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老百姓快餓死了;路易十六皇后:讓他們吃蛋糕啊

“讓他們吃蛋糕啊”————我保證這句話我沒說過。 ———瑪麗.安託瓦內特

大臣:老百姓快餓死了;路易十六皇后:讓他們吃蛋糕啊

三國有斷頭將軍嚴顏,法國有斷頭豔后瑪麗。這位絕代豔后嫁到法國時才不滿14歲。歷史就是這樣充滿著欺騙與謊言,有關於瑪麗王后的事蹟有很多是負面的內容。而隨著歷史的推移我們需要對人物進行客觀的評價。我們要知道瑪麗多少被冤枉了,今天我們來揭開歷史的真面目。

瑪麗.安託瓦內特的一生是帶有一定悲劇色彩的,瑪麗生於奧地利皇宮中,是哈布斯堡家族著名女皇瑪麗婭·特蕾莎最小的一個女兒,一位大臣曾描述這個新生兒:“一個嬌小但完全健康的女大公。”

大臣:老百姓快餓死了;路易十六皇后:讓他們吃蛋糕啊

作為一位生在王室家庭裡的公主,瑪麗公主每天都要學習很多複雜繁瑣的貴族禮儀,當時六歲的莫扎特曾在夏宮為王室演奏。有一次莫扎特不小心摔倒,那是還是奧地利公主的瑪麗.安託瓦內特還親手扶起他。莫扎特因此感動不已,並說在將來一定要娶這位小公主。女王聽後被逗的大笑,這是因為莫扎特的童言無忌,但在當時歐洲搞音樂的社會地位較低,因此最為高貴的公主是不能嫁給神童的。

奧地利非常懼怕普魯士的崛起,而法國則要忌憚日益強大的英國,為了共同的利益,曾經的敵人成為了朋友。1770年。年僅14歲的瑪麗遠嫁法國王儲路易·奧古斯特·德·波旁,從此就再也沒有見過自己的母親和祖國。雖然瑪麗貴為公主,但她只不過是個為和親而犧牲幸福的政治籌碼。她要嫁的王儲更是一個體態笨拙、身材臃腫、在政治上毫無興趣甚至還缺乏性功能的人。

大臣:老百姓快餓死了;路易十六皇后:讓他們吃蛋糕啊

作為一個正處青春豆蔻年華的少女,她對政治是不感興趣的,包括她的丈夫路易,一心鑽研於開鎖工藝,在政治上同樣毫無建樹,設想如果讓路易十六當一個鎖匠,那應該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

瑪麗初到巴黎時,巴黎30萬百姓夾道歡迎,人們熱愛她、羨慕她這位嬌小的太子妃。這位14歲的少女不懂任何政治,在生活上也比較輕浮,在加上當時凡爾賽宮是歐洲最腐敗的宮廷,長年的宮中寂寞無聊的生活,使得王后的生活作風也愈來愈差(環境的確可以改變一個人)。

真正使得王后徹底喪失民心的是“項鍊事件”,項鍊事件實際是對瑪麗王后的一場冤案。而法國民間的革命黨人藉此機會大肆宣傳詆譭王室並暗中發行抹黑法國王室的小冊子(和今天某邪教組織很像),使得王后的形象更是雪上加霜。

大臣:老百姓快餓死了;路易十六皇后:讓他們吃蛋糕啊

革命前夜的整個法國負債累累,人民食不果腹。項鍊事件爆發4年後,法國大革命爆發,受進步啟蒙思想家影響,革命勢力風起雲湧,而作為法國封建勢力代表的國王和王后早就成了眾矢之的。儘管路易十六和瑪麗王后在法庭上不停地為自己辯護,但革命黨人早已給二人下了蓋棺定論,使二人先後上了斷頭臺。

瑪麗王后在直到臨死之際也毫無懼色,一直維持著作為王后的尊嚴。據說,在臨刑前,瑪麗王后上到斷頭時不小心踩到了劊子手的腳,便對劊子手輕聲說:“先生,我請求您的原諒,我不是有意的。”

大臣:老百姓快餓死了;路易十六皇后:讓他們吃蛋糕啊

至於所謂王后說的:“那他們可以吃蛋糕啊”,實際上這句話王后本人根本沒說過,這是革命黨為醜化王后形象故意貼上去的,法國民眾對這位奧地利公主從愛戴到最後的憎惡很大程度上要歸於革命黨人所暗中發行的小冊子的功勞(當然,她自己也有原因。)

從這種小冊子中我們可以總結道:我們會喜歡聽一些符合自己利益和心性的信息,但有時這些信息可能會在不知覺中控制我們的思想,例如二戰納粹德國希特勒就曾用過所謂的愛國主義來鉗制民眾思維以達到自己目的。民眾在慷慨激昂的演說中逐漸喪失理性、忘乎所以、而真正的愛國者反而被人唾棄。因此我們普通公眾的理性思維是很脆弱的。在任何歷史時期,民眾都有可能被一些人的言論或信條所迷失,進而在潛移默化中變成他們的附庸或奴隸。

瑪麗王后最後的悲劇結局是不可避免的,在革命的年代,幾乎沒有任何一個捱過餓的底層民眾會對曾奴役自己的階級抱有任何同情,而她正好處於這個社會變革時期,又遇上了一個軟弱無能的丈夫,加上自己的一些輕浮和懶惰,使得瑪麗.安託瓦內特最終成為了一個政治上和革命年代的一個犧牲品。

大臣:老百姓快餓死了;路易十六皇后:讓他們吃蛋糕啊

世間萬物的發展均要遵循一定的自然規律,決定國家體制的除經濟以外還需要社會公共意志,公共意志以每一位社會成員的共同利益出發,以平等為原則,以謀求在集體上的最大效益。既然人民群眾才是社會歷史發展的主體,社會要變革、人類要演進就必須要犧牲一些守舊派的利益,當這些統治機器以不能為公眾意志謀求福利時,那人民就有權推翻它。為此我們並不能抱怨革命黨人的行為,當然一些無辜的貴族也沒有錯,就怪這個倒黴的自然規律讓他們正好處於那個年代吧。

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胡適

想看更多精彩的相關內容請歡迎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