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为了得到一个好名声,临死之前不惜在遗言之中说了假话!

当年曹操封魏王后,命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辅佐世子曹丕。曹丕临终时,又命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曹叡临终前,又托孤幼帝曹芳给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挤,迁官为无实权的太傅,但司马懿并没有跳出来与曹爽抗衡,而是默默蛰伏,等待时机。终于,在公元249年时,司马懿看到了机会。蓄谋已久的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坟,放出被软禁的郭太后,以郭太后的懿旨为由,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逼得曹爽交出手中军权,而曹爽最终没有拥曹芳自立,而是相信了司马懿的话,主动交出了手中的兵权。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

司马懿为了得到一个好名声,临死之前不惜在遗言之中说了假话!

可以说,此时的司马懿大权在握,而在经过司马家对朝政的清洗之后,如王凌等忠于曹魏的重臣逐渐被诛杀或者远离政治中心,可以说,此时的曹魏政权已经名存实亡,曹魏大权完全掌握在司马家及其门下忠于司马氏的人手中。但即便如此,司马懿最终还是没有称帝,甚至在临死前,还留下了让司马家辅助魏帝的遗言。

司马懿为了得到一个好名声,临死之前不惜在遗言之中说了假话!

公元251年9月,七十三岁的司马懿在洛阳重病不治,年事已高的司马懿将司马师与司马昭叫到自己面前,留下了这么几句话:“吾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恐惧。吾死之后,汝二人善理国政,辅帝平九州,慎之!慎之!”这几句话的意思就是,想我司马懿一生在魏国为官多年,最终位极人臣,地位够高了。然而大家都怀疑我有异心,这让我感到十分害怕。在我死之后,你们兄弟二人要好好处理国政,辅助皇帝统一天下,做事一定要小心谨慎呀!

司马懿为了得到一个好名声,临死之前不惜在遗言之中说了假话!

要知道此时的司马氏已经大权在握,为什么在他临终的时候,还要再三叮嘱自己的儿子辅助魏帝,而非废除魏帝,自立为帝呢?司马懿当时之所以这么说,还是与当时的形势有关系。

要知道司马懿虽然发动政变,造反成功,但他毕竟辅佐了曹家三代君王,其功不可没。虽然说不上是绝对的忠诚,但是三代人的辉煌都有司马懿的功劳,而曹家对司马懿也是十分看重的,否则司马懿绝对不会成为三朝辅政大臣。正因为曹家对自己的信任,让司马懿对称帝感到有一丝愧疚,因此最终没有废除魏帝。

司马懿为了得到一个好名声,临死之前不惜在遗言之中说了假话!

更何况司马懿若要称帝,将会对他的名声产生非常差的影响。要知道司马懿做了一辈子魏臣,如果造反夺权,还能说是为曹家着想,但如果登基称帝,就会被世人戳脊梁骨,遭到天下人的讨伐和后世的诟病。对于年事已高的司马懿来说,称不称帝,不过是一个名号的问题,这对于自己来说并没有那么重要。毕竟对于司马懿来说,自己可以不登基称帝,但并没有要求自己的儿子一定不能废除魏帝,将司马家化家为国。而且司马家的后人登基之后,作为当年奠定司马家基础的自己,自然会被追封为帝,受到后人敬仰。与其在自己活着的时候受千夫所指,不如和曹操一样,一生为臣子,留下一个美名更好。因此他为了自己的名声,不惜在遗言中再三叮嘱自己的儿子,要尽心辅助魏帝。

司马懿为了得到一个好名声,临死之前不惜在遗言之中说了假话!

笔者认为,司马懿的遗言之中只字未提自己的儿子登基之事,但实际上他也没有让自己的儿子不这么做,只能说,司马懿为了得到一个好名声,不惜在遗言之中说了假话,不愧是一个能隐忍蛰伏数十年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