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國庫在哪裡,清亡時國庫還有錢嗎?

王維力


很多人都以為,清朝的國庫是不是像《鹿鼎記》裡的龍脈那樣,在一個非常隱秘的地方,普通人想要找得到,得需要集齊八本《四十二章經》才能夠找到。

其實並不是這樣的,清朝的國庫有中央和地方之分,其中中央國庫庫藏又分為內府庫藏與戶部庫藏。內府庫藏一般用來儲存皇室的財產、也就是皇帝的“私房錢”。

而戶部庫藏主要是國家的收入,主要包括銀庫、鍛匹庫和顏料庫,其中戶部銀庫是國家財政賦稅收入的彙集地,各項開支也主要由銀庫進行發放,因此銀庫是國庫的最主要組成部分。

所以從狹義上來講,清朝的“銀庫”就是國庫,那麼這個銀庫是在什麼地方呢?其實就距離紫禁城不遠。在清朝時期的京城,一直有內城、外城之分。

內城又有城廓三重,最外面的是內城(正陽門為正門);最裡面的是紫禁城(午門為正門);內城之內紫禁城以外的城廓稱皇城(天安門為正門)。

皇城的前門叫大清門。大清門外,正陽門內俗稱棋盤街。大清門內,天安門外的長廊叫千步廊。清代中央各部院衙署,基本上都位於正陽門以內,皇城千步廊兩側。

而戶部銀庫的所在位置,也在這個地方,也就是午門之外,天安門之內。那麼到了清朝末期,這個所謂的銀庫裡,還有沒有錢了?

其實在康熙年間,最高收入就能達到每年四千多萬兩白銀,至於清代末期,隨著清政府瘋狂的搜刮民脂,到了宣統元年(1909年),清政府的年收入達到了2.63億兩白銀。

在甲午中日戰爭之後,清朝進入民族資本主義蓬勃發展時期。特別是從1901年,慈禧頒佈新政之後,直接帶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大發展,這個週期一直持續到清朝滅亡,也就是所謂的“繁榮十年”。

但這是清政府被逼的沒辦法了,通過簽訂各種不平等條約,已經欠下了鉅額資產,特別是辛丑年間之後,清政府可謂是負債累累,前面的賬還沒算完,後面又多了筆新賬。

那時清政府的錢,基本上剛到手還沒捂熱,就要拿去還款了,並且還要討好各國,增進關係,避免各國再次以一些名義來逼迫清政府簽訂條約。

所以清末的國庫裡,是真的沒錢了,不僅戶部的銀庫裡沒錢,就連皇室的內府庫藏也沒有了。皇帝手裡都緊缺,偌大的清政府,不過就是個空架子,甚至連官員的俸祿都發不起。

當時有不少地方官員,因為長期領不到俸祿,被逼的沒辦法,只能帶領手下佔山為王,或者成為一方軍閥。一個連官員工資都發不起的政府,國庫還能有什麼錢可言……


戲曲說


國庫,也就是國家金庫,是一個存放具體實物和貨幣的庫房。現代國庫功能遠遠超出金庫的範疇,但清朝的國庫從來沒有達到這個標準,算是實實在在的錢袋子

國庫在哪

清朝的國庫自然是在北京城,分為內府內府庫藏與戶部庫藏。內府庫在紫禁城,藏存的都是皇室財產,也就是皇帝可以隨意調動的錢。

皇帝想要修宮殿什麼的,一般是由內府庫藏出錢,戶部庫藏最多意思意思一下,不會承擔絕大多數的花費。因此和珅給乾隆出了個議罪銀的主意,犯了法交錢就能免罪,而這些錢並不上繳戶部庫藏,而是進了皇帝自己的腰包。

戶部庫藏則隸屬於戶部,儲存黃金、白銀、銅錢等各類貨幣和綢緞、顏料等物品,其中白銀是清朝流通貨幣的大頭,因此銀庫成了戶部庫藏最重要的庫存。

國庫(戶部庫藏)的錢

作為中國封建時期最後一個朝代,清朝不同時期國庫裡的銀子自然不同,在順治時期,清朝還在南征北戰,戰事頻繁,而戰爭是最燒錢的東西,所以彼時國庫幾乎沒有存銀。

到康熙六年(1667年),清朝穩定多了,國庫庫存銀也達到248萬餘兩,但還是入不敷出,因為此時清朝的戰事仍然不少。

在平定三藩、統一臺灣、三徵準噶爾之後,清朝的大規模戰事才逐漸平息,開始三十多年的休養生息。到了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國庫存銀已經達到了約4400萬兩。

但接下來西北戰事又起,銀子嘩嘩地流,到康熙去世,國庫存銀僅剩下約800萬兩了。

雍正繼位後,勵精圖治,並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雍正九年(1731年),國庫裡的銀子增加到了5037萬兩。

乾隆即位後,清朝走向鼎盛,到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國庫存銀達到7390萬兩。乾隆中後期清朝國勢開始轉折,國內戰爭叛亂頻繁,國庫中的銀子大量被消耗掉。不過,由於此時清朝的國家收入也多,所以庫存銀始終維持在6000萬兩以上。

嘉慶、道光是清朝由盛轉衰的時期,到道光十四年(1834年),國庫存銀下降到了2700萬兩左右。雖然道光非常節儉,但制度的腐敗和落後,再節儉也沒用。

清朝國庫中的銀子在逐漸減少,外敵也悄悄來臨。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清朝被英國打敗,國庫存銀不僅要承受清軍的軍費,還要賠償英國,再加上貿易形勢的極具逆轉,清朝國庫存銀急劇下降。

接下來的太平天國起義又讓戰火波及了半個中國,截至咸豐三年(1853年),國庫賬上的銀子只有不到170萬兩了,這是紙面上的,實際上“部庫僅存正項待支銀二十二萬七千餘兩”,清朝已經窮得不像樣子了。數年後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更是讓清朝國庫雪上加霜,有錢也被搶了。

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清朝開始了三十餘年的洋務運動,再加上喪心病狂的稅收政策,清朝國庫的存銀猛增,這就是所謂的同光中興,然後一場甲午戰爭打回原形(兩億兩賠款)。

再來一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清朝已經沒錢了,早已淪落到要向各國銀行貸款的境地,庚子賠款本息合計近十億兩,分三十九年還清。

之後清朝鎮壓革命黨、編練新軍都是向外國借錢,所以清朝滅亡時不僅沒錢,還欠了一屁股債。而且這債還被民國繼承了,直到抗戰,我國先廢除對日外債,接著廢除了大多數國家的,美英的也免了一些。新中國建立後,不承認所有外債。


平沙趣說歷史


回答者:郭小鳳 延安大學歷史系本科生、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所謂國庫也就是國家的“錢袋子”,也有“金庫”之稱,是用來儲存國家財物、負責國家度支的總機關。清朝的“錢袋子”是有固定制度管理的,即清國庫制度。國庫的庫藏有中央和地方之分,中央庫藏又分為內府庫藏與戶部銀庫。內府庫藏一般用來儲存皇室的財產、即為皇帝的“私房錢”,戶部庫藏主要包括銀庫、鍛匹庫和顏料庫,其中戶部銀庫是國家財政賦稅收入的彙集地,各項開支也主要由銀庫進行發放,因此銀庫是國庫的最主要組成部分。

(清朝國庫)

清代財政受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影響,清初的國庫初設於京師。銀庫首設於順治十三年(1656),順治帝將後庫改為銀庫,主要儲藏金、銀、制錢等各種貨幣,由戶部進行管轄。康熙三年(1664),命三庫(銀庫、鍛匹庫和顏料庫)均歸戶部管轄。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特命王公大臣統管三庫事務,並給予官印以行使權力。雍正八年(1731),成立相對獨立的三庫衙門,由管庫大臣(也稱“三庫大臣”)對庫藏和度支進行管理,管庫大臣一般由滿漢各兩人,由皇帝直接任命。光緒二十六年(1900),也就是庚子年,日軍進入北京城搶劫並縱火燒燬銀庫,銀庫由戶部暫為管轄。二十八年(1902),三庫由戶部永久管轄。三十二年,戶部更名為度支部,銀庫隨之併入。

(清朝康熙統治時期的一份國庫儲備統計)

戶部銀庫有內、外庫之分。外庫即我們上述所說後庫,外庫的銀錢調動幅度較大,清朝財政收入一般都儲存在外庫,而且外庫還需負責清朝中央政府日常的各項開支。內庫則是指清朝以備不時之需的固定儲備銀兩,日常並不動用。內庫設於康熙年間,在內閣之東、紫禁城東華門內,據光緒朝四柱冊記載在光緒年間“應存銀”只有1095900兩。由此可見,動盪的晚清儲存銀兩並不多。

(庚子賠款)

眾所周知,清政府在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到庚子賠款後賠款總額相當巨大,清朝財政負擔不斷加大,甚至因為無法償還賠款被帝國主義國家以政治借款的名義進行勒索,承擔了一大筆的外債和利息。面對這些無法償還的鉅額欠款,清政府國庫應該是沒有錢的,更是窮到只能通過各種苛捐雜稅從老百姓手裡攫取,而這也是導致清政府覆滅的重要原因之一。

參考文獻:

1.安徽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安徽省志45財政志,方誌出版社,1998年03月第1版

2.史志宏,《清代戶部銀庫收支和庫存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05

3.申學鋒,清代國庫制度述略.財政科學,2016(3)

4.任志勇,試述晚清戶部銀庫制度與庚子之後的變革[J].清史研究,2005(2)

5.梁義群,庚子賠款與晚清財政的崩潰.社會科學輯刊,1992(3)


個人簡介:郭小鳳,延安大學歷史系本科生在讀,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從事季我努學社影像中國史方面相關工作。曾參與學社重大項目李頓調查團資料整理工作、日本戰犯筆供實錄相澤養三資料整理和南京大屠殺期間外籍僑民黑姆佩爾的撰寫工作。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季我努學社頭條號(搜索季我努學社)及季我努學社微信公號(名稱季我努學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學社系國內著名的歷史學民間學術社團,已出版中國近現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萬字,代表作為《美國國家檔案館館藏中國抗戰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遠東戰爭罪行叢書》(第一輯5卷,第二輯已出1卷)。其創辦的季我努沙龍系國內最著名的公共歷史講座。


季我努學社


國庫能在哪,自然在皇帝身邊唄!皇帝身邊的國庫――戶部,類似於現在的財政局,因此清朝國庫不是一個個體概念,而是一個集合,是對清朝遍佈全國各地的金銀管理場所的總稱!(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因此要問清朝的國庫在哪?遍佈全國各地戶部分支,都是清朝國庫駐所。但是要問清亡時還有錢沒有,這裡面事就多了。

大清是個長命王朝,存續260餘年,財政時好時壞,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按說清朝作為世界上的老財主,積蓄應該不少,至少說能達到家裡有幾百頭牛,沒錢的時候賣一頭的境地。

滿清一直到乾隆皇帝完成十全武功之前,財政稱不上寬裕,但也的確不缺錢花,每年千把萬兩的收入,在戶部的戶頭上存著,經過一系列專業的打理,基本上能讓皇帝們吃喝不愁,還能拿出一些穩定江山。

但是到了乾隆帝,有人道聽途說乾隆帝好大喜功,“好大”好理解,“喜功”也沒有什麼難為人的地方,但是這個貶義詞引起的後果方面,卻很少有人提及其實後果之一就是財政上的透支。


為了所謂的“大”和“功”,乾隆帝不惜掏空國庫,來完成自己的所謂“十全武功”,就當時來說,平定大小金川,花費就在九千萬兩計,摺合清朝近十年稅收當然,這個錢該花不該?用有限的金錢,換取取之無盡的土地,從長遠來說,當然是划算的買賣。

但就當時來說,乾隆帝花的痛快不假,到了嘉慶,國庫空了,沒錢都是扯犢子,都問和珅是誰害死的,和珅的真正死因就在這呢,他不死,嘉慶都要窮死了,嘉慶不能死,那就只能宰只肥羊度日了。

和珅死後,給嘉慶留了多少銀子?反正國庫從一無所有,猛增到了9億兩的存銀,當然這9億兩也沒有花多長時間,嘉慶自己奢侈奢侈,再鎮壓下國內的白蓮教起義,也基本上就見底了。

到了近代(1840年往後),清政府基本上也是寅吃卯糧,雖然海關有點收入,但被當做有價資產被抵押的抵押,賠償的賠償,到清朝滅亡時,國庫根本就沒剩下什麼銀子。

孫中山舉步維艱,最後不得不讓位給袁世凱,倒不是袁世凱掌握了清廷國庫,而是他能到騰出錢來,外國侵略者為了支持他,願意貸款給他。

其實民國的的軍閥,基本上都是借款度日,或者刮地皮,其實過的都是窮日子,不借錢根本過不下去!


歷史三日談


第一問:清政府國庫在戶部,‘銀庫、鍛匹庫和顏料庫’都由戶部直接管轄(清代三庫變動多次,這裡就以清亡時計,三十二年(1906),戶部改名度支部,銀庫併入)。

第二問:清亡時沒錢了

1.參考舊曆,明亡時,崇禎帝一貧如洗,湊軍費都困難,需要縮減宮內用度,要求大臣募捐,最後太監捐的比大臣多。想來清亡時也應如此,即使有差,也差不離。

2.晚清的經濟發展與技術進步使財政收入因財源擴展而增加,這一點是清代前期無可比擬的,其財政收入規模也達到了後者難以想象的擴張程度。在光緒十二年(1886)之後的十年間,清廷財政收入保持在8000萬兩左右,比嘉道年間的4000餘萬兩翻了一倍。到了光緒三十四年(1908),清政府的歲入突破兩億兩,僅僅五年就又使收入規模翻了一倍。

(這裡得出,晚清GDP總量確實猛增,但是有很多問題,比如強行徵稅,虛增收入等等,而且大量的稅收都當做賠款,給人家GDP加了一把火,更不用修個園子,請人唱戲,過生日

等等各種公款吃喝私用的情況)

3.田賦及附加:作為封建農業國,田賦是最重要的收入來源,但是由於清末自然災害,連年戰爭,大量外國商品傾銷,導致男耕女織的社會逐漸被破壞,大量農民成為流民。流民自身不事生產,還會到處流竄破壞其他地方的生產。(田賦收不到多少,大量的農民破產)

4.工商稅:包含鹽稅、關稅、礦稅、茶稅進口稅、出口稅、子口稅、沿岸貿易稅(復進口稅)、船鈔。(大清全靠這點活著,大量的貿易出超,銀兩隻進不出,這才引來了英國這樣的工業國的覬覦,通過鴉片榨取白銀,依靠戰爭通商開埠賠款割地)

5.關稅:前段時間,中美大打貿易戰,用的就是關稅,先來500億,中國徵收美國農產品稅,美國徵收中國工業品稅,這500億下來,國內企業馬上雪上加霜;而後過了幾天,在大家都覺得消停,開始存在和解可能時;啪的一下,美國加註到2000億,隨即中國股市應聲而下,一落千丈。

上面給大家講下關稅重要性,清政府怎麼樣呢?整個關稅權都讓出去了!整個海關由英國人赫德掌控。確實那時給清政府帶來大量財稅收入,但是背後誰知是不是大量給英國輸送利益。後來鹽稅和關稅被作為外債的擔保和償付外債本息之用(稅收被抵押了,由外國人監管控制)

賠了這麼多,僅庚子賠款,分39年還清,算上利息,需要9.8億兩左右的白銀。以上僅本金合計達9.4億兩,合銀元13.2億銀元。相當於1901年清政府財政收入的11倍。(一直還到民國也還不完)

綜上所述,清亡時沒錢。

以上。


木劍溫不勝


清朝的國庫有兩種,一個是國家財政由戶部掌管,稱國庫;另一個是皇室的財政由內務府掌管,管內務府庫。兩個庫是獨立分開的,戶部掌管的國庫是負責國家運作的,頭是戶部尚書,皇帝不能輕易動用國庫錢;而內務府庫是皇帝的私房錢,皇帝和皇室的支出全由內務府支出,偶爾會有內務府借撥國庫的款事,但沒有國庫挪用內務府庫的情況。

祿米倉是清朝儲存糧食的國庫,現在北京的祿米倉衚衕。

清朝的國庫是照搬明朝的機構設置的,戶部有倉和庫之分、存糧的叫通諸倉,存銀叫太倉庫,清朝戶部在全國各地有14個清吏司專管錢糧稅收,各地建有倉庫;而內務府只在京師和盛京兩地建有倉庫。清朝國庫最高峰是在乾隆40年左右,國庫有8000萬兩,嘉慶時只剩不到3000萬兩,道光時鴉片戰爭只有800萬兩了,咸豐年間國庫存錢不足100萬兩,這個錢數已經不夠支配任務一場戰場或天災。

內務府是獨立於朝廷的另一套系統,清朝最高峰時多達3000工作人員。

清朝後期時,雖然洋務運動增加了不少收入充實國庫,但是連年戰亂和賠款清朝國庫早已虧空,1895年《馬關條約》賠款的2億再無力支付,此時國庫只有帳而無存銀,靠著借貸法、德、俄國銀行度日,1901年的《辛丑條約》清政府以國家所有各種稅收作保,借款分期賠付4億5千萬兩,從此清朝無任何主要收入,國庫再不進任何一文錢一粒糧,到清朝滅亡時是國庫是一座座空庫。

圖為世續,清朝最後一任內務府總管大臣。

而內務府庫的情況會好很多,內務府是和國家財政分離的皇室財政,由內務府總管大臣管理,它有著自己的鹽政收入、每年各省的孝敬、外國番邦的貢品、內務府參與的商業活動,比如人參、布匹等,內務府開辦的當鋪、商號等,還有在直隸和東北的大片皇莊。這也是為什麼清末那麼窮了,慈禧有錢修頤和園的原因,那是內務府出錢,和國庫沒關係。

清帝退位後,內務府不僅全部歸為溥儀私產,新政府還派軍特別保護。

1912年清朝滅亡後,內務府屬於皇帝的私產,也一併列在了《皇室優待條件》裡面,這也是為什麼清亡時沒有愛新覺羅的人出來反抗,因為內務府依然運轉,權益仍在,很多年以後,溥儀還能在深宮大院悠閒自得,生活富足,全靠內務府的產業。


圖文繪歷史


謝邀。清朝的國庫應該是戶部。戶部相當於今日的財政部門,主要掌管戶口、稅收、統籌國家經費等等。

清亡時國庫就剩十銀元,因為辛亥革命爆發後,革命軍嚴重缺乏軍餉,孫中山派人去國庫拿錢時,發現就剩這麼點了。因為之前鴉片戰爭的時候晚清政府和各國列強簽訂了各種不平等條約,賠了很多錢。再加上慈禧太后連海軍軍費的錢都敢私自動用,所以國庫肯定是沒有錢的。


Charming豬小妹


人們常說的國庫,是指具體存放實物、貨幣和黃金的金庫。其存放量的多少顯示著一個國家的富裕的程度。

清朝的國庫自然設在都成北京,有中央與地方之分。中央的國庫又分為內府庫藏和戶部庫藏。內府庫藏在紫禁城東華門內,是皇家的小金庫,由皇帝隨意支配,或用來賞大臣、家奴,或拿去修繕園林宮殿,戶部銀庫緊張時,還可拿來應急只用,但絕大多數時候,內府庫藏都被皇帝揮霍掉了,尤其是乾隆時期,常用戶部銀庫來貼補內府庫藏的虧空。


戶部庫藏主要包括銀庫、綢緞庫與顏料庫。其中銀庫是國家財政、稅收的彙集地,它擔當者給官員發放俸祿、軍費支出、賑災等重任,是國庫的主題部分。

清朝的銀庫制度最早設立於順治年間,經過康雍乾三朝的逐步完善,最後形成三庫衙門,由管庫大臣對庫藏與支出進行管理,庫藏大臣一般有滿漢兩人,由皇帝直接任命。

到了清末,由於內憂外患,鉅額賠款,再加上皇家的奢靡與大臣的貪汙,戶部的銀庫已是捉襟見肘、入不敷出。就這樣,慈禧為了自己一時之歡,竟挪用海軍軍費去修頤和園,導致北洋水師在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可以說清朝不滅亡天理都不容。

據說,袁世凱逼清帝退位時,許以每年三百萬兩的贍養費。本指望從大清的國庫中大撈一把。沒想到打開國庫的大門時,發現裡面僅僅有10塊銀元的餘額,袁世凱氣的差點跳起來。因此,對皇家贍養費是一降再降,後來便是無限期的拖延。不是袁世凱刻薄,是因為清朝的家底太寒酸,讓他不得不貼上老本。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清朝的國庫不像現在的金庫,當時主要是在北京,所以每年各地收稅之後,還需要重新熔鑄,然後押送的北京。清朝最後一個被凌遲的大盜康小八,就是因為劫了皇槓,讓清廷蒙羞,一怒之下將其凌遲處死。而在北京有個專門的地方存放儲備存款,這個地方就是戶部庫,這地方的錢時不可隨便動的,一般用來應對緊急情況。

所以可以看到清宮劇中,往往一個地方爆發自然災害,皇上便會找戶部支錢,這些銀子平時連皇帝也不能挪用。但是皇帝若是一定要用的話,那麼還要編出個像樣的理由,例如增加軍費之類的。而平定叛亂時,戶部的錢就是軍費的來源,清朝可以平定這麼多大大小小的叛亂,同戶部有錢是分不開的,不像崇禎軍費要靠乞討。

在太平天國運動被平定之後,清朝戶部存銀居然只有170萬兩,可以說窮的一批。但是清廷需要戶部用充裕的存款,這才會允許洋務運動進行,通過這種買辦工業,來獲取大量的稅收,包括當時的橫徵暴斂也是非常嚴重的,所謂的同治中興就是一個笑話。但是就是如簇情況之下,戶部還是將存款擴大到了3千多萬兩。

而平時也有個叫內務府的地方有一些存款,主要是一些可以支配的自由金錢,也就是皇帝想怎麼用就怎麼用的錢,但是這錢很少,以至於光緒想買條吉野號的錢都沒有。而戶部卻有白花花銀子堆在哪裡,結果就是甲午戰爭戰敗,洋務運動積累下來的財富,全部便宜了日本。只能說若是清政府聰明一回,早早花大價錢建立一支新軍,何至於此!


小司馬遷論史


清朝末年,君王無能軍閥混戰外敵入侵平分秋色。大清時期的稅賦比較重,列國強取豪奪瓜分國土侵吞財產。清朝末期的財政收入囊中羞澀,各路列強逼迫青政府割讓土地,賠付白銀。那時的中央財政極為空虛,各地戰事爭端不斷內憂外患,當權者也無能為力了導致後來國內各路軍閥混戰搶佔地方。歷代以來戶部就是管理財政資金的衙門。後來清朝末期為學習外國經驗就設立了戶部銀行(當時政府的清朝時的中央銀行),後又改為大清銀行。民國初期各路軍閥混戰在孫中山領導的民國政府在原大清銀行的基礎上組建成立了中國銀行,現在百年曆史的中國銀行見證了從民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風風雨雨,當時清朝君王昏庸內憂外患這樣賠款那樣侵吞,也有極個別的皇親貴族乘機發國難財投奔他國而跑路。國庫空虛當時的皇帝就靠當時的富人商賈資助過日子了,清朝從努爾哈赤建立的清朝政府,康熙王朝到盛世雍正,鼎盛乾隆皇帝到破敗光緒年間,直至宣統·末代皇帝·愛新覺羅·薄儀結束了清朝政府三百多年曆史,部分有錢的官員見勢不妙就另蒙出路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