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粗心放在“案板”上

把粗心放在“案板”上

几次考试后的反思中,“粗心”这一条被学生提到的次数是最多的。学生对待成绩的不理想,习惯性地把原因都归结于粗心。

到底什么是粗心呢?新华字典里解释是不谨慎、不细心,与责任心挂钩。我问学生:你粗心在哪?他们说没有认真审题、知识混淆了、无意识地写错了等等。我再问学生:那怎么解决呢?他们说下次一定会细心做题。姑且不说个别人由于性格使然,只是口头答应,就是那些在考试中做到的人,是不是就能避免粗心呢?我以前也想着吃一堑长一智,相信学生,这些只是非智力因素而已。但是学生屡次因为粗心丢分,让我清醒——“粗心”二字,没那么简单。

在后续的反思中,我把粗心作为一个重点去研究,终于发现了粗心这颗“肿瘤”的部分枝节:

1、个别学生过于自信,在做题中掉以轻心;

2、考试中没能静下心,做到全神贯注,审题、做题的过程都是走马观花,似是而非;

3、部分学生读题是跳跃式的,容易遗漏重点;

4、对知识的掌握不是很透彻,在考场压力下,犯了低级错误。

5、个人习惯有问题;

6、做题的准确率不高,没有力求一遍做对的决心。

找到了症状,下的药才会有效果,在后半学期的课堂上,我是这样做的:

1、读题要细、慢、思。

读题速度放慢,逐字逐句逐符地读。尤其是题目较长时,更要慢读,细细读,边读,边思考,边理解,同时把关键词全出来。为了检测效果,我还会不时地让学生说出题目的条件有哪些、考点是什么。这样一遍读下来,基本也就只需要一遍,有用的信息都正确的进入自己的脑海, 学生就不会再因为看错题而丢分了。

2、顺叶子找枝条

有些题目我稍稍一点拨, 学生就知道正确的解题方法了,而这些看似粗心导致的错误,其实是概念不清晰。学过不同于学会,融会贯通才是真正吃透。在做判断、选择题时,我先让学生思考这道题是考查哪个知识点的。再者,深入挖掘根源,运用类比、对比等方法,把相关的知识统统过一遍,彻底理清楚。这样,学生在做题时,不会让错误的认知先入为主了。

3、专心做题。

首先每节课做好常规训练,培养学生迅速收心、静心的好习惯。二是从生活习惯中训练要求自己,而不是只盯着学习。

4、不依赖橡皮、魔印擦

要求学生对待平时练习题像考试题一样重视。三思而后行,想好了再做,争取一次做对,杜绝 “差不多”。

摘掉 “粗心恶瘤”,每一个人经过努力,都能做到的。而这其中需要的是自己树立信心,明确方向,下定决心,还有耐心的坚持。细心的好习惯养成,粗心自然会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