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如何用口訣鑑定元青花

元代是我國瓷器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這是因為在景德鎮用瓷土和粘土合成燒出了白色亮釉瓷,也叫二元法燒製的瓷。這種瓷器在胎面上畫鈷料青花後再罩釉為釉下青花瓷。

在胎面上畫銅紅釉再罩釉叫釉裡紅瓷,也稱釉下紅彩瓷,這種瓷的製作成功給在瓷器上繪畫創造了條件,瓷的工藝發展使瓷器成為能夠永遠存在於人們生活中。而元代景德鎮的瓷業發展使得其他窯口也是得到了發展。如:磁州窯、龍泉、鈞窯等都能夠相互學習,所以元代雖然制瓷粗糙,但各窯口的互學、互造對方的瓷器是存在的,這是在鑑別瓷器中特別要注意的。

因為由唐宋到元是瓷器行業的發展和交流過程,官民都阻擋不了瓷器在社會中的應用流通,在鑑別中要鑑別瓷類型,也要鑑別是哪個地域窯口出的。教你如何用口訣鑑定元青花

元朝瓷器:

元器修長腹胸大,紋飾畫在口內外。

足圈滑潤如玉帶。

註解

元朝瓷器立件修長、腹胸大、曲線性強,如:梅瓶胸大,玉壺春瓶腹大,紋飾在口內外都有,留出燈草邊,足圈削的不太規範,但潤滑如玉石感。一般來說瓶類底足比較小。而且梅瓶底邊向外閃。

卵白瓷樞府瓷器考:

卵白瓷樞府瓷器考樞府瓷器假的少,色屬卵白透光少。

底足露胎白泛青,胎厚釉白青色少。

底有乳突帶旋紋,足圈壁厚削工好。

釉色混濁微閃青,元代樞府官方保。

樞府兩字相對應,多密小泡大件寶。

元明兩代都製造,斷代定要把色考。

元代粗足顯拙大,唯獨卵白足圈小。

註解

樞府瓷元明兩代都有,但在民國以前假的少,屬單色釉,顯卵白色很特別,白中閃青,釉光不太亮,偏白,像鵝蛋色,胎厚重底無釉,圈足小而厚,胎色白中微青,本來元代削足粗糙,底有旋紋乳凸,但樞府瓷確實比較精細,這恰恰是證明樞府瓷是官辦民燒的官器,樞府二字的寫法是對稱於器物的肩上,底有乳釘和旋紋,泡多密而小,如果釉好而青是明代的,青而色濁是影青演變卵白的早期產品,樞府瓷的足修得好而且小,露胎的足色像曬成的青蘿蔔乾色,白中微泛綠青。樞府瓷是元代軍務部指定燒的一種瓷器,但後來在明代早期也燒了一段時間,其釉亮度高,足比元代的足圈大,樞府二字規正。教你如何用口訣鑑定元青花

元瓷基本鑑

元胎白中又泛灰,麻倉瓷土二元煨。

含鐵又含微元素,蘇料泛出褐斑灰。

坯胎修下不修上,口圓收身不僵披。

註解

元朝的胎白中泛灰,是最早用麻倉土和瓷土燒成瓷器的,被稱為二元燒法,含鐵又含微量元素,這是和當時的工藝及料產出情況有關。當時,已開始用蘇料,但有不少國產料。器件常常是修足底,不修上,口圓、器形中部收身不僵硬,在釉面的作用下顯得器身秀美。

元足(1)

元底無釉有旋紋,個別刷釉跳刀痕。

粘砂削足手抓印,接底彎曲褐紅渾。

註解

元朝瓷器器底一般無釉但有用粗釉漿稍微刷一下的,有旋刀紋痕,有粘沙這是燒前墊沙造成的,削足刀痕明顯不精細,刀法不好,足為斜削,有手抓坯的痕跡,接底彎曲,有褐紅色的火石紅、火燒紅(民間叫法)。

元足(2)

上身大來足小沉,鐵紅褐斑中有突。

斜削圈足不整齊,足淺寬厚不修粗。

註解

上身大、足小是立件的特點,厚沉。大部分底有乳凸,有鐵紅斑,足淺,不深。用斜刀削圈足,而且不連續用刀給人不整齊的感覺。足修的粗糙。元底特點,看起來粗糙,摸起來滑潤。教你如何用口訣鑑定元青花

元代紋飾

元代紋飾層滿器,口嘴內外紋飾細。

六七八層不算多,線條流暢古畫氣。

寫意畫寫韻都足,成對器件難同的。

焦葉獨梗蓮瓣分,仰蓮瓣散花蕊立。

註解

元代的紋飾層多有八、九、十層,有些器件口內也有紋飾,寫意寫實的畫法都有,成對的器件,紋飾及形體都有差異,達不到一致,這是由於當時的工藝水平達不到很一致造成的。

元代紋飾工法

蕉葉獨梗蓮瓣分,如有雙梗填色樣。

元代紋飾特點多,濃豔泛黑各料分。

畫工工匠古樸風,畫工流暢一筆真。

濤浪勢猛浪頭粗,寫意帶實畫工深。

浪珠紋飾向蝌蚪,獨梗浪猛粗純真。

註解

元蕉葉獨梗,蓮瓣分開,料濃豔有鐵斑,畫工古樸,無重複筆,一筆點畫多,濤浪頭線畫的粗,濤頭的圓形水浪珠像蝌蚪,浪頭顯得猛,線畫的是獨股單線,不畫雙框浪,總結起來應是:獨梗、浪猛、線粗。

元龍八長

元龍脖細伸的長,下發少粗立髮長。

元龍蛇身爪輪型,三四爪兒腿須長。

元龍要以一腿定,紋粗髮長脖也長。

角長腿長腿毛長,雲火紋飾身體長。

看準紋粗和八長,九長相比立髮長。

註解

身、脖、角、腿、發、毛、雲、火的紋飾都比較長、比較粗,飄。這是元代龍、雲、火的特點。

元青花器的特點

元代青花鈷料供,器大胎厚多體重。

色泛青白稱卵白,刻劃印堆貼鏤空。

植物人物層次美,主次分明紋飾正。

註解

元青花有灰青色國產料,也有蘇料、也有回青叫西域料的,器件大,厚重,白釉色泛青稱卵白,刻、劃、雕、印、堆、貼、鏤用了各種工藝,繪畫人物層次突出,主次分明紋飾很正統不花梢。但以蘇料青花瓷為上品。教你如何用口訣鑑定元青花

元代釉裡紅說泡

釉裡紅瓷元泡雜,大亮稀少紅釉夾。

大小都有小密多,少有開片層次雜。

小泡貼胎幹又密,紅釉當中大泡查。

釉子灰紅閃青飛,看型看底紋飾查。

常有紅泡和綠漬,元代工藝粗中答。

註解

元代釉裡紅釉中泡比較雜亂,釉泡大小中都有,大泡在紅釉中央,小泡是幹泡,在白地子中,釉開片多,泡上、中、下都有點雜亂,大泡亮而稀少,紅釉顯灰紅,白釉閃青,有飛紅,有的有綠痣和紅泡,元代工藝粗但胎卻滑潤,綠痣斑內常藏土沁(綠痣斑顯黑泛綠)。

元代瓷器看泡胎專論

元泡比明乾澀硬,多見胎泡黃汙重。

元泡型像小米粒,元泡多密不群聚。

大泡零星亮晶晶,單個三兩不群遇。

註解

元代瓷比明的泡乾澀,瓷胎不如明代滑潤,元泡像小米粒,元泡多密但不成群,大泡零星單個和三兩出現,一般大泡不成群,胎面略發黃。

元泡簡句

元泡乾澀密無光,青釉偶亮大微光。

註解

元泡比較乾澀或乾澀的泡多,無光,偶爾有亮泡時光澤也不太亮釉裡紅用料及溫度產生的變化

釉裡紅來色灰紅,釉下繪畫用的銅。

銅燒紅綠用溫控,紅色釉器多用銅。

低溫燒綠高溫紅,不知溫度難燒成。

註解

釉裡紅瓷器是用氧化銅著色後燒製而成的。用三十倍數放大鏡可以看出問題,特別是老瓷的濃重線畫,塗繪部位是可以看出綠色或深綠色,老瓷釉裡紅的白色釉的部位元代及明初是蝦青色,由於用銅做色釉的原料,在過去對釉的厚薄和溫度掌握不標準(那時沒有測溫的溫度計),對釉裡紅的處理不均,又因用銅做釉時在紅和綠時燒製溫度只差6度左右,所以常出現泛綠的斑點。那時的技術釉裡紅非常均勻是不可能的。教你如何用口訣鑑定元青花

釉裡紅瓷出現年代與繪畫方法

釉裡紅用銅燒造,釉下彩瓷要知道。

唐代出現元燒成,高溫還原銅紅造。

裝飾方法有三種,線繪拔白塗繪到。

有款多寫至正款,元代明初圖同套。

仔細可分元明器,斷代器形紋飾靠。

紋飾認證同青花,足粗地青底釉要。

清代仿品確很多,元明清朝斷代妙。

紋飾認證同青花,足粗地青底釉要。

清代仿品確很多,元明清朝斷代妙。

註解

釉裡紅在長沙窯發現,是唐代產品,到元代才成功,屬釉下彩高溫燒成,繪法有三種:線繪、拔白、塗繪。有款的在元代多書至正,1330~1339年元末順命帝的年號為至正。明代早期的產品和紋飾是以元代延續而成,不易區別,要靠器形、紋飾區別。元明的釉裡紅紋飾和元明的青花是一樣的,可以借鑑,如:元代足粗而滑潤,有滴釉。清代也造了很多,但足修得好,要仔細辨別才行,潤度也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