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从“家”到“国” 魏文侯从“子”至“侯”

魏国,原为晋国魏氏卿大夫封地,与韩、赵、智、范、中行并称为晋六卿,在春秋后期长期把持晋国朝政。

春秋末期,晋六卿相互兼并。

至春秋与战国交界时期,范氏、中行氏、智氏相继灭亡,仅存魏氏、韩氏、赵氏,史称三晋。

战国初期,三晋名义上为晋国的卿大夫,实际已成为独立的邦国。

由于本身为卿大夫封地,魏、韩、赵三方的领地显得颇为零碎。尤其在瓜分智氏领地以后,三晋的疆界可谓十分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为此,魏、韩、赵三方先后进行过多次换地,努力使领土连成一片。

三晋从“家”到“国” 魏文侯从“子”至“侯”

最终,魏国的领土被整合为东西两部分:

西部领土主要为晋国故地,以安邑为中心;

东部领土位于泗上十二诸侯西侧,以大梁城为中心;

魏国东西两部分被韩国从中一分为二。不过,换个角度上讲,也可以说成是魏国从东西两端夹击韩国。

(注:这里提及安邑、大梁主要为标记地理位置,魏国直至魏文侯中期才占据大梁。)

战国初期,魏国的地缘特点颇为尴尬:

西部领土被秦、楚、韩、赵包夹,东部领土被韩、赵、楚、宋包夹。

从整体上看,整个魏国被赵、秦、楚、齐四个最大的诸侯国包夹,同时中间还有一个韩国作心腹之患。

为解决魏国所处之窘境,魏文侯在继位以来,主要采用了三种措施。

第一为率先变法,史称李悝变法。

第二为大肆扩张,主要分为在河西扩展巩固西部领土,联合三晋在东部扩展开拓东部领土,穿过赵国独吞中山国。

三晋从“家”到“国” 魏文侯从“子”至“侯”

第三为巩固三晋联盟。

其中,第二条和第三条需要联合起来看:

表面上看,三晋联盟的牢固来自于魏文侯的道德品质。《战国策》上说,韩国、赵国都曾拉拢魏国攻击彼此,但魏文侯认为三晋是“兄弟”,不忍相攻,于是感化了韩、赵。

但如果我们从地图上看可以发现,一旦韩赵联合与魏国交战,受到当时攻城器械的制约,韩、赵均会被魏国东部的领土所牵制,而魏军主力则能从容地从西部攻击韩国迫使其屈服,随后全力对付赵国。

魏文侯后期,魏国在占据中山国以后,也对赵国呈南北夹击之势。由此一来,魏国霸权下的三晋联盟更为牢固。

但是,魏国的霸权也是非常脆弱的。三个四战之地,彼此互不相连。尤其中山远在千里之外,魏文侯必须派世子亲自镇守。

可以说,魏国为韩、赵拴上了枷锁,同时也为自己拴上了枷锁。

此外,魏国霸权下的三晋联盟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魏国的扩张。

三晋从“家”到“国” 魏文侯从“子”至“侯”

因为,魏国对韩赵的夹击使韩赵的当局者异常敏感,接下来魏国的任何扩张行为都会牵动韩赵敏感的神经。

作为对韩赵的补偿,魏文侯在晚期停止了扩张,组织三晋联军跨过泗上攻入齐国,挟持齐康公前往雒阳朝见周天子。周室在惊恐中向三晋之君授予侯位。

由此,三晋从“家”正式晋升为“国”,魏文侯的尊号也从“魏子”上升至“魏侯”。


分享到:


相關文章: