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晉從「家」到「國」 魏文侯從「子」至「侯」

魏國,原為晉國魏氏卿大夫封地,與韓、趙、智、範、中行並稱為晉六卿,在春秋後期長期把持晉國朝政。

春秋末期,晉六卿相互兼併。

至春秋與戰國交界時期,範氏、中行氏、智氏相繼滅亡,僅存魏氏、韓氏、趙氏,史稱三晉。

戰國初期,三晉名義上為晉國的卿大夫,實際已成為獨立的邦國。

由於本身為卿大夫封地,魏、韓、趙三方的領地顯得頗為零碎。尤其在瓜分智氏領地以後,三晉的疆界可謂十分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為此,魏、韓、趙三方先後進行過多次換地,努力使領土連成一片。

三晉從“家”到“國” 魏文侯從“子”至“侯”

最終,魏國的領土被整合為東西兩部分:

西部領土主要為晉國故地,以安邑為中心;

東部領土位於泗上十二諸侯西側,以大梁城為中心;

魏國東西兩部分被韓國從中一分為二。不過,換個角度上講,也可以說成是魏國從東西兩端夾擊韓國。

(注:這裡提及安邑、大梁主要為標記地理位置,魏國直至魏文侯中期才佔據大梁。)

戰國初期,魏國的地緣特點頗為尷尬:

西部領土被秦、楚、韓、趙包夾,東部領土被韓、趙、楚、宋包夾。

從整體上看,整個魏國被趙、秦、楚、齊四個最大的諸侯國包夾,同時中間還有一個韓國作心腹之患。

為解決魏國所處之窘境,魏文侯在繼位以來,主要採用了三種措施。

第一為率先變法,史稱李悝變法。

第二為大肆擴張,主要分為在河西擴展鞏固西部領土,聯合三晉在東部擴展開拓東部領土,穿過趙國獨吞中山國。

三晉從“家”到“國” 魏文侯從“子”至“侯”

第三為鞏固三晉聯盟。

其中,第二條和第三條需要聯合起來看:

表面上看,三晉聯盟的牢固來自於魏文侯的道德品質。《戰國策》上說,韓國、趙國都曾拉攏魏國攻擊彼此,但魏文侯認為三晉是“兄弟”,不忍相攻,於是感化了韓、趙。

但如果我們從地圖上看可以發現,一旦韓趙聯合與魏國交戰,受到當時攻城器械的制約,韓、趙均會被魏國東部的領土所牽制,而魏軍主力則能從容地從西部攻擊韓國迫使其屈服,隨後全力對付趙國。

魏文侯後期,魏國在佔據中山國以後,也對趙國呈南北夾擊之勢。由此一來,魏國霸權下的三晉聯盟更為牢固。

但是,魏國的霸權也是非常脆弱的。三個四戰之地,彼此互不相連。尤其中山遠在千里之外,魏文侯必須派世子親自鎮守。

可以說,魏國為韓、趙拴上了枷鎖,同時也為自己拴上了枷鎖。

此外,魏國霸權下的三晉聯盟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魏國的擴張。

三晉從“家”到“國” 魏文侯從“子”至“侯”

因為,魏國對韓趙的夾擊使韓趙的當局者異常敏感,接下來魏國的任何擴張行為都會牽動韓趙敏感的神經。

作為對韓趙的補償,魏文侯在晚期停止了擴張,組織三晉聯軍跨過泗上攻入齊國,挾持齊康公前往雒陽朝見周天子。周室在驚恐中向三晉之君授予侯位。

由此,三晉從“家”正式晉升為“國”,魏文侯的尊號也從“魏子”上升至“魏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