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舟難過千重山
史上最早的龍圖騰出現在紅山文化中,紅山文化屬於典型的遊牧文化,距今5000至8000年前,地處蒙古高原,遼河上游,是阿爾泰系遊牧民族傳統活動區域,歷史上從未進入過農耕文明範圍。
龍在秦代以前,多以興風作浪的邪惡形象出現,而被傳說中的“英雄人物”所斬殺。到了秦代,龍的地位才得到提升,開始與帝王身世發生聯繫,秦始皇有“祖龍”之稱。而眾所周知,秦始皇的祖輩乃是阿爾泰遊牧民族的一支。而龍上升到國家象徵也恰恰是在外族的統治下,是從忽必烈開始的,他下令民間禁止銷售紋龍的布料。後來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又下令,官員服飾一律不許飾龍。至此,龍正式成為皇族象徵,也就是國家的象徵。但元代規定龍是“五爪二角者”,於是無論民間還是大臣,都鑽空子,製作只有四爪的龍紋服飾,叫作“蟒紋”(五爪為龍,四爪為蟒)。
經過蒙古人的強化後,龍成為皇室的象徵,後來被明朝學去。而清國作為元國的繼承者,更是設計出了黃龍旗,龍進一步成為清國的標誌。僅故宮中的太和殿,各種龍紋、龍雕中出現的龍就有13844條。甚至於故宮中的痰盂、燭臺上都繪有龍的圖案。從龍的出現,一直到成為皇權象徵,其背後的主人都是阿爾泰系遊牧民族,而非傳統中原漢人。也就是說,龍成為華夏統治者的標誌,是來自傳統漢族之來的民族。
龍是帝王專有之物,乃是帝王的代名詞,是統治者用來宣傳“君權神授”的產物,除了帝王誰也不能使用龍的形象,不能以龍自居。龍絕不是一般貴族可以染指的東西,更不是一般民眾可以講談的對象。否則便是大逆不道,是殺頭的大罪。在古代,如果你敢自稱是“龍的傳人”,你會立馬被處死。龍是作為權力的象徵出現的,絕不是自我觀照的產物。龍是一種可怕的想象,龍是用來伺候的,而不是人可以親近的對象,也不是可以傾訴的對象。因此龍沒有圖騰屬性,更不可能會成為漢民族先民關於自己源出的想象。
中國人成為“龍的傳人”,那是民國之後的“發明”。20世紀的聞一多是“龍圖騰”這一概念最重要的發明者,而聞一多的理論注重的現實功效,如其自述:“通過解讀古代神話,讓民眾知道他們有共同的來源,以激發他們的民族意識”,以救亡圖存,也就是說是一種政治意圖。但即便是“龍圖騰”的發明者聞一多,也對自己的這一發明的現實功效缺乏自信。所以他非常糾結地寫道:“’龍鳳’二字不禁令人怵目驚心,所以,要不然,萬一非要給這民族選定一個象徵性的生物不可,那就還是獅子罷,我說還是那能夠怒吼的獅子罷,如果他不再太貪睡的話”。就連” 龍圖騰”的發明者都如此遊移不定,也就可想而知了。作為民族圖騰的龍,只是近代救亡圖存目的下的重新發明。
重舟難過千重山
龍形的出現,出自於5000多年前的一個墓葬中。在其中有貝殼上刻的龍形,現存於河南博物館。
龍是中華民族最早的崇拜物,是最高的圖騰。是古人為了祭祀用的,意為能保佑平安,驅除亞魔和疾病。龍是人們心中最敬畏的神,是制高無上的。
龍成為皇族的象徵,源出自漢高祖劉邦。古時將蛇稱為虺、螣,意為地龍。而劉邦是自傳是斬蛇起家的,所以稱自己為天龍。意為自己可以壓地龍,受命於天的。
於是,統治者便利用人們對龍的敬畏,而把龍篡為已有。並把自己及家族美化成"龍族",以便統治人民。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呆板的印象就深深的紮根於民心。把統治者與龍混為一談,把統治者信為龍族而畏懼。
龍只是中華民族自遠古時期,從一種祭祀用的圖形中演化來的。經過長期的,不斷的美化而形成的、後來定形成今日人們所見的龍。
眸子8552
龍的傳人應從伏曦立陰陽太極八卦時就有龍文化,南火北水左青龍右白虎也就是雲雀,玄武,東脈(木)青龍,西精(金)白虎。其實是指生命啟元文化。其隱含義於伏棲(曦)龍延天下生命於白虎女媧(窩)其姻矣,也稱龍虎鬥。而龍馬精神翻天覆地,翻江搗海呼風喚雨,電閃雷鳴,雲開霧散,彩紅霓天,這就是龍騰虎躍,這就是龍的傳人,天下皆盡然也。
檢音釋光
位於山東的東夷集團實現了伏羲太昊氏龍圖騰與少昊鳳圖騰的融合,使得華夏族成為龍鳳之種。漢族的丹鳳眼。
洛神崑崙
龍作為一種圖騰,或許最早是我國遠古先民的創造。後來龍主要有兩重含義:1.封建帝王的代名詞,皇帝是“真龍天子”嘛;2.中華民族的象徵,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