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一枕
當然有導彈航母,任何航空母艦都會裝備導彈,但絕大多數航空母艦隻是裝備自身防禦性質的防空導彈,不過前蘇聯的幾型準航母和航母都裝備了強大的對海攻擊導彈。
前蘇聯時代研製的幾型準航母和航母都裝備了非常完備的對空防禦導彈和對海攻擊導彈。基輔級航空母艦,裝備了8做SS-N-12“玄武岩”反艦導彈發射裝置,可以馬赫數2.5的速度攻擊500公里外的海上目標。還裝備有多達96枚的SA-N-3區域防空導彈和40枚SA-N-4近程防空導彈,可以說是武裝到牙齒。而後研製的“第比利斯”級航母延續了這個傳統,在飛行甲板處安裝了12枚“花崗岩”遠程反艦導彈,以及192枚SA-N-9防空導彈,加上卡什坦系統的近程防空導彈,這型航空母艦的導彈裝載量可以說是喪心病狂,武裝到牙齒。
對比這些航空母艦,美國的航母自身導彈裝載量就少的多得多,排水量10萬噸級的尼米茲級核動力航空母艦隻裝備3座8連裝海麻雀防空導彈發射系統,而到了最新式的福特級航母,也只有兩座改進型“海麻雀”導彈發射系統和兩座“拉姆”防空導彈發射系統,僅僅滿足最低限度的自身防禦需求。
造成這種局面,還是因為前蘇聯的海軍不成體系,航空母艦在作戰使用中缺少其它種類的戰艦支持,可能經常需要獨自面對對方的飽和攻擊,所以必須自身具備強大的對海打擊能力併為編隊的其它艦隻提供防空火力傘。而且蘇聯和俄羅斯在艦載機放面存在較大短板,缺乏艦載機的遠程打擊能力,也需要自己裝備遠程武器和對方抗衡。反觀美國,艦隊建設完備,各種艦船職能清晰且規模龐大,艦載機種類多質量強,航空母艦僅僅做好自身防禦即可。其它海上力量能夠突破美國航母編隊防禦圈,攻擊航母本身,是非常非常困難的事情。
純粹使用大量導彈的“武庫艦”概念以前也出現過,但因為造價和性能的原因,很快就不了了之了。
航空君
如你所問,美國還真提出建造裝滿導彈的艦艇,不過不叫導彈航母,叫武庫艦,只可惜這個項目被美國砍掉,現在我們就聊聊它的前世今生。
1989年海灣戰爭一役,美國充分利自身用獨到的長處,在短短的42天內,伊拉克百萬鋼鐵國防被美軍摧枯拉朽般擊碎,尤其是戰斧式巡航導彈,第一波高精準的踹門式轟炸幾乎廢掉伊拉克通信系統,為第二波的空中梯隊消除地面隱患,但問題也隨機而來,作為航母編隊的防空助力,驅逐艦除了攜帶少量反艦導彈外,還攜帶不同射程的防空導彈,其餘留給對地攻擊的戰斧導彈彈坑已經不多,第一波轟炸幾乎打光了艦隊的所有戰斧導彈,為此美國開始設想建造一艘滿載攻擊導彈的艦種 ,並將設想艦種命名為武庫艦。
武庫艦需要至少500個垂髮單元,一次齊射最少可以發射導彈500枚,滿載排水量在2-3萬噸,另配備主炮口徑155mm和直升機平臺,除了必備的通訊雷達系統外,其餘一切從簡,這讓一艘武庫艦的造價直接降到最低。作為一艘遊弋于海洋的最具攻擊單位,它的隱身性也被處理相當到位,艦艇採用半潛船設計,吃水深,艦體水面以上僅1.5米,雷達隱身效果明顯。這種設想很快被美國海軍部長接納,並不斷在推薦武庫艦方案可行性,如果不是計劃被否決恐怕現在的DDG1000就是現役第一艘武庫艦了。
按照執行任務不同 ,武庫艦不僅可以搭載射程超1000千米的戰斧巡航導彈,還可裝載標準防空導彈為航母執行防空任務,彈坑內還可裝填魚叉反艦導彈為驅逐艦提供火力支援。兩具大口徑主炮還能對近岸提供火力壓制。且採用通用垂髮系統自動化較高,只需二十人便可操作排水量超2萬噸鉅艦。
綜上,武庫艦強大的火力能力決定了需要保障船隻為其供彈,低矮的艦身制約了雷達探測能力,需要藉助衛星或預警機為其做戰時指揮單元,同時較挨艦身不具備惡劣海況執行任務,也就是說武庫艦沒有辦法獨自出門執行任務,需要類似航母一樣組建保障單元。
美國也並沒有想讓武庫艦單獨執行任務,而是隨航母編隊作戰,那麼如此一來,武庫艦就搶佔了航母一部分作戰任務,戰時只需要航母預警機起飛引導武庫艦戰鬥即可,但這會導致現役航母資源的極大浪費,除非改造中型航母維持艦載空中優勢,攻擊任務打包給廉價的武庫艦。雖然武庫艦方案因天生殘疾被砍掉,但後來造船業和支持武庫艦的海軍部長還是懟上了。
美國沒有實施自己武庫艦計劃,但卻大張旗鼓地宣佈武庫艦建造計劃,由戰斧導彈在海灣戰爭成功例子做引子,美國成功地將中俄帶上了一段彎路(美國航母無用論將蘇聯航母計劃帶溝裡十幾年沒出來),俄羅斯提出了自己武庫艦設想,當時正處在航母萌芽狀態的中國甚至有反對聲音購買瓦良格,大力發展武庫艦。
而目前最接近設想的武庫艦是俄羅斯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滿載超2萬噸,裝載導彈超400枚,但作為一艘巡洋艦在當時是非常成功的,但作為武庫艦就比較失敗了。
精武館
現在海戰全靠導彈,為什麼不建導彈航母?下面,我來解答這個問題。
現代戰爭最有效的打擊手段是導彈,尤其是海戰更是全部使用導彈進行攻擊。因此,有人發出疑問,航母上為什麼只放飛機而不放導彈?航母的甲板這麼大,起碼可以放幾十個洲際彈道發射口,儲存幾千枚核彈頭,將航母建立成一個移動導彈發射平臺不是更厲害嗎?飛機幾分鐘才起飛一架。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航母的用途。航母即航空母艦,是一種以艦載機為主要武器的大型水面艦艇,可以供艦載機起飛和降落。它通常擁有巨大的飛行甲板和艦島,艦島大多坐落於右舷。航空母艦是世界上最龐大、最複雜、威力最強的武器之一,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象徵。航母的造價很貴,之所以要花那麼多錢來造航母,是因為航母能完成別的艦艇完成不了的事情,就是起降飛機,爭奪海面和沿海陸地的制空權。
而其他艦艇都能夠完成放導彈的任務,如驅逐艦和潛艇都能完成,所以就不需要航母來完成了。但驅逐艦能起飛飛機麼?潛艇能起飛飛機麼?都不能,所以航母不裝導彈,專門用於起降飛機。如果要裝導彈,飛機就必須少裝。飛行甲板下方是機庫,飛機平時是裝在機庫裡的,在起飛之前才通過升降機升到甲板上。如果做成發射平臺,那就不能有機庫了,飛機攜帶數量大大折扣。另外,洲際導彈是遠程打擊利器,在陸地上也能發射的,沒有必要用艦隊開到對方海上發射。一般艦隊發射的導彈最多的是巡航導彈,比如著名的戰斧式導彈,但是戰斧式用驅逐艦、潛艇和戰機發射就夠了。而巡航導彈是由戰機來導航的。戰機確定了目標的GPS座標,導彈才知道要打什麼。沒有航母沒有制空權,導彈的使用效率都會大大折扣。
歷史上也有過不成功的導彈航母案例。前蘇聯的戈爾什科夫上將號就是這樣一艘航母,但是經過實踐證明這是一件失敗的作。第一這樣會影響航母的航速和重量,第二對於導彈打擊他國的任務現在各國都是交給路基導彈部隊或者潛艇部隊來完成,航母只是作為一個遠洋作戰的大型機動平臺進行地區性干預(包括封鎖海峽、海域、獲取局部戰區制空權、制海權、威懾等等)的武。如美國一般將航母編為單航母(必要時編為雙航母、三航母)編隊進行地區作戰任務,這些載有大量戰機且戰鬥力十分強大的航母編隊是其他艦艇編隊是無法完成的。
懷疑探索者
在現代海戰中,由於技術的發展,導彈武器佔有重要地位和作用。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不建造一艘武庫艦,全部用來裝導彈,什麼單單都有,這樣豈不是相當於幾十艘戰艦?其實這個想法很多國家都有考慮過,甚至有建造過,比如俄羅斯的基洛夫級重巡洋艦,各種導彈加起來有500枚之多,但是我們會發現,現代很少有國家去研發這樣一型看起來非常不錯的平臺武器,那是為什麼呢?首先,我們說軍艦火力固然重要,但是海軍不只是要每天都打仗,平時在於部署威懾,武庫艦滿肚子都是導彈,造價高姑且不說,常年放那也不見得能用上,一有事還要機動過去,況且現代海戰一般一艘軍艦幾枚導彈就解決了,並不需要幾百枚,如果是那樣,還不如用核武器了。其次是武庫艦除了導彈多,功能單一,無法執行其他任務,這就完成平臺很大浪費,而導彈的維護升級保養都是一筆很大費用。現代海戰更強調隱身性,和體系作戰,並沒有上百搜軍艦同時參戰的可能,軍艦除了打仗,平時更多時間是在港口和海上生活,訓練,戰時配備八枚反艦導彈就已經足夠了,另外攜帶數十枚防空或對地攻擊巡航導彈,如果不夠,海軍一般都是艦隊出擊,並非單打獨鬥,所以並不需要武庫艦這種單一特型的艦種。
軍情大家談
正如樓上館主所說,題主問題中的導彈航母,應該是武庫艦的意思。
那麼我們就來說說為什麼不建純導彈武庫艦?
首先,武庫艦上只能裝導彈,數量可能很多,但是不能搭載作戰飛,作戰費效比太差。
因此這樣的武庫艦如果想要擴大供給範圍,就只能依靠增加導彈射程了。眾所周知,導彈的射程是靠燃料與氧化劑(有些巡航導彈不用自帶氧化劑)堆起來的,因此導彈的射程是很寶貴的。純粹用導彈攻擊遠程目標,其實費效比很差,划不來。導彈的彈頭載荷其實很小,比如B610導彈(又稱M-7/CSS-8/8610)射程50~150 km,彈頭重190或250 kg,導彈全重2.65噸。這也說明純粹導彈打擊目標費效比很差,因為彈頭載荷太小了。而換成飛機投制導炸彈的話,美軍的GBU-32,戰鬥部為1000磅(454千克),全彈重500千克,B52一次可以攜帶60枚這種炸彈。
其次,現在的世界格局是,有能力或者需求使用航母級軍艦的國家,不光要保持強大的打擊能力,而且還要保持強大的戰略威懾力。
那麼航母搭載飛機就是不二之選了。航母船體夠大夠高夠威武,能夠全球航行,戰機可以起飛巡邏而不實戰投彈,宣耀武力再合適不過了。你要是導彈就不行了,不可能拉著導彈全球跑,然後動不動打兩發,打了就沒了哦!
最後一點,現代各國海軍的驅逐艦護衛艦,有很多都安裝了導彈垂直髮射裝置,搭載導彈的能力有很大提高,這樣的導彈驅逐艦,也和武庫艦的作用差不多了。
而且因為比較小,一個艦隊可以有很多艘驅逐艦護衛艦,總共搭載的導彈也不少,而且使用更加靈活。但是導彈艦無論如何也不會取代航母在艦隊中的位置,所以航母仍然是需要的。
步步小贏
本質上是成本問題和戰鬥持續能力問題。飛機是飛2000公里,發射導彈/炸彈飛行100公里,摧毀目標;如果用導彈攻擊就是飛行2100公里摧毀目標,對於飛機來說,2000公里的部分是可重複利用的,只有最後100公里是一次性的,而導彈全程2100公里都是一次性的,成本對比可想而知。再比如,同樣大小的母艦,如果可以裝50架飛機和1000枚機載導彈,另一艘可以裝100枚遠程艦載導彈,哪個戰鬥持續能力更強,也可想而知。
21C80933237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雖然海戰是靠導彈,比如空對艦,艦對空,艦對艦導彈。但現代海戰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就是制空權,取得了制空權基本就贏得了現代海戰。
為什麼說制空權非常重要呢,因為上個世紀20年代,美國做了一項實驗,發現戰艦根本躲避不了戰機的飽和轟炸。而戰艦對空作戰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現代海戰首先就是制空權的爭奪,而制空權重要體現就在於戰機,雖然現代空戰也是靠導彈。但在海面上,必須有地方給戰機提供起落、維護、補充彈藥的地方。而這個地方最佳提供者就是航空母艦。
而建立導彈航母的戰術,是完全靠水面戰艦對付人家的艦隊。這種戰術依然不可能躲避對方的飽和空中攻擊。而對付別人空中戰機,最好的就是自己戰機升空作戰。這也是二戰戰列艦被淘汰的原因,而導彈航母理念和戰列艦一樣,只不過炮換成了導彈,其實效果不會很好。所以現在海戰首先就是奪取制空權,奪取制空權,首先要靠航母起飛的戰機。
光的塵埃
首先要明白,航母又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奪取制空權,這點導彈做得到嗎?
也許你會說防空導彈可以打飛機啊,但是,現代戰機的反艦作戰大多都是在防區外發射反艦導彈來完成的,你也許飛機打下來了,但是人家反艦導彈也發射了,這就又給你送了一個概率學問題,讓你方戰艦被擊毀的可能性更大。
但如果讓己方戰機在防區外就已經將來襲戰機擊落了,後面的這個概率學問題也就不存在了。
而且,現如今海軍的驅護艦,美俄還有巡洋艦,這些都能夠攜帶足夠的導彈,組隊刷怪導彈管夠,因此也就沒必要再單獨建一艘所謂的“導彈航母”了。
如果發射洲際彈道導彈,那還有海面之下的核潛艇呢,陸基發射的彈道導彈也能“全球必達”,而且相對於水面艦艇發射,這二者更為隱蔽,不用擔心被敵人發現。
題主說現代海戰全靠導彈,這還是比較片面,至少艦隊防空、反潛、偵察、奪取制空權依舊需要用到艦載機,而且艦載機有時比導彈更管用。
畢竟是人在駕駛,飛行路徑不可預判,而且一旦任務目標發生變更可以及時修正,導彈可做不到這些。因此,就目前來看,導彈依舊無法淘汰艦載機。
軍事帝
火線零距離
導彈航母就是載機巡洋艦了,前蘇聯的航母都是這類。載機巡洋艦看似是挺聰明的選擇,而且在航母實力不如人的時候看上去是個不錯的過渡選擇,但實質上是資源的巨大浪費。航母上的艦載武器削弱了航母最重要的航空職能,而普通的巡洋艦就可以搭載這些武器。以基輔級為例,3.8萬噸的艦,航空能力不過是兩萬噸的無敵級航母的水平,而後者加上一條光榮級巡洋艦,火力就達到前者的水平,總噸位之和不及基輔級,實際戰鬥力大大超過基輔級。
載機巡洋艦在使用方式上,和導彈巡洋艦沒什麼區別,艦載機提供空情,防空和反潛,對敵攻擊還是依靠反艦導彈。傳統航母對敵攻擊依靠的是艦載機。現在反艦導彈技術越來越先進,不像三四十年前,遠程反艦導彈裝不到艦載機上,艦載機掛導彈的射程就大大超過艦載反艦彈射程,載機巡洋艦在現技術條件下大大劣於傳統航母,於是就被歷史所淘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