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養殖—漁業現代化轉型的關鍵

如今,傳統水產業走到了轉型的十字路口,深挖“水面之下”的潛能,堅持生態優先,堅持綠色興漁,科技興漁,走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之路,各地水產養殖產業踏上創新發展的新徵程。

江蘇:實行池塘工業化生態養殖

江蘇省是我國唯一同時擁有大江大河大海的省份。2017年,全省水產養殖面積達到1100萬畝,水產品總產量520萬噸,漁業產值1740億元,漁業經濟總產值3260億元。近年來,江蘇大力發展漁業生態健康養殖,對綠色和質量的追求,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據介紹,金壇是江蘇省首個農業部健康養殖示範縣,全區養殖規模達22.8萬畝,水產品總產量4.6萬噸。其中河蟹、青蝦的養殖規模就佔到84%,作為最大單一品種的河蟹,其養殖面積達到12萬畝。按照“設施化、良種化、信息化、生態化”的發展要求,金壇區大力實施標準化池塘改造,積極推廣使用先進適用、環保節能、增產增效新設備,每年改造標準化池塘1萬畝、安裝微孔管道增氧設施1000臺(套)以上,標準化池塘面積達85%以上。全面推行生態健康養殖模式,將人工溼地作為淨水核心與養殖池塘合理配比,構建了一種新型的生態養殖系統,漁業水域水質監測達標率和設施漁業養殖尾水達標排放率均達100%。

據介紹,池塘工業化養殖顯著提高了產出率,降低了飼料係數,同時流水養魚的水產品品質好,市場競爭力強。該模式適用品種豐富,草魚、鮰魚、鱈魚都能養。最高峰時期,草魚單個水槽產量達6.8萬斤,鮰魚的售價達9元/斤,效益遠遠高於傳統養殖。

四川巴中:推廣稻(藕)魚複合種養技術

四川省巴中市恩陽區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鄉村振興戰略,踐行實施健康中國戰略鄉村美麗宜居價值理念,緊緊圍繞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推進美麗漁村建設。

傳統漁業提檔升級。大力推廣池塘健康養殖、稻漁綜合種養技術,促進漁業生產與水域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結合,推動傳統漁業向現代漁業轉變,扶持水產養殖基地標準化改造升級建設。全區發展水產養殖面積3.49萬畝,水產品總量12067噸,漁業總產值2.39億元。

特色漁業提質增效。採取“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的經營管理模式,通過引導扶持養殖大戶、發展特優品種、優化養殖模式、強化技術指導等措施,大力發展水蛭、中華鱉、澳洲龍蝦、青蛙等特色水產養殖業。全區特色漁業養殖面積達8000畝。

綠色漁業創新發展。利用建成的高標準農田,引進業主承包、動員群眾自主發展的方式,大力推廣稻(藕)魚複合種養技術,實現“一地兩用、一水雙收”的效果。全區發展稻(藕)魚養殖3.5萬畝。到2020年,實現標準化稻田改造複合養殖4.5萬畝,稻田養魚面積10萬畝。

休閒漁業融合發展。依託蘆筍節、荷花節、葡萄節、獼猴桃、垂釣節等系列主題活動,引導水產養殖企業、專合社、養殖大戶積極參與,發展漁村體驗、休閒、觀光等。目前,全區已建水產養殖園區11個,專合社42個,家庭農場3個,漁家樂26家。

四川威遠縣:三舉措助推漁業產業快速發展

2018年以來,威遠縣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1806公頃,水產品產量達11978噸,漁業經濟總產值3.65億元。

打造品牌效益。深入瞭解市場需求,積極引進裸鯉、先科巨鯽等名特優新品種,大力發展健康養殖、生態漁業等養殖模式,培育標準化養殖面積9233畝,註冊“塘參”牌泥鰍、“享壽”牌甲魚商標2個,全面打響“威遠漁業”品牌。

培育新型主體。培育水產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42個,積極推廣“企業+合作社+基地+養殖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努力推進訂單漁業、電子商務、網上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

加強技術培訓。建立健全基層水產技術推廣體系,採取集中培訓、塘邊“手把手”培訓等多種方式,對漁民進行水產健康養殖、水質調控、魚類病害防控等漁業技術培訓100餘次,發放技術書籍等資料1000餘份,全面提升基層水產技術推廣服務能力。

結語

科技對於農業來講是提高糧食產量及生產效率的得力助手,對於漁業同樣是增產提效的重要手段。《農業部關於加快推進漁業轉方式調結構的指導意見》中指出,要推進漁業科技進步,加強品種培育、健康養殖、精深加工等關鍵領域和環節的科研攻關,推廣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新裝備,加強漁船、漁港及配套設施建設,強化漁業的物質裝備和技術支撐。漁業的健康快速發展,為保障國家食物安全、促進農漁民增收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本文由中國農機網整理發佈,資料來源:農民日報、中國網、中國網視窗,如有侵權或異議請聯繫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