村活動。後來又多年從事農村工作。從土地改革到合作化運動,我都參加了。可以說和農村接下了不解之緣,和農民有深厚的感情。我發現他們身上有許多閃光的東西。我熟悉他們,熱愛他們。為他們的憂而憂,為他們的樂而樂。我甘心情願為他們服務。我寫作,心目中的讀者對象就是中國農民及農村幹部。至於其他讀者喜歡不喜歡讀,我不管。只要我心目中的讀者對象樂意看、樂意聽,我就滿足了。”

大作家一篇文一幅字,講清汾酒與茅臺的關係︱汾酒百賢049:馬烽

馬烽下鄉

“我不去幹涉你們年輕人走什麼道路寫什麼書,但是我這輩子能走出來,是共產黨給的,共產黨好比我的老闆,你每月領著老闆的飯錢,就要給老闆做事,不做事,還壞事,你該不該?既然參加了一個政黨,又不是為了投機,該不該對黨忠誠?”

歷史上有沒有這樣的文人知己?

大作家一篇文一幅字,講清汾酒與茅臺的關係︱汾酒百賢049:馬烽

馬烽(右)與孫謙的戰友情

馬烽與孫謙是在一起工作時間很長的老同事老朋友。他倆在一起戰鬥、工作的時間長達近50年。兩位作家同在一條戰壕裡抗日,同在一條戰線上奮鬥、同在一個排裡當兵,同在一個單位裡工作,又常常一起下鄉深入農村生活、一起住招待所住賓館、一起合作寫電影劇本。他倆往往是兩人一起下鄉,一個農會兩把椅子,馬烽坐一把椅子,孫謙蹲一把椅子(孫謙愛蹲著),與老鄉談心;到了農田裡,馬烽坐在田埂上,孫謙蹲在田埂上,與農民朋友共話農桑。有時候又是馬烽執鋤,孫謙把鍁,與老鄉共同勞動,他倆一起在文聯、作協工作40餘年,辦公室也是一人樓上一人樓下緊相連,孫謙在樓下,馬烽在樓上。馬烽在辦公室走走,腳步重一點,孫謙就可以聽到,孫謙在樓下寫作,咳嗽一聲,馬烽就可以聽得。夏天開著窗戶,樓上樓下可以互相聞到彼此抽菸的煙味兒。有時馬烽寫累了,或者構思某個作品時,就跑下樓來與孫謙商量一番,要不就一起拉拉閒,抬抬槓,大笑一陣子,是為休息。他倆辦公室一上一下是近鄰、宿舍又一左一右是老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馬住西院,孫住東院,是緊鄰。

大作家一篇文一幅字,講清汾酒與茅臺的關係︱汾酒百賢049:馬烽

六十年代孫謙、馬烽在劉胡蘭陵園

上個世紀90年代以後,馬、孫一起搬進新居,又是馬烽住東邊的一套,孫謙住西邊的一套,仍是緊鄰。廚房的盤碗碰撞之聲,咳嗽說話之聲,可以互聞。幾十年孫不離馬,馬不離孫。馬、孫共同合作了電影《高山流水》、《淚痕》、《幾度風雪幾度春》、《咱們的退伍兵》、《黃土坡的婆姨們》、《山村鑼鼓》。

孫謙1996年在醫院病危之際,腦子雖還清醒,但已不能言語時,他與馬烽還有幽默的“對話”。馬烽為了解除孫謙的病痛,就想著法兒給他講故事。講多了,未免重複。已經不能講話的孫謙就勉強地微笑著抬手衝馬烽伸出三個指頭。馬烽這才明白一個故事給老孫重複講了三遍,連忙換新故事講來。孫謙病危已到不能說話的地步,還向馬烽伸出三指,意在笑馬烽說話的多次重複,仍然不乏幽默。更加說明兩位老友的友情之深厚,交往之隨心。

汾酒可以算是茅臺酒的祖師爺

馬烽為汾酒留下了一篇文章和一幅字。文章,是馬烽為《杏花村裡酒如泉》一書寫的序言;字,是馬烽和孫謙共同為汾酒創作的一首詩:“才飲他鄉酒,復嘗杏花香。取得汾州曲與水,五湖四海皆吾鄉。”講得都是汾酒與茅臺酒的源流傳承關係。

杏花村裡酒如泉

馬烽

我的老家是孝義縣。我的童年是在汾陽縣度過的。汾陽可以說是我的第二故鄉。小時候我就聽說過不少汾酒和杏花村的動人傳說。那時候只知道酒是辣的,對汾酒的好壞並不感興趣,著迷的是那些優美的傳說。我聽了一遍又一遍,腦子裡時常縈繞著那些神話故事,其中的人物也是活靈活現的。

大作家一篇文一幅字,講清汾酒與茅臺的關係︱汾酒百賢049:馬烽

馬烽書法作品 汾酒博物館藏

全國解放以後,汾酒被評為全國八大名酒之一。每逢聽到中外朋友讚美汾酒以及汾酒配製成的竹葉青時,自己也不由得產生一種榮譽感。我知道汾酒過去曾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得過金質獎章。但八大名酒中譽滿全球的首推茅臺,這是盡人皆知的事實。兩年前,由於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到了貴州的赤水河,自然也參觀了茅臺酒廠。據酒廠的負責人介紹,茅臺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汾酒可以算是茅臺酒的祖師爺,因為最早的茅臺酒廠介紹由汾酒的釀造師到赤水河創建的。聽了這種介紹,更使我增加了一種榮譽感。我這麼說,毫無貶低茅臺的意思,實際上是各有千秋,或者說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吧,不過這也證明了汾酒的歷史比茅臺更古老。

由於以上種種原因,當我得到《杏花村裡酒如泉》這本書的原稿時,很有興致地一口氣把它讀完了。當然主要是因為內容豐富,文筆順暢之故。

以往,我曾不止一次地去杏花村汾酒廠參觀過,也看過一些介紹汾酒、竹葉青的文章和小冊子,但都比較零碎。這本書則較完整較系統地對汾酒和杏花村做了全面的敘述。這是一部汾酒廠的廠史,也可以說是一部中國釀造業的發展史。中心說的是酒,實際是寫了我國勞動人民對科學、文化的卓越貢獻。書中對一些優美的神話傳說,做了合理的解釋;對一些現實的生活做了忠實的描繪;特別應該提到的是對一些有爭議的問題做了必要的考證。例如:“清明時節雨紛紛”這首詩,歷來是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杜牧寫的,也有人認為是出自另一人之手;有人認為詩中所說的“杏花村”就是汾陽杏花村,也有人認為指的是別的什麼地方的杏花村。如果詩人在世,一問便知端底,可惜作者是一千多年前的古人,這就只好依據所能找得到的歷史資料加以考證了。本書作者對這個問題是持肯定態度的,除引證了一些論據外,也做了合乎情理的推斷。我認為這種推斷是有道理的。但我並不認為只要證明這首詩是杜牧寫的,詩中的“杏花村”指的就是汾陽杏花村,因而汾酒就身價百倍,反之就黯然失色。汾酒之所以有名,主要是由於它本身具有的優點和特色。而且在古老的年代裡就有了這種優點與特色,這一點是有歷史記載可查的。那麼究竟在多少年以前就有了汾酒呢?對於這一點也是眾說紛紜。本書作者提出了新的看法,認為是產生於一千五百年以前。就這個問題,同樣也提出了一些論據與合乎情理的推斷。我認為這一點也不無道理。當然,所有這一切並非定論。在今天“百家爭鳴”的氣氛中,也不失為一家之言。如果有人提出了更加可靠的論據,更加合乎情理的推斷,重新修改這些說法也還來得及。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還寫了解放後汾酒廠發展壯大的經過,以及採用科學的方法在質量上精益求精不斷提高和發揚汾酒特長的過程,並且介紹了一些平凡而高尚的值得我們學習的模範人物,這是很有必要的。因為,一方面,汾酒廠是我省較早建成的大慶式的先進企業——就是在“四人幫”橫行的那些歲月裡,他們也是挺著腰桿鬥爭過來的,就這一點也是值得大加讚揚的;另一方面,這也是一種積累資料的方法。有了這些寶貴的資料,免得過若干年後,這一段歷史又要別人費力氣加以考證。

我不是品酒專家,歷史知識也有限,讀了這本書,也給了我很多教益。東拉西扯談了以上一些意見和看法,不能算是本書的序言,只能算作第一批讀者的讀後感。

馬烽

一九七八年六月於太原

附:山藥蛋派作家西戎、胡正為汾酒題詞

大作家一篇文一幅字,講清汾酒與茅臺的關係︱汾酒百賢049:馬烽

西戎題詞 汾酒博物館藏

大作家一篇文一幅字,講清汾酒與茅臺的關係︱汾酒百賢049:馬烽

胡正題詞 汾酒博物館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